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茶馆:犹记当年北岩寺 钟鼓之声盖达城
关于达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一致的是,她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家乡;我们达城人爱时尚,我们达城人爱怀旧,我们达城人更爱聊天。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这里,便是“达城茶馆”。打开手机,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本期茶馆,请听郑景瑞老师讲——
达城之北,凤凰山腰,曾经有座始建于唐朝的佛教寺庙北岩寺,庙宇宏阔,景幽地胜,如今不存,遗址尚在。这里,留下了国家一级文物——太平兴国禅院鸿钟、树干斑驳枝繁叶茂的黄葛树、达城八景之一北岩夜月的记载,演绎了由盛到衰的故事。
北岩寺\1983年\唐富雄摄
史料记载里的北岩寺
说到达城北岩寺,有必要提及寺庙。寺,在古代为官署名;庙,一般为祭祀神灵的场所。东汉时,明帝将从西域请来的两位高僧安排在相当于如今外交部的鸿胪寺,并在次年为他们修建了供佛修道的白马寺。后来就将出家人居住和供佛的处所称作寺。
作为达城著名寺庙的北岩寺,不少志书均有记载。无论是清《乾隆·直隶达州志》《嘉庆达县志》,还是民国《达县志》,不知是何原因,均没有提及始建年代。巴文化达州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李长祥是最早明确修建年代的人,他在《北岩钟鼓楼记》中写道:“北岩寺创自唐之天宝年”;此后,清朝贡生、李长祥的晚辈李霦峯在《补修北岩寺碑记》一文中记述为“兹刹创自唐时,乃余李氏之佛堂也。”
从史料和名人记载得知,北岩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原本是李氏的佛堂。北宋时,皇帝下诏赐名太平兴国禅院,讷公禅师住持。元朝末年(1351-1368)遭兵毁。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殿阁门廊共五十间,管理寺庵僧尼事务的僧正司和储粮备荒的社仓都设于此。明末清初遭到张献忠部姚天动的焚毁,只存大雄殿和藏经楼。清朝达州知州沈维垣重修天王殿阁,补修藏经楼,并修斋堂耳房,渐有起色。1643年李长祥中进士后整理楼阁。1674年吴三桂发动甲寅之变时,又遭到谭、彭(谭文、谭谊、谭宏、彭时亨)蹂践。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达州知州李廷臣补修。至辛卯,后殿及藏 经楼又遭焚毁。同治六年(1867),改建大雄殿。光绪十三年(1887),僧元慧建修金刚殿。十七年(1891),再次大加补修。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宣达战役,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在北岩寺设立指挥部(1979年11月30日,被达县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快攻占达城。解放前,驻过国民党部队。达城解放前夕的1949年12月12月10日深夜,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员李放六率领学生队(铁血团),悄悄从专署后门溜到北岩寺,与保安队汇合,于12日晨逃往平昌。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解放军928部队、308部队(均称达县军分区独立营)连队曾入驻,1973年改作军分区教导队驻地。这里,曾办过达县专区供销合作干部学校、达县地区司法干校、达州凤凰职业学校等。
20世纪90年代初重建北岩寺,在原址东边修建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居士林。据《达州市宗教志》记载和文史专家范希江介绍,1995年12月28日,地区宗教事务处发出的《关于撤消达川地区北岩寺佛教管理委员会筹备组的通知》称,北岩寺重建之处属军事要地,又在打靶场隔壁,很不安全,立即停建,并撤消了北岩寺管理委员会筹备组,收回了公章。2006年5月至2007年11月,市民宗局调查处理北岩寺遗留问题,促成资产方与市政府最终达成由政府补偿后将原资产交政府处理的协议,并于2008年1月改建为六相广场。
六相祠广场\2020年6月\郑景瑞摄
老人记忆中的北岩寺
如今的北岩寺路226号,曾是83岁李洪燕、79岁李洪英、77岁李洪道和75岁李洪德四姐弟的家,如今仍住着李洪道和李洪德两兄弟。82岁的孙光友和刘运玉夫妇早年曾住过226号。他们所住的地方原是李家祠堂,与北岩寺庙宇仅一墙之隔。
这些老人记得,有着25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曾有三个枝丫,他们经常爬到树上去玩耍,旁有一个只有如今亭子的五分之一大小的小亭子,一条宽约1.5米的石板路通今达巴路口。从黄葛树到寺庙山门,两边分别栽有柏树。北岩寺的山门在今北岩寺路224号处(今为李洪道的住宅)。解放初,山门两边都是地,前有十来平方米的小坝。北岩寺修有围墙,是用片砖成的、中间灌泥土的空心墙。北岩寺庙宇除钟鼓楼外,都是木质平房。有三重殿,进入山门是第一重殿,供奉四大天王;几步梯子上去是第二重殿,供奉八大金刚殿,两边有钟鼓楼,左钟右鼓;再上去的第三重殿有观音、弥勒佛、大势至三尊大菩萨,也有很多小菩萨,旁边是经堂,李家曾在这里住过,因李洪燕在这里经常生病,又回到原处居住。20世纪50年代初,破除封建迷信时,捣毁了北岩寺里的菩萨。李洪道记得,为了捣毁大菩萨,大人砍来竹子,将其尖尖砸碎,编成一个圈,然后套住菩萨的颈项往下拉,还是小孩子的他也帮着去拉,菩萨倒下来就搭得粉碎。李家祠堂那两尊大菩萨也是这样处理的。北岩寺的庙宇因年久失修,最先从第一重殿垮起,基本上是垮到哪里修到哪里。
当年北岩寺周边只有三处房子,还有很多大树。李洪燕亲眼所见,住在北岩寺里的国民党部队中有个逃兵被抓了回来,就用捆铺盖的绳子,将其两只手各绑在一棵树上,用扁担甩起打,打得惊叫唤。李洪道觉得国民党部队的生活要比解放军好,因为国民党兵在吃饭时逗过他。孙先友记得解放前住过青年军。他的姐姐孙光惠因长得很漂亮,被青年军的团长看上了,结了婚,解放前到了台湾,解放后回达县来看望过他。
北岩寺背后是凤凰山,山的上半部是柏树林,下半部是青杠林,中间是悬崖。从今二龙潭上的亭子到红房子的岩石上,凿满了佛像,全部穿金,个个活灵活现,有的高2米左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搞人防建设,修红旗旅馆,在这里开山取石,佛像全部被毁。
李洪燕(中)、李洪英(右)、李洪道左)三姐弟在北当年的岩寺里\2020年6月\郑景瑞摄
何来夜听北岩钟鼓声?
北岩寺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钟、鼓是佛教寺院里的法器,是召集僧众、起居休息和辅助僧众修行的重要工具。我国寺庙都有晨钟暮鼓司时制度,即早上先敲钟后敲鼓,晚上先敲鼓后敲钟。李洪燕等老人对北岩寺的鼓印象很深:直径有1.5米左右,鼓破后,三弟李洪德小时还在里面睡过觉。对于钟楼上的钟,他们记忆有些模糊。但是,最早安放在北岩寺的太平兴国禅院鸿钟(以下简称钟)没有被历史和人们遗忘。
据《达县市志》记载:鸿钟铸造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由僧惠达动员广大善男信女捐钱献铁,果州(今南充)炉户冯廷一(父)、冯概(子)和冯揆(侄子)等人铸造,铸造时间早于北京钟王近三个世纪,重3200公斤,总高度2.4米(一说2.56米),由钟蒂、钟顶、钟身、钟底四个部分组成。钟蒂高0.52米,为0.22×0.10米,卷曲长方体,龙形,身饰鳞纹。钟顶高0.44米,顶面上篆书“佛法”二字。顶内由小到大平列三道大环。一至二环间,绕钟顶一周有6个直径0.06米的圆孔,孔壁厚度0.05米。二至三环间,分别铸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两组大字,其间饰有太阳和云彩图案。钟身高1米,上有铸钟始末、马景修所撰铭文、铸造技工、集资功德人员及地方官吏180余人的姓名,铸文以下又有三道圆环,其外圆均为4.85米。钟底(口)高0.44米(含边缘圆弧高度0.22米在内),钟口边缘由8个圆弧组成,形成8足立地(其中一足已损)。圆弧以上,环钟底饰以两组花纹,其交接处的空隙立排并列两组小字:一组为“三涂息苦,地狱停酸”,另一组为“法界众生,闻口+乔(疑为口+汞)悟道”。钟口外圆4.95米,边缘厚0.14米,呈斜面向上,根部厚0.09米。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时,将悬钟的铁关刀作废铁销毁,唯有大钟屡击不碎,幸而得以保存。
鸿钟何时从北岩寺移出,目前无法考证;如何移到黄龙寺的,文史专家朱全森认为,清朝嘉庆年间,时任绥定协守备的罗思举,经常率兵丁在河坝及箭亭子一带操练。有一天,他率兵丁从营盘坡出发,到凉水井河岸演练舞刀使墩、跑马射箭,突然马失前蹄,人被摔下地来。他仔细查看,发现有一楞状物绊了马蹄,便命令兵丁挖掘,发现了鸿钟。罗思举本想把鸿钟送回北岩寺,但力不从心,又不忍心让鸿钟在沙滩受风霜之苦,只好想法就近安置在距鸿钟一二百米远的黄龙寺。1964年移至人民公园,2007年4月从人民公园移到戛云亭,2011年6月移至达州市博物馆前。
如今的北岩寺黄葛树下,石坎左右两边刻有“北岩寺禅院遗址”、“夜听北岩钟鼓声,山间凤凰彩云飞”;亭子旁立一四方石碑,前后分别刻有“夜听北岩钟鼓声”,右边刻有“达县八景之一”,左边刻有“庚申年中秋书”。寺庙实行晨钟暮鼓,何来夜听北岩钟鼓声(响)?李长祥在其《北岩钟鼓楼记》写道,1654年3月6日半夜,忽然有钟声传到达城,接着几天晚上都是如此,这声音来自北边,细听是北岩寺,人们相继前往观看,但早因“流贼之变,城野家室庐场,焚灭皆尽,寺皆尽,北岩惟荆棘,钟鼓不知其亡之何处矣”,感到惊奇,觉得神异,因而留下了“夜听北岩钟鼓声(响)”之句。据他分析,北岩寺毁灭很久了,人们想修复,但又怕难以如愿,于是假借钟鼓之声,以动修建念头;或“石钟石鼓,生而成之”,有着钟鼓同样的声音,从而使人有遗迹可看。也有来自流杯池一说。
北岩寺西畔崖端,曾经石唇凸出,泉水滴入池中,发出叮咚的响声,因此有“夜听北岩钟鼓响”之句;后来石唇坠落,泉水顺着石壁流到池中,也就没有声音了。
北岩寺黄葛树与四方碑\2020年6月\郑景瑞摄
消失的北岩寺李家祠堂
如今的的北岩寺路226号,那里曾经是李家祠堂(李寺佛堂)。在李洪道、李洪德的记忆里,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进门是牌坊,也是大门,左右两边是厢房,整个祠堂只有五间房子,大的50来平方米,小的20来平方米,中间有个小天井,长80来米,宽50来米,正中是堂屋。左边有板壁,右边有走廊,由于是木窗子,右边隔壁住的解放军睡瞌睡,他们都看得见。正中是李家祠堂的堂屋,塑有高大的菩萨。如今已经改建成为李洪德的住房。
在这座房子里,至今仍保留李家祠堂两根约3米高、0.5米长宽的石柱,上有楷书槛联。左边的石柱几乎被建筑所包住,一小段在二楼,加之打有一孔,不能连贯看出上联,但可辨识出“州、世、泽、长、笏、首、称、南、渡、籍”等字,右边石柱也打有一孔,缺字,李洪德回忆,所缺的字,最上面的是“遗像”二字,中间是“英”字,下联是:遗像存宣汉英灵丕显同听北岩音。书法家朱景鹏先生评介槛联书法:点划笔触顺理成章,捺撇自然,起笔落笔讲究章法,间架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有骨有肉,相得宜彰,线条较丰满,运转自如。有的笔法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始终贯穿了楷体形态,也有的线条是笔断意连,整体表现不失凝重。特别是“存、灵、鼓、显、听、岩、音”等字效果甚佳。不失为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槛联中的“世泽”,主要指的是祖先地位、权势、财产;“笏”为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上面可以记事的手板;“南渡”即迁往南方建都,一般情况,中国经济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即南经北政,南渡,意为政权的不复归;“宣汉”,达州的始称。李洪道小时候听他父亲讲,祠堂里供过他们的祖先李探花李长祥。1610年生于达州城北牌楼(一说城内李家巷李家院子 )的李长祥,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参加科举考试获进士,当时正在王朝发生变故,误以为探花,任过南明政权的监察部御史、巡浙盐、兵部左侍郎,后居江苏常州。从不完全的李家祠堂槛联字中可以看出,显赫人物应是李长祥,李长祥位高权重,随明南迁,虽已仙逝,但遗像留在达州,英灵显现,一同听取北岩寺美妙的钟鼓之声。
李家祠堂内的槛联\2020年6月\郑景瑞摄
北岩寺诸多诗文传古今
北岩,山水环抱,层峦叠翠,梵音袅袅,景幽地胜,历代文人骚客留下诗文不少。北岩夜月,曾是达城八景之一,江西宜黄应起元为此写下“凤凰山北一岩幽,朗月娟娟照孔周。古寺莺花空寂寞,荒城物色任沉浮。风前雪影悬清夜,石上苔痕见素秋。尘迹恼吾无地浣,长怀皓魄独悠悠”的《北岩夜月》 诗就留在了民国《达县志》里。称作诗仙的李白也“不甘寂寞”,把“一片白云横碧落,山奇水秀来仙鹤。全彪号吼玉龙吟,此日谪仙成殿阁”的《题白云寺诗》留在北岩寺后的悬岩的石壁上。然而,《达县市城乡建设志》称,李白并未到过达县,旧志说“李白当来通川”系误传。在北岩寺石壁上所刻,可能是题别处的白云寺诗拓摩于此,早已不存在了。
你方吟吧我登场,为官之人不落伍。陕西周至陈庆门是清朝乾隆二年(1737)任达州知州的,所作《北岩寺》描写了北岩寺的景致:“一带长河水,遥环古佛踪。人声浮远岸,塔影上孤松。落日依僧舍,西风下院钟。吕公何处去,惆怅北山峰。”清王室的宗亲觉罗额尔德尼也欣然捉笔《题北岩寺》:“鹤翥鸾翔威凤游,渊渟云卧水西流。翠屏一座环清照,双翅包含斗大州。鸣声何处彼高冈,飞倦知还暮蔼苍。听彻钟鼓天上落,遗文传自李长祥。”
可是,到了现代平民诗人李冰如时,却是“漫寺残碑不见诗,千秋而后更谁知?我来绝壁神怆处,怕忆古人兴到时”(《北岩寻古人诗多不见》之一),只见残碑不见诗,难免有些伤感。“钟声月色杳北岩,沼气新随晓雾开,习静何如观动好?寺僧去后学生来。”(《北岩工校观习沼气制造》)。此时,寺庙成为学校了。
北岩寺,有诗文,也有民间传说:老人们讲,当年,滴水岩有对金鸭儿,时常在池中嬉戏游玩,但被住在凤凰山的洋人偷走了,这是其一。其二,传说北岩寺那棵古老的黄葛树成过精。一次,这棵黄葛树变成帅气的小伙子,而将树干、树叶布满雪白的丝网。一天晚上,黄葛树精投梦给大西街上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梦见如此阳刚帅气的小伙后,从此魂不守舍,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父母很是着急,找到算命先生一算,知是北岩寺黄葛树惹的祸,于是来到这里,在一片树叶里找到黄葛树精,用针狠狠地扎,直到流血为止,并用钉子钉黄葛树,放火炮驱邪。这样一来,黄葛树上的丝网不见了,小女孩的病也好了。
北岩寺黄葛树\1988年摄\唐富雄摄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得到市图书馆、北岩社区的帮助,参考了《达州教育志》《达州军事志》《欢庆达县解放》等,在此一并致谢!
本期讲述人:
郑景瑞,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笔名金岁,网名下岗职工,知名网络写手,四川省达州市教育局副县级退休干部,两次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数次获得市(厅)级政府、部门表彰。在公开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文学评论、论文等50多万字,著有《达州老城记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