花瓶图像的沿革与功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御史流芳
编辑|御史流芳
«——【·前言·】——»
花瓶图像在中国历史早期墓葬中的发现,可上溯至东汉魏晋时期。
墓葬报告者多以满瓶、宝瓶插花、净瓶命名花瓶纹饰,不论如何定名,均是花瓶内生出花草形式。
早期印度佛教对佛塔的崇拜,以水作为佛塔的基本装饰,水作为生命发生的象征,又从壶中生出莲花为主要表现,这种形式被称为“满瓶”。
满瓶纹样与中国魏晋隋唐时期墓葬中的花瓶图像作何形式,有何功能?
«——【·满瓶纹样缘起与流布 ·】——»
(一)满瓶纹样渊源
满瓶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印度。
印度满瓶纹样,多在一个圆形规范内雕刻圆形壶或瓶,从中生长莲花等。
在印度它象征丰收,有时也和塔结合象征再生的力量。
桑奇大塔门柱呈对称浮雕满瓶装饰纹样,边框和立柱多装饰插在满瓶中的折枝。
巴尔胡特大塔二象灌水图,图下为满瓶,以瓶为对称分布莲花、莲叶与莲蕾。
满瓶纹样随印度佛教艺术一起传入中国,东汉魏晋时期青海平安窑房像砖,两僧供奉一瓶,瓶插兰草,发掘报告中称该瓶为天德瓶又叫宝瓶。
四川东汉墓墓砖上满瓶纹样为罐状器物,生出缠枝卷草。
汉晋时期新疆县营盘15号墓地, 木棺盖板菱形格中装饰花叶、花瓶等纹样,瓶为圆腹小口,生出两枝花叶。
(二)满瓶在魏晋隋唐时期的流布
满瓶纹样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广泛运用于石窟寺、墓葬装饰、佛造像中,传播路径应是随印度佛教从丝绸之路进入中国青海、新疆、四川至各省。
北魏时期,孝昌三年(527)造像碑两侧雕刻满瓶纹样,自瓶中伸出抱合式花枝;
山东临朐北朝画像石墓石刻青龙图,龙身后雕刻满瓶,瓶插莲花及莲叶;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12石棺床床足两侧分别雕刻满瓶插忍冬纹; 西安市东郊北周佛立像BL04-002佛像座背面线刻两伎乐天,中间装饰一覆莲座宝瓶, 瓶口盛莲花与火焰宝珠;
西安北周安伽墓半圆形门额刻绘供案上瓶内插莲花等花叶;
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石棺北壁,N4为男女主人宴饮画面, 女主人毯子前面左侧的水波中有两个装有花草的花瓶,N5画面下部描绘飞 天右手托盘,左手持一花瓶。
满瓶纹样以南朝出土数量为多,主要见于南朝石造像、墓葬装饰。
造像上的满瓶纹 样如成都万佛寺川博一号造像碑为双观音造像,两观音底座与莲花枝蔓由宝瓶伸出;
汶川三佛造像(馆藏号1199),基座上有一罐状物,从中生出三枝莲茎与莲花等物;
成都市西安路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张元造释迦多宝石像正面,基座上壶或罐状物中生出莲花。
这类满瓶纹样在器形花纹上都与印度满瓶纹样相似,为壶或罐状物,可作为印度满瓶纹样原型在中国的传播路线证据。
南朝墓葬中的满瓶纹样,见于邓县南朝画像砖墓出土飞仙画像砖和武士画像砖,其上装饰满瓶纹样;
陕西安康出土魏晋南北朝时期墓砖摹印双瓶插花纹样;
安康张家坎南朝墓出土一块“利牛”铭文砖,砖正面雕刻宝瓶瑞草图;
湖北襄阳贾家冲南朝画像砖墓出土净瓶莲草纹砖五十八块双净瓶置于 覆莲之上,与净瓶插忍冬纹砖两块且出土一块飞仙图砖,画面呈对称构图,两净瓶居中立于覆莲之上,围绕莲瓣、卷草、忍冬纹,二飞仙单膝跪地对瓶供养;
肖家营六朝墓M40出土宝瓶插花图案长方砖;
南京油坊桥南朝画像砖墓出土供花供果花纹砖,图案一侧为净瓶插莲花另一侧为置于供盘上的供品。
该时期花瓶图像多为鼓腹瓶,小口、撇足、细长颈,放置于覆莲台座之上,瓶内伸出数枝莲花或忍冬,而襄阳贾家冲南朝墓中折腹瓶。
隋唐时期,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出土的石棺盖面上也浮雕满瓶纹样,覆莲座上 置盘口、细颈、圆腹、圈足宝瓶,瓶内插石榴;
陕西礼泉烟霞镇长乐公主墓甬道东壁,左数第一侍女手捧内插花苞莲蓬花瓶;
武汉东湖岳家嘴隋墓 画像砖摹印满瓶纹样,满瓶立于莲花座上,瓶口插忍冬状莲花。
北朝时期满瓶纹样主要刻于墓葬、石窟、造像碑上,南朝流行于墓葬装饰、佛造像中,隋唐见于棺盖盖板与墓葬装饰中。
长安地区的佛教造像满瓶纹样“常见一种小口细 颈瓶,瓶内插有花朵,主要流行于北周至隋代,唐代较为少见,而且多见于密宗造像等”,且器形样式少,花材为莲花与忍冬,极具佛教意义。
而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主要分布于墓葬砖雕壁画、彩绘石棺石函中,器形多样且日趋大众化,瓶内插花为莲花、牡丹、菊花等多种花卉,空间分布组合更为多样,传播路径更为广泛。
北方地区宋辽金墓葬花瓶图像可以说明印度满瓶纹样与中国墓葬美术不断融合、中国化的过程。
«——【·宋辽金之前的墓葬花瓶·】——»
民间花瓶自古具有插花的形式与功能,鲜花插瓶图像随佛教传入逐渐具有香花供养的功能。
手持花瓶供养、或把鲜花插于瓶中用作供养在佛教图像中较为常见,亦广见于佛典记载中。
东汉西域三藏竺大力、康孟详合译《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放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内外相见。”
西晋聂道真译《异 出菩萨本起经》载:“有一女人,名曰瞿夷,持应水瓶,有华七枚,华名优钵(莲花)。”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之《诣严炽王品第四》:“(诸花)遍布道路,金瓶、银瓶盛百千种诸杂妙花。”
经文中均记载了女人以瓶盛花、插花来供养诸佛。
《法苑珠林》记载南齐晋安王萧子懋以花供养感应,令母病痊愈的故事,“有献莲华(花)供佛者,众 僧以铜罂盛水,浸其华茎,欲令不萎。如此三日,而花更鲜”。
《墨庄漫录》中记载甘露寺的二铁镬在形式、功能上与花瓶相似。
镬盖上铭文记载梁天监十八年,皇帝造铁镬盛甘泉种荷花,该二铁镬是用以种植莲花供养佛之器,而它的佛教内涵——器物具有的神力——能度无量众生,同到涅槃。
如文中记载,佛教教义同中国传统插花理论实践融合,事佛与民间插花结合而增添了插花的宗教色彩,寺庙插花、佛前供花得以兴盛。
隋唐五代时期插花艺术得到普及与成熟,瓶、盘、篮、缸、筒、碗六大插花容器形式齐全,宫廷插花与民间插花盛行,逐渐形成定式。
在早期的佛教供养中花瓶与花是分离的两种形式,“花瓶供养,则是向瓶中注水,插樒(防腐香水),陈设在供桌上。隋唐以后,佛教鲜花供养逐渐演变为剪枝插花,瓶、花二供合一”。
唐代墓葬中多见盆花作为供花,花瓶图像少见于唐代墓葬。
唐墓花瓶图像表现为陕西礼泉长乐公主唐墓群侍图中一女手捧花瓶,而墓室壁画更多表现的是佛教中的净瓶,或手持单枝花卉图像。
墓葬中的花瓶图像不见于汉代,而是魏晋时期随佛教新加入的装饰题材,佛教中的满瓶纹样与香花供养观念一同进入中国,花瓶图像以满瓶的图像与功能出现于墓葬、造像装饰中。
中印早期佛教供奉用的瓶、罐,多盛莲花,宝瓶莲花从印度本土象征生命本源, 到供奉佛陀舍利,其图像表现、象征内涵不断发展变化,将生命寓意与生死观念融于佛教之中。
满瓶作为佛教的神圣符号,与传统器物的祭祀主题相似,均具有一般性象征意义及礼仪功能,进入中国后其形式与功能不断发展变化,逐渐成为时人供奉礼佛、世俗生活、墓葬装饰中的题材。
在整个墓葬的象征结构与意义下,满瓶的形式功能意义逐渐转化为中国本土形式的花瓶图像,换言之佛教满瓶与中国本土墓葬花瓶图像不断融合,如移花接木般进入到中国佛教与墓葬艺术体系中。
«——【·总结·】——»
元代墓葬壁面装饰中以夫妇对坐图为主题中心,以茶酒、花瓶等图像为辅,配以供桌、供器等家具器皿在地下构成了一个具有祭祀供奉功能的理想空间。
从北宋中期开始这种供祀现象逐渐显现,在元代中晚期已基本形成程式化风格,“是传统祖先崇拜和事 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体现,反映了墓葬营建者尽孝道的同时,期望得到先祖庇佑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温革.隐窑杂志.全宋笔记.第十编十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
[3] [宋]赵希鹄等著,尹意点校.洞天清录:外二种[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4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