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安荣发和他的“非遗”月琴

 


“阿西里西,阿西里西……”

2月26日下午,循着一阵清脆的音乐,记者来到黔西县金碧镇一个农家山庄的一间小平房。房间面积不大,门头上挂着牌匾“水西乐坊”,颇有几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韵味。


乐坊的主人叫安荣发,见到他时,他头戴一顶黑色鸭舌帽,身着彝族服饰,蓄着胡子,扎着马尾辫,浑身散发着艺术的气息。


“我研究了几个月的‘龙虎双头琴’今天正好要完工了。”安荣发抱着这个乐坊里的新成员,爱不释手地说,“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样式,和常规单头琴相比,这把琴把高、低音区分开,弹出的音乐质感更好。”


受父亲影响,安荣发从小就痴迷于彝族传统乐器月琴。在他看来,月琴的音调宛转悠扬,最解思念。


安荣发的父亲爱好音乐,曾是当地制作月琴的名师。20世纪60年代,年幼的安荣发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耳濡目染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安荣发不得不暂时放下音乐梦。


直到2008年,安荣发54岁时,父亲去世,令他悲痛不已。怀着对父亲的思念,他决心重拾月琴制作的手艺。从选料、下料、打磨、拼接到雕刻、安品、调音等,安荣发都亲力亲为。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做月琴时,安荣发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知疲倦。


“每把月琴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做完一把我都会在上面标注彝语‘比那切节突(蜘蛛弹月琴),切节布博博(月琴响铮铮)’的字样以做纪念。”让安荣发没想到的是,随着来探访的朋友越来越多,慢慢地就有人上门求购月琴,省、市博物馆也要收藏。


安荣发制作的月琴除了受国内的音乐爱好者喜爱,还远渡重洋,在国外也可以见到。


2016年,安荣发荣获“毕节市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大师”称号,成了月琴的“非遗”传承人,又肩负了新的使命。


采访结束时,天空已经拉下黑幕。回程路上,脑海里一直都萦绕着安荣发的一句话:“我年纪大了,一直都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如果有人愿意学,我可以毫无保留的传授。”

“非遗”传承,其路漫长。


阅读推荐


“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代!”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仁兵


来源: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
文/ 高大涛 邹欢 图/郑林华
监制:谭虎 编审:张河源 编辑:王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