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塘朝北土地庙
一直以来都想发点吴中大地的介绍,之前断断续续在其他平台也发过一些,总感觉差点意思,现在想转战头条,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那从哪里开始呢,吴中之大苏南浙北的,那就从我的出生地吴县斜塘写起,出于本地人有“天打问土地”的说法,也出于对历史古迹的敬畏,那我们就从土地庙开始吧……斜塘土地庙位于原斜塘镇旺墓村,大门朝北,因此又被称为“朝北土地庙”,庙西300米即为广袤的独墅湖,东北面则有一座三节平板石桥—永安桥。斜塘土地庙位处苏州斜塘镇旺墓村,自古便是苏州东郊的贸易集市和苏州到淞江的重要水上驿站。经文物专家考古论证,从基础填加罐瓦片中有“韩瓶”碎片分析,该土地庙为南宋厅堂建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研究江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演变、建筑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重建于1443年的永安桥前身应与土地庙建造年代相符,同为南宋时期建造。永安桥桥身古朴,结构独特,对研究江南地区古代桥梁建筑具有重要价值。斜塘朝北土地庙与观前街玄妙观三清殿有同工之妙,也建于南宋,谚云:“先造王墓土地庙,后修观前三清殿。”可见朝北土地庙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故有“江南袖珍小庙”之誉。土地庙坐南朝北,与一般寺庙的方向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坐北朝南反映了建造此土地庙的北方将士,以示不忘家乡,不忘收复北方的故土。
土地庙的建筑完全是一幢宋代的遗构,屋顶的坡度不是很大,但是屋檐伸出很远。整个屋顶是用斗拱支撑在梁上,既透气又美观,在苏州的古建中还是不多见的。整个土地庙呈“T”字形。“一”为正殿,占3间,横10米,纵7米;“T”为廊庑,横6米,纵4米。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翘角脊瓴,庙宇外形状如展翅待飞的鹏鸟。正殿顶最高处距地面约6米,殿檐距地面约2米。斗拱的作法和规格与宋代规定做法十分接近。土地庙总面积仅100平方米,结构小巧玲珑,颇具特色。经文物部门勘查、测绘,该建筑基础从宋代至今未作变动,现存平面布局为宋代原貌。歇山部外跳较大,屋脊部不设山雾云,采用丁华抹额及叉手做法,为典型的宋代特征。正殿内四根石柱把殿分成暗3间,殿内东西山墙壁檐柱各用2根八角形青柱。殿内石柱上端头平,置斗拱结构承压,柱头上大梁桁条均用大木料扁作成椭圆形,柱础为正方形鼓墩石,敦厚、稳实。殿内石柱上端头平,置斗拱结构承压,柱头上大梁桁条均用大木料扁作成椭圆形,据说大殿木料全为楠木。
在土地庙的东北面是一顶古桥,称之为永安桥,但当地人还是把它称为西泾桥,那是因为桥架在西泾河上。永安桥是典型的宋式古桥,用石板当桥墩,三节平桥,中间的桥板是整块武康石,稍带弧形,有三十厘米左右厚度,横跨在两个桥墩上,两头还刻着卷草纹。宋代的苏州桥梁建筑一般都采用浙江德清县出产的武康石,石质较硬,暗红色,有点点天然的小孔。这种桥大多是平板桥,没有很高的台阶,没有圆形的桥孔。一般也不用桥栏,比较适用于农村肩挑手提过桥的人。像这样的宋代古桥,苏州保存的并不多。永安桥1443年重建。3孔连缀平梁式五康石结构。全长24.90米,南北引桥分别长5.90米、5.85米。中孔跨度4.40米,南北两孔分别为3.65米、4.10米。桥面宽2.50米,离水面3.60米。主体由17块巨石搭建而成,其中3块各重约10吨以上。石梁两端浮雕灵芝图案。在桥洞中,北侧桥柱上有“大明癸亥正统八年季春重建”十几个大字。由此可见,此桥应是1443年重建。永安桥用条石榫接而成,不见砂浆粘合的痕迹。桥洞两侧桥柱上方各向外偏斜,使桥洞形如扇子,优美开阔,从力学的知识分析,这样设计有利于承受重力,倾斜中求稳定。五百多年来,永安桥虽处水陆要冲,但桥身仍然稳固、坚实。永安桥桥身古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桥西滨独墅湖,与苏州城隔湖而望;南依宋古庙土地庙,桥下碧水淙淙,构成一幅活泼泼的江南水乡图。永安桥系苏州地区农村中完整保存下来的少有的古桥之一,对研究江南水乡桥梁建筑工艺具有一定价值。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