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拒绝买玩具的理由,都在深深伤害着孩子,你说过吗?
很多家长在拒绝孩子要求的时候,是很难诚实面对“无法满足孩子”的真正缘由的。
无论是客观上的“做不到”,还是主观上的“不想做”,都会给家长带来羞愧感,仿佛“做不到”=“我无能”,“不想做”=“我是坏爸妈”。
为了防御这份羞愧感,家长们会编造一些理由,还可能在拒绝孩子的同时PUA孩子,让他们相信“他们提出这个要求是多么的不合理、不懂事,他们该为自己提出这个要求的行为而羞愧”,从而暗搓搓的将这份羞愧感转移到孩子身上。
天长日久,这样的拒绝是足以让孩子形成心理创伤的。
首先,这些理由从逻辑上根本无法成立,会让孩子的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变得混乱。
其次,这些理由中往往暗含对孩子的“指责”,转嫁了许多“我不该”、“我不好”、“我不配”的焦虑,都在伤害孩子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水平。
而“拒绝孩子买玩具”这件事,是这类“有毒拒绝”的重灾区。
下面这5个拒绝理由十分常见,你说过吗?
理由1:
不买了,家里已经有差不多的玩具了。
这个理由就是典型的“没有逻辑”,它其实是在说:“外观、功能类似的东西就不应该拥有两件或多件”。
但多么可笑,家长们看看自己有多少件功能或外观相似的衣服,口红,鞋子?
那为什么孩子的玩具,不能出现“外观或功能”上的重复?
更何况,你眼里的“差不多”,在孩子眼里也许是“差很多”;又甚至,哪怕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拥有一个和拥有两个、多个,玩法也是不一样的,孩子得到的乐趣也是不一样的。
给孩子买玩具的终极目的是啥?是让玩具不重样,摆在一起的时候让别人夸“你真会规划玩具功能”吗?不是吧。终极目的是孩子开心。
为啥有些成年人很喜欢买许多“功能重复”的衣服、生活用品,并且真的造成浪费?
那恰恰是因为童年太匮乏,太多愿望没有被满足,太多渴望都被“家里有差不多的,凑合用,别买了”深深压抑了,成为了心理创伤,长大了才拼命去弥补。
理由2:
这个质量太差了,不值这个价。
如果你给出这个理由,那接下来比较好的做法,是帮孩子买质量更好的版本,既实现你心目中的性价比,又让孩子得到满足。
但很多家长只用它来拒绝孩子,却并不把孩子“很想要这种玩具”的愿望放在心上,最后直接让孩子愿望落空、深深失望。
再者,玩具是个比较特殊的商品,对孩子而言,能从中获得多大的乐趣,和它的质量或许并不成正比。
一个质量非常好,但孩子不太感兴趣的玩具,性价比再高,买它也是浪费。
一个质量很差的玩具,或许玩不了很久,但孩子玩的过程中特别快乐,那么这个玩具也很有意义,非常值得。
所以给孩子买玩具,评价它“值不值”的时候,要结合孩子的“渴望值”“兴趣值”来参考,玩具本身的质量,常常并不是它“价值”的主要载体。
当然,材质有毒,边角有毛刺,会带来危险的“质量差”,还是要坚决抵制。但此类玩具不在本文探讨范畴内。
理由3:
下次数学考试,你考100分,我就给你买。
这种“讲条件”式的拒绝,带来的危害是多重的。
首先,家长为了达到让孩子“买不成”这个玩具的目的,往往会把条件开的比较高,是孩子很难做到的,孩子不仅要承受得不到玩具的失望,还要承受另外一份“我没有能力”、“我不够优秀”的羞辱。
即使孩子能做到家长开出的条件,也依然会在心里留下“我必须优秀,才会被父母爱”的悲凉,容易形成“不优秀,不经历艰辛,就不配享受各种美好”的信念。
而什么才算“优秀”呢?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优秀的人,怎么办呢?“优秀”这个根本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或许会成为悬在孩子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他永远无法坦然且放松的享有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其次,家长亲自向孩子示范了“讲条件”的沟通模式,而“讲条件”的本质是互相为难,互相勒索。
将来你提醒孩子尽早完成作业,或者希望孩子为你做点什么,孩子很可能也会开条件:“那你给我买XX,我才答应你8点前写完作业”、“这周末你保证带我去游乐园玩,我才收拾玩具”。
这个场面,是你想看到的吗?
而且,好好完成学业、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原本是孩子分内的事,也是内驱力完整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做好的事。而“讲条件”,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界限不清、权责不清,无论干什么,都先要“扯皮拉筋”,把精力都花在无效的内耗上,而不去直接面对“我该干什么,怎么把事情做好”。
更糟糕的是,“孩子该做到什么”和“你愿不愿意给孩子买这个玩具”原本是两件没有关联的事,而“讲条件”强行让两者成为“因果联系”。
它扰乱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让孩子形成“我受累了,我努力了,我付出了,那么你就有义务满足我心愿”的强盗逻辑、浆糊逻辑,比如:
“我对你这么好,你凭什么不爱我?”
“我工作这么辛苦,老板凭什么不给我加薪?”
“我对领导鞍前马后,凭什么他不提拔我?”
可想而知,持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人生有多大概率会是幸福的呢?
理由4:
前不久才刚买过玩具啊,
这个等你过生日我再给你买吧。
这也是一个没有逻辑的理由:才刚买过,就不该买。
你昨天吃了饭,今天是不是就不该吃了?
玩具究竟多长时间买一次,才是合理频率?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吗?
除非你是真的必须等到孩子过生日,才能攒出买这件玩具的钱。否则,就不要用这个理由来拒绝孩子。
孩子想要某件玩具,其实是有时效的,如果他的生日在大半年之后,届时他或许已经不那么想要这件玩具了,或者到那时得到这件玩具的喜悦,也远不如此刻就拿到。
换位想想,你20岁看中的连衣裙,等你60岁生日我再买来送你,你还高兴吗?你还有穿得下那件连衣裙的身材和心情吗?
非得选在生日那天买玩具,你是在暗示孩子,只有生日那天他才可以被好好满足,才配被重视和宠爱吗?
理由5:
别人有的你就都要有吗?
每个时代,儿童玩具也都是有潮流的。比如我小时候,儿童自行车、塑料芭比娃娃都曾经是“热门玩具”。
据我观察,平衡车、滑板车、奥特曼卡片、小马宝莉系列玩偶、森贝儿家族玩偶、电话手表等等也是都今天的孩子普遍拥有的。
你有我也有的“热门”玩具,常常在孩子们的社交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让他们因相似的兴趣、共同的话题而产生游戏交集。
人都有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基本需求,所以“别人都有,我也想有”是一个特别正常的人性诉求,不要再给这种愿望扣上什么“攀比”的大帽子。
不要将一个简单的拒绝搞成对孩子的“道德批判”,好像他们想要一个玩具,就有了“欲壑难填、挥霍无度”的苗头。
最后,家长们拒绝给孩子买玩具的真实原因,不外乎三个:
1、 玩具支出的确超出家长的经济实力,或者带给家长一定经济压力。
2、 家长潜意识里嫉妒孩子,见不得孩子“想要啥就有啥”。
3、 家长自己有匮乏感,舍不得花钱。
无论是什么原因,家长都不必苛责自己,不必愧疚。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创伤,孩子要玩具,你买,或者不买,都是OK的,只是选择,没有对错,更不需要理由。
但如果选择拒绝孩子,至少不要试图“扯理由”来遮羞,来转嫁焦虑,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想要一个玩具,就罪大恶极,莫名成了“坏孩子”。
拒绝本身可以不含敌意,虚伪的解释,却往往包含着攻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