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骏驰骥骧—中国传统马文化展》藏品赏析(1)玉鞍锦鞯金勒马

 

卫节度赤骠马歌

岑参 唐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请君鞲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騣高。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从原始的猎马为食到马的驯化和驾驭,人们逐渐认识到马的价值,马从野生到被驯养,这一过程最早可能在欧亚大陆西部草原地带完成的,始于距今5500年左右。华夏祖先在铜石器并用时代可能也开始驯养马了,黄河中游一带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过很多马骨,距今37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马骨。商代晚期遗址中发现大量车马坑。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相马术。到了汉代,政府设立专门的养马机构,引入西域良马,骑兵取代了战车。马的驯养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先秦到魏晋时期,除军事行动外,骑马出行并不普遍,主要原因是马具、服装等骑马装备的不完善。为了方便骑乘,在驯化马的实践中发明了一套用来控驭马的工具。如马衔、镳是为了驯服、控制马匹,马镫和马鞍则是为了维持骑者在马上的平衡。东汉时期,高桥鞍设计已日趋成熟,西晋时期,马镫开始出现。马镫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上马的难度,也使人在马上得以保持平衡、解放双手。除了鞍具外,辔头、衔、镳、缰绳等也是马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马具的出现和演变,不但改善了骑乘条件,还促成了唐代骑马之风的盛行。功能齐备的骑乘用马具包括衔镳、马鞍、马镫三部分,而只有马镫,尤其是双马镫的应用,才标志着马具和骑乘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

铜銮铃是装饰在轭首和轙顶上一种装饰车铃,行车时鸣动作响。铃的使用可代表车主人的身份,根据等级不同,马车上銮铃的数量也不同,最高级别的马车上可装八个銮铃,古代帝王的车驾上就为八个,故帝王车驾的代称有銮仪(帝王的车驾及仪仗)、銮驾、随銮、迎銮。銮铃出现于西周,在西周车上相当流行,春秋战国时渐少。

铜銮铃

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马衔和马镳往往配合使用,有时候分铸,有时候合铸。最初的马衔可能为竹木或皮革,但是因为这些材质不好保存,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马衔多为金属制作。这就是俗称的“马嚼子”,置于马的口中的缝隙部位,架在门齿和颊齿之间的骨骼上,用于控制马的方向。

铜马镳

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铜马衔

战国

贵州省博物馆藏

金属马镫最早见于古代中国四世纪初,随即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古波斯人称之为“中国鞋”。目前最早的马镫形象出现于我国西晋时期。最初马镫为一只单镫,仅供上下马踩踏。后来发展为成对的双镫,可承载骑者的双脚,以便于双手在马上的活动。只有使用双镫,骑乘者在马上才有稳固的依托,从而有效控制马匹。双马镫的出现不但改善了骑乘条件,而且也适应了新兴的着长铁铠、骑具装马的重装甲骑的需要,所以就迅速推广,并进一步促成了骑马之风在唐代的盛行。高契丹人立国之本为骑兵,因此,契丹人对马具及其重视,这一点从这对蔓草纹鎏金铜马蹬的精细与华丽可见一斑。

蔓草纹鎏金铜马蹬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当卢是一种放置在马的额头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马鼻革与额革部位交接处的饰品,呈叶状。起保护马面的作用,形状细长,能很好的贴合马的鼻梁又不至于遮挡马的视线。

鎏金铜当卢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马具的出现和演变,不但改善了骑乘条件,还促成了唐代骑马之风的盛行。马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分支,是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的文化,马的认识、驯养、使役、艺术、绘画、体育等等内容都是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及马文化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进程和时代的发展,也为工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0年1月21日—4月20日,诚邀您来贵州省博物馆看马展,与我们一起解读中国传统马文化的奥秘之处。

祝大家鼠年吉祥!一马当先财源到,马到成功事业耀!

文字:策展组提供

编辑:信息中心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