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咱潞城布艺将亮相2019长治文化产业周
我市将于7月18日——22日在双创梦工厂举办“2019年长治文化产业周“,由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匠心长治”主题展区布展任务,全市31个非遗项目将参展。
“匠心长治”是由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31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主要由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美术两方面组成,传承人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6个,省级104个,市级285个,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80人,市级285人,确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4个。
长治潞绣
潞绣源起上党盆地区域内以及现长治、晋城两市区16县,古为壶关之地的一种传统的在北方传统刺绣的基础上,选用当地潞绸之丝线吸取苏绣、湘绣等优良技艺和针法,融入极具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风情的一种剌绣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潞绣”古称 “针绣”、“刺绣”也称“女红”。因盛唐中期唐玄宗潞洲别驾期间从京都引入的堆锦,与当地刺绣完善结合而产生“上党堆锦”和风靡潞洲民间的一种别具特色的绣品,俗称“潞绣”。又经历后五代宋元之发展,至明清晋商的掘起,随潞绸享誉海内外走上极至,“潞绣”更显盛名。
为有效将“潞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退伍军人“潞绣”传承艺人郭志强,在本村桑蚕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周边双井,南平头坞,郭家坨3个村的刺绣作坊和周边7个村近300名熟练潞绣女工同时吸收100户社员,于2006年成立长治市潞洲飞蕾手工绣品有限公司,进入积极的“潞绣”项目的保护和抢救之中。
黎城剪纸
黎城剪纸历史悠久,其几百年的文化积淀遗留,继承和发展,促使剪纸艺术在古黎大地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世代相传的黎城剪纸,多以单色为主,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戏剧脸谱、历史人物、风景名胜、人情风俗等百余个品种,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民间剪纸艺人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成品整个过程选料精细,做工考究,运用剪、撕、烫、扎等多种传统技法,形成了集阴剪和阳剪相融合的镂空艺术,方寸之间赋予了剪纸手工艺品鲜活的生命和灵魂。
近年来,黎城剪纸传承人杨斐,在继承老一辈剪纸技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集原生态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具地方特色。作品剪法细腻,古朴生动,巧夺天工,并能根据一定的事物,边看边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黎侯虎
黎侯虎发祥于山西省黎城县的传统手工艺品,因黎城古称黎侯国而得名,是黎城县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黎侯虎起源于商周时期以虎为图腾的民俗,后经过3000年历史演变,逐步完善定型于今天集故事、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黎侯虎在民间有赐福、镇宅、生财等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第一虎。
刘氏老鼓
刘氏老鼓发源于黎城县范家庄村,是以制作师傅姓刘而得名,清光绪年间首制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它是伴随当地剧种一起成长起来的民间手工技艺。刘氏老鼓作为地方剧种和音乐的特色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曾传颂有“黎城老鼓,长子铜锣”等民谚。历经了四代传人的不懈努力和改进,使其具有鼓音在受到强烈气候变化而音质不变,音域宽厚,发音响亮,灵敏度强,音色层次分明,经久耐用,美观大方等特点。深受客户和内行的喜爱追捧。在当地业界里有很大的威望和影响力,供不应求。
刘氏老鼓的选材和制作工艺要求都很高,制作者不仅要有纯熟的制作手艺,还要凭感觉和经验来精心制作。产品种类包括:老鼓,书鼓,挎鼓,战鼓,威风鼓,工艺鼓,玩具鼓等。
平顺泥塑
平顺泥塑是浊漳河畔泥土为主要原料,结合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形成的一种泥塑风格,主要作品有家庭摆件系列、神像系列、生活小品系列,千百年来,泥塑成为平顺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彩塑、有的素雕,大到4、5米的神像,小有十几厘米的摆件,形态各异,形象夸张,成为人们崇拜英雄、尊敬神灵、生活情趣的艺术品。他们或是远古神灵的化身,或是人们的偶像,或是忠义的象征,在一代代艺人的传承过程中,作品内容不断丰富,制作工艺不断进步,结合现代戏剧、电影、年画、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创新的突破,按照当代人民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作,充分发挥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使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逐步发展成为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比较成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蛋雕
蛋雕历史悠久,从明清由西方流传于我国成为宫廷艺术品观赏,后流传于民间。蛋雕的材质:取材于各种禽蛋,如鸡蛋,鸵鸟蛋、麻雀蛋等。是蛋就可以雕刻。蛋雕的雕刻种类有:微雕,线雕,浮雕,镂空,绘画等。所用的工具有原来简单地雕刻刀,后来借助于小型电动工具。蛋雕的技艺难度高,易破碎,需要深厚的雕刻功底和经验积累。加上有丰富的绘画基础。
绵上酥饼
绵上酥饼以小麦粉、食用油、白砂糖或者盐为原料。做成甜的或咸的酥饼,传统工艺精工细作,为纯手绘制品,有酥香脆全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这是一种大众的主食,其用料考究,做工精致,味香色美,深受大众的喜爱,特点是饼层多而薄、外形厚。
沁源剪纸
沁源剪纸起源于农耕文化,是依附农耕民俗文化的缩影,是农耕文明润饰艺术的表现。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人民智慧的展现,是民俗文化基本依据;是民间具有泥土气息的艺术花朵。沁源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剪技个性、艺术性强,既能传承、又能创新、寓意深刻、形式多元,沁源剪纸分为两种技艺形式来表现。沁源的单色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淳朴深厚,简练通劲、稚拙豪放、粗犷之美,又有南方剪纸的秀丽纤细、明快柔美、工整细巧、玲珑剔透之味。另一种是多层彩色衬底剪纸艺术,以白描手法线条作框架的主色调,然后以亦实亦真的彩纸来衬底,使得沁源彩色衬底剪纸具有至纯至美的现代气息和艺术效果。
沁源剪纸是千百年来,艺人们承前启后承袭的成果,是在不断保持原始文化韵味,开发现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的璀璨明珠。让沁源剪纸这朵乡韵悠悠的艺术奇葩,在艺术之林争奇斗艳,熠熠生辉。
金钱眼枕头
金钱眼枕头历史悠久,是前人在不断的应用改进中发展而来的智慧结晶,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构思巧妙,结构合理,通透玲珑。体现了人们追求财富,向往美好生活的期盼。
郑龙珍自幼学习金钱眼枕头的制作,在传承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作品有单体金钱眼枕、连体金钱眼枕、和合枕,使作品在实用的前提下有着更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这些年来不断思考探索,在传承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把新的布料与新的制作方法融入枕头制作,在精、细、美上做文章,取得了满意效果,得到用户的好评,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大唐潞绣
“大唐潞绣”是潞绣的一支,也是长治地区(古称潞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上曾与“苏绣”“湘绣”“汴绣”相媲美,极具北方刺绣特色,针法独特,色彩鲜艳,喜庆气息浓郁,上党绣品是民间喜庆大事中必备的集艺术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物件。
上党区大唐秀工坊绣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文化产品、刺绣产品展销展览会,如第三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长治市传统艺术交流、长治市农博会、长治市手工艺品展览会等大型展出。2012年8月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华北、东北赛区荣获“产品创意优秀奖”。10月中旬,再次赴南京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并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设计优秀奖”。2015年,荣获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荣获了长治市“巾帼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荣登山西旅游品质榜,原排常也被评为“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长治市工艺美术大师”,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等众多媒体的争先报道,深受与会者青睐,产品远销海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清剪纸
长治县(上党区)培清剪纸工艺有限公司是上党区北呈乡南呈村郭培清老师,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四五十年的剪纸经验、开拓创新、融合现代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准、集观赏性、艺术性、立体性、结构性为一体的一种剪纸佳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取材于当地民间风物及民间传说。逼真形象、条路清晰、紧致灵巧、雅趣横生,尤其是红色记忆领袖人物剪法细腻、古朴形象、栩栩如生、观赏性强,收藏潜力大、是剪纸艺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是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党碧松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三期论证阐述了,上党碧松烟—潞墨为“龙香”墨品名的形成地。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对上党墨制造工艺精心研制,明代学者王象晋在《群芳谱》记载,景龙初,“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调粉,作御墨,曰‘龙香剂’”。“龙香剂”的配制方法,使造墨工艺日臻完美,历代宫廷御墨均称为“龙香墨”。李隆基登基后,特把潞州生产的松烟墨作为赐品奖赏文士墨客。当时长安城有,千金易得,潞墨难求之说。
宋代学者苏易在《文房四谱》中记载:上党松心为之优佳,突之末者为上。《墨经》记载:上党松心优先见贵。“上党碧松烟—潞墨”,当时质量已经达到了,丰肌腻里、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磨砚至尽、香而不衰的水平,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欢。
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单位为长治市黄河工艺美术学校。
“上党堆锦”是一种以丝绸为原料的工艺画。关于“上党堆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朝。相传公元707年,22岁的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四品卫尉少卿的身份,出任潞州(今长治)别驾。将宫廷中用于观赏、装饰的堆绢也带到了当地。他将堆绢挂于官邸,供人观赏,后渐渐传入民间,从此上党古城有了称之为“堆花”的手工艺品。
随着老一辈“堆花”艺人的离世,“堆花”技艺濒临失传。因为热爱,弓春香老师扛起了传承、振兴“堆花”技艺的重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苦心钻研,从技艺手法、制作材料到保存留藏,她都进行了改良更新。擅长工笔画的弓春香老师,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画特有的技法,既保持了中国画浓淡燥润、虚实并重的笔墨韵味,又借鉴了浮雕强烈的立体效果,并兼容了丝绸的雍容华贵,精良的选材,精湛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包含浓厚的地方风味。从此,“堆花”被誉为“立体国画”。1982年,为了更准确表达上党地区这种手工艺的产地概念和工艺特点,弓春香老师将其制作的“堆花”正式定名为“上党堆锦”。
如今,在长治市黄河工艺美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上党堆锦”技艺越发成熟,小到花鸟鱼虫,大到山川河流,均可用“上党堆锦”技艺呈现。现在的“上党堆锦”在原有材料基础上,在制作成品时融入新材料,成为普通人也能消费起的时尚新品。
蝶翅画
李建军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与爱人王艳飞共同研究创作的“布贴画”和“蝶翅画”“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贴画是采用五颜六色的布和丝绸手工粘贴而成,布贴画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
花画是采用云南人工养殖的蝴蝶而制作,变废为宝,色彩斑斓,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为了把优秀传统文化加于保护和传承,我工作室不断培养人才,作品先后20余次荣获国内外大奖。特别对仕女类作品的创作情有独钟。他笔下的仕女,有的脸衬桃花瓣,发堆金凤丝;有的纤纤作细步,犹如曼妙佳人从画中飘然而至眼前,若隐若现,忽远忽近,一颦一笑动人心魂。岁月匆匆十几载,凭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在不断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达到了独有的画功,创作出了绝佳作品,自古以来,看起来华美独特,浪漫温馨,其每一幅都代表独一无二的韵味。色彩艳丽的丝绸拼绘出的“国粹京剧人物系列”“贵妃”“飞天”“观音菩萨”等一幅幅舞姿曼妙、惟妙惟肖图画,让广大艺术爱好者驻足观赏,称赞不绝…… 雍容华贵、顾盼生辉的中国古代美女、活色生香、气韵灵动的作品!李建军夫妇的作品曾多次受邀出国展出,远赴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2014年12月在欧洲参加山西文化艺术节欧洲行中,李建军作品《桃花扇》赠予圣马力诺共和国总统,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上党地区的优秀文化产业!
襄垣柳编
民间苇制品的编造者称“蓆匠”,又名编造匠。服务于社会,带有专业技术性的一种职业。
蓆匠是用芦苇、高粱杆、河草、麦杆等高茎植物表皮,通过艺术加工编造出大小形状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炕蓆,(家中睡觉的土炕),床蓆(睡床),囤蓆(围住放粮食的容器),凉蓆(炕、床或乘凉睡觉休息的地方),圆圪娄(大放杂粮、小放籽墒或杂物),草帽(斗笠),花案等民众生活用品,供大众、尤其是山区民众生活之所用。
故曰“能让肚里无食,不能让炕上无蓆,”这就是说,居民人人离不开芦苇编造用品,在过去每逢新郎新娘结婚都习惯地像现在结婚买轿车一样,都得有一领新炕蓆才显得富裕、整洁、豪迈,过去苇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之品。在襄垣、沁县、武乡等相邻一带制作的苇编制品大有名气。
长子柳编
长子柳编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需要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这些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匠人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尽管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但是交通便利,利于贸易输出。
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是因为这种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北方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在盐碱地和沼泽地都有出产。
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在内销方面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外销方面,经过开拓和设计已形成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篮、灯罩、狗窝、猫窝、鸟巢等多种,在外贸中形成低档商品变成高档的升值效应,很受外贸部门的重视。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
长子刺绣
刺绣属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特色的一门技术,它的种类繁多,分类也各式各样,而我县的刺绣制作,历史悠久,是手工作业的典型代表,所用到的材料有各种花色的布、绸缎和各种色彩的线。平时做演出服剩下的废布、废料都可以当作制作的原材料,把服装行业用剩余的布料收集起来即可使用,变废为宝。辅料有棉花、珍珠棉、水晶珠、木框、桃枝、朱砂、琥珀等,工具有胶、纸、剪刀及种针线,所以也称得上是一门绿色环保的好技艺。
该项目属于纯手工技艺,缝制出的作品有绣球、各种小动物,诸如老虎、青蛙、桃子等,以及各种民间避邪吉祥物,可以挂在家中当装饰品,也可以挂在车上,还可以放在口袋或者旅行包中,以求出门平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沁源麻纸
麻纸的制作技艺,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手工技艺。传统手工麻纸在汉代就开始使用。它的出现就是造纸技术发明的开始,与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一起成为我国的四大发明。这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从郑变和的曾祖父创立麻纸坊至今已有189年历史。据传承人郑变和介绍,手工麻纸制作一直延续着东汉蔡伦传统的造纸工艺,制作过程相当严谨,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可以完成。麻纸是古代民间常用的产品,是书写、糊窗纸、吊棚顶和糊裱狮子头、龙头的最佳选择,现在人们保存了多年的地契、房契、买卖契大都用麻纸书写,几百年纸张字迹清楚,墨不褪色,也是小学生过去练毛笔字的理想纸张,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黎侯彩雕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城戏曲浮雕(黎侯彩雕)发祥于山西省黎城县,是山西地方民俗手工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作品依托当地上党戏曲文化,结合地方特色民俗为元素,选用上好矿瓷泥,经过雕塑、雕刻、打磨、抛光等工序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彩绘手法进行描金、戗色、填漆、点喷等手工制作而成。黎候彩雕的作品包含了浮雕彩绘戏曲人物、喜庆系列、民俗人物系列等一系列产品,结合了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加以改良,融入时尚元素使大众所喜闻乐见,作品单体造型动态婉转、栩栩如生,视觉效果独特饱满,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
舒心养生枕头
舒心养生枕头是美丽生态城-潞城区辛安泉河畔宝塔山下民间流传下来传统的纯手工制作的枕头。该枕头传承了我国两千五百年的枕头文化,聚集了上党地区枕头历史的精华,以丰富的枕知识,将上党人特有的枕文化与老粗布、晋商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太行山上人们健身养生、祛病强体的独有特色。该枕头具备了一个人从出生至老年各年龄段对枕头的所有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中药材配方。枕头类别有:“婴儿祛风枕”“青少年明目枕”“中青年清脑枕”“中老年益寿枕”“葫芦颈椎枕”“福、禄、寿、禧葫芦枕”“绣花仿古枕”“产妇枕”等一系列养生枕头。舒心养生枕头葫芦形状既符合人体头部与颈部的生理曲线,又寓意吉祥如意。枕芯内装有野草、野花、野种子,绿色、环保、接地气,纯手工制作,古色、古香、古典,能对人体起到舒脑、舒颈及舒眼等功效。舒心养生枕在省城文博会上很受青睐,得到了《山西日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树川木艺
田树川出生于一个四代木工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了好多与木匠、木活的有关事情。2005年退休后,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十多年的木工经历,决定重操旧业,二进班门。联合木工名师,吸纳木艺爱好人员,组织有美术爱好的残疾同志,注册了“沁县残联鲁班工艺研发部”,本着“退而不休抢救民俗文化,残而不废传承民间工艺”的宗旨,着手编写“民俗七十行记忆”其中“木匠技艺拾零”被县政协作为文历资料编印出书。同时制作的“关帝庙牌楼”获得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暨趟树理诞辰100周年雕塑展一等奖”、“四梁八柱二层楼”、“农耕沙盘十二景”、“山高水长木刻画”等也都曾代表县十三家单位外出进行了展演和展览,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沁源手工编织
沁源手工编织起源于农耕文化,是伴随着农耕文明产生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杨丽俊是沁源手工编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作品以中国结和民间传统生日“锁”为主,寓意着吉祥、平安、茁壮成长,代表作品有:《红火山西》、《福寿双全》、《欢聚一堂》、《龙凤锁》、《十二生肖》、《富贵牡丹》等。沁源手工编织做工细腻、精致,富有装饰性。即保持了民间传统,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作品内容丰富,品味高尚,个性鲜明。
建伟面塑
面塑艺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始终与人生礼仪习俗紧密联系,它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祭祀或庆贺活动,因种类齐全、制作精美、构思巧妙获得美名。面塑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五谷画
五谷画的原料包括谷子、麻子、红黍、绿豆、莜麦、小麦等100多种植物种子。这些种子大致可分为红、黄、绿、黑、白、灰、棕七种基本颜色。每种基本颜色又可分为深、中、浅三个层次。如黑色可分为深黑色、中黑色、浅黑色。这样细分下来,原料颜色便多达近三十种,基本满足了五谷画制作中色彩搭配的需要。
五谷画工艺品依据小米、谷子、大米、黍米、芝麻、大豆等农作物的本色创新,充分利用各种五谷杂粮的内外壳、形状、豆茎、纹路、天然颜色等经过防腐、防蛀、防燥处理,不论从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国画、油画、写意画、抽象画等等粘贴做画画面逼真、小巧精美、朴实雅致。五谷画是利用各种五谷粮食豆类及其它附料拼贴而成的工艺画,精美绝伦、妙趣横生,渗透着浓郁的乡村民俗文化特色。它运用各种豆类粮食固有的形状和颜色,出神入化地表现主题。
武乡面塑
武乡面塑,在山西晋东南地区一带俗称“捏面人”、 “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为“中国的活雕塑”,距今已有1340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已有史书记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人民群众在民间日常生活中以白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的馈赠、喜庆、装饰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后来人们逐渐加彩并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使面塑得以发展,成为民间一种传统的艺术。
长子民间剪纸
长子剪纸有其土生土长,散发着浓厚的地方芳香的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上党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之一。
长子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以象寓意”“以意构象”,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每个作品尽可能地表达他们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的理想。
长子民间剪纸在工艺上,对主体进行夸大,虚构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体现它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
潞城布艺
潞城区福禄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以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为主体的民间工艺有限公司,以挖掘、生产民间工艺品的方式来提升乡土文化潜力。产品以布料为主,凭借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镇山虎、招财虎、吉祥虎、辟邪虎、神龙、瑞福狮、奔腾马、金凤凰、吉祥鸟、宝贵鸟、孔雀开屏、水中鸳鸯、“皇上皇”鞋、线钩鞋、古代女士帽、蝴蝶帽等上百种工艺品。每一种都是五彩流光,千姿百态,生动可爱。潞城市福禄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为更好的繁荣市场经济,推广我市传统手工艺品,解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潞城布艺所代表的乡土文化,在传承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宣传下,潞城布艺市场一天天壮大起来,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自己的产品逐渐推销到全国各地,甚至还远销到俄罗斯、老挝、柬埔寨、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在2015年9月份太原文博会上,潞城布艺获得金奖,同时还获得专利13项,并且受到了世界各地友人的喜爱,来往订货的各地客商越来越多,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并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潞城布艺所代表的乡土文化也逐渐的发扬光大。
清韵盔饰
山西善莫道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截止目前,已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生产制作人员结构最年轻的戏曲盔饰生产、研究、传承机构。我公司旗下品牌清韵盔饰、服饰生产的戏曲产品远销至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地。与国内的国家京剧院、中国婺剧院、上海京剧院、大连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广东粤剧院、四川川剧院、重庆川剧院、河南豫剧院、成兆才评剧院、甘肃秦腔剧院、山西晋剧院、长治市豫剧团、山东省聊城市豫剧院等及各大戏曲院团广泛的业务合作。与中国戏曲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上海戏曲学院等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所还原制作的京剧、川剧、上党梆子等剧种盔帽、服饰、道具受到国家博物馆、川剧博物馆等主题博物馆的永久珍藏。在盔饰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善莫道已挖掘整理传统戏曲盔帽样片211套,改革改良戏曲盔帽样片96套,复制已失传盔帽23套,为中国戏曲盔饰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与帽饰制作的影视作品有:《甄嬛传》《如懿传》《延禧宫略》等。
王公庄泥塑
孙喜斌,男,生于1978年4月,长治市潞州区马厂镇王公庄村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美术,13岁时因身体的原因便辍学在家,在社会上游历了7年,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加上民间老艺人的旁敲侧击,自己又特别喜欢琢磨。对民间文化情有独钟。2001年自学考取了吕梁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爱好广泛,擅长油画,国画,学过烫画,剪纸,版画。古建彩绘。2010年主攻泥塑。创作了《太行人家系列》,2013年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文化博览会,并获得金奖。2013年泥塑作品获得了金秋书画展一等奖。2015年参加了长治市漳泽农商银行举办的达人秀书画组一等奖。2016年创作的《中华虎》参加了 郑州国际手工展。获得一致好评。2017年在文化部教育部的批准下进入到山西大学美术系进修,并完成学业。2018年首创钢丝球雕塑,然后又开始创作了面塑老虎一百三十余只。
自盛李堆锦
自盛李记堆锦原名长治自盛李记堆花,是古上党(今长治市)唐高祖李渊后裔李氏家族特有的传统技艺,1953年公私合营,老字号自盛李记堆花家族传人陈玉珍、李时忠、李时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长治市油漆裱糊合作社成立了堆花小组,1964年更名为“长治市工艺美术厂”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挖掘研究上党李氏世系族谱,长治堆花(堆锦)谱系,整理文献资料,进行书籍与论文出版工作。整理、抢救、复制馆藏文物。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全方位展现潞安古城历代堆锦艺术风采,推动本区域文博旅游、观光、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长治堆锦
长治堆锦原名“堆花儿”,是画家受当地香包、针扎、虎头帽等影响,以独特工艺技法用丝绸做出浮雕般表现力的工艺装饰画。它集华美材质、精巧工艺、吉祥寓意为一身。堆云如塑、锦中生花,有着浓厚的民族民间地域特色艺术语言。艺人们将设计好的画稿拓印在硬纸板上后,经过分块、裁剪、刻线、絮棉花、压纸捻、接飞边、包丝绸、压摺,压平后染色、描绘,粘接、堆镶,上板、装帧等工序制作而成。它以表现人物、花鸟最为擅长,可写实、亦可写意,其色彩可华美艳丽、亦可清新淡雅。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长治做为明、清两朝中国四大丝绸产地之一,所产“潞绸”为堆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棉花开始在中原地区大规模种植,使堆锦有了便于操作的填充物。潞商的崛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随之增长。从明代开始,众多具有实用功能的手工艺品开始向纯装饰的艺术形式升华,长治堆锦应势而生。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年代较早的堆锦实物是1855年由凤山居士制作的一件堆锦摆件。1915年,由“堆锦李家”艺人李模(1867~1933)、李时忠(1890~1967)父子制作的《春、夏、秋、冬》四条屏,获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
来源: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来源:家在潞城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