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刘贺墓中发现的青铜器酒壶初探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沐木

编辑/沐木

前言

刘贺陵寝为“甲”字型,是一种典型的西汉列侯埋葬形式,包括主棺室、过道、回廊式的暗棺及通道。刘贺墓东走廊北侧发现的一件大型青铜蒸馏器,由天锅、蒸馏筒、蒸馏罐等三部分构成,为此墓中发现的最大一件。

刘贺陵寝早期崩塌,出土时三个器皿虽然相邻,但都已经倒塌,但从它们出土的位置、大小和排列方式来看,它们应该是一套完整的酒窖,在酒窖的内部和外部都有明显的香芋残留。

一、器物简介

釜通高428 mm,槽缘宽度52 mm,槽缘厚度7.7 mm,孔径275 mm,槽缘厚度4.4 mm,槽缘高度53 mm,最大直径645 mm;通体扁平,腹部隆起,口部凹陷,中部有飞檐,飞檐是横向的,方便放置在火炉上。

其外部装有三个衔环及一只大耳朵,其横截面为平圆形。蒸馏桶,高655 mm,圆脚154 mm,底部直径259 mm,内部直径397 mm,外部直径534 mm,内部深度630 mm,外部深度550 mm,外部凹槽深度100 mm。

它是一种由三个圆柱体组成的蒸馏圆柱体,圆柱体和直口体组成的,圆柱体的内部是一个中部高于四周的圆柱体,外部装有三个衔环,它的底部是一个圆形的隔板,隔板上开了一个菱形的孔洞,孔洞的形状像是一个五铢的硬币,蒸馏桶和煮器之间有一个连接的子口。

精馏作为一种热力学分离技术,是指在液固体系中,对具有一定沸点的组分进行气化,再进行热量交换和凝结,从而实现全部成分的有效分离。

而蒸馏机是一种具有加热,蒸发,凝结,收集等功能的产品。在刘贺墓中,发现的青铜器蒸馏器,随着釜底的升温,里面的液态物质开始蒸发,高温气体遇到了铁罐的墙壁,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热量的交流,当温度降低之后,凝结为液态物质,进入了铁罐的底部,然后在铁罐的底部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孔洞,这些液态物质在铁罐的底部聚集,然后从流道中排了出来,然后被外面的人给收集起来。

将釜、蒸馏筒、天锅结合在一起,能够确保整个蒸馏过程的顺利进行,把它定义为蒸馏室是比较恰当的。现存的最古老的铜器是汉代铜器,经考古学研究,已知的有5个。

刘贺墓所发现的这一只,制作时间至少在刘贺死后,也就是公元前59年;二是在西安张家堡发现的一件新莽古酒。

三是上海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汉代青铜器,是一九五六年在上海一座铜矿的一大堆废铜矿中挑选出的一件,由马承源先生依据形制和图案,断言属于汉代。

此外,柳州博物院藏的两个铺首衔环青铜陶罐和滁州市博物院藏的一组汉代陶罐,其时代尚无定论,但与上海博物院藏的东汉陶罐比较接近,因此两者的时代应该不会太遥远。刘贺墓所发现的陶罐,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罐。

二、结构的作用及其用法

刘贺墓出土的青铜器,从上到下看,天锅的炉身有三个圆圈,根据常理,炉身的位置是在外侧,所以炉身的顶部是向下的,而炉身则是天锅的顶部。但这个容器的内部比外部要高得多,如果将穹顶放在容器上,那么这个容器就会将内部密封起来。

顶盖上有一根圆筒形的圆柱,如果只有一个圆筒形,就会导致凝结水从圆筒向下流动,再向下倒灌,很难确保液态水能进入圆筒体。

不过,在它的下方,有两个对称的圆形洞口,与张家堡酒窖中的那个洞口很像,刘贺墓酒窖中也有类似的洞口,现在刘贺墓正在进行考古工作,如果没有破损的话,就能找到这个洞口。

有人提出,张家堡新莽青铜酒壶上的伞形附具,是为了内部承托而设立的,而且与之对应大小的内部承托物配套应用;一些学者提出,上大下小的构造很难确保内部承载器的稳定性。

而且,在锅里翻滚的液体会增加它出现倾泻和倾倒的可能性,而突出的器盖也无法确保所有的液体都进入到接液器中,内部承载法也无法完成对凝结水的采集。根据张家堡新莽陶罐的伞状附件,在刘贺墓所发现的应该就是陶罐的全部功能构造。

也就是当衔环向外时,将液态置于罐中,将原料置于蒸馏罐中,将罐底加热。水蒸气可以利用篦隔将物质中的有效成分带走,在进行了热量交换之后,当水蒸气被升到了天锅穹底的空气中时,液态的水蒸气因为引力的影响,会流淌到位置最低的管状柱连接处,之后,水蒸气会顺着伞状构件被引流到蒸馏内筒壁,聚集到内筒流口,从而被外部承接收集起来。

由于伞形设备的导向,将中部升高的水蒸气向周围导向,在内筒壁上进行热量的交换,液态形成的水蒸气沿着内筒壁流到底部周围的沟槽,然后汇集到内筒的流口流出来,从而被外部接收来收集。

所述的液态在内管壁上产生的液态物质,会从内管的底部的沟槽中直接进入内管流口中,然后内管流口中排出,从而被外管所收集。

这时,将凉水倒入天缸中外壁间,凉水从下面的外筒流出,实现双层降温。在这种情形下,热交换区域为内筒壁与锅的底区域,而流动的水也增加了热交换的温差,在这种双重措施下,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加速了蒸馏的进行,这时,这种蒸馏器的应用方式适合于环境温度较高或需要快速冷却的情况。

刘贺墓出土的天锅,衔环向下,顶部向上,圆筒位于蒸馏器的顶部,衔环正好悬在两个圆筒之间,不会阻碍盖子的闭合,而圆筒的外缘,正好可以完美地覆盖在圆筒的外壁上,这种情况,和上海博物馆和滁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汉朝蒸馏器很像。

该方案并非偶然,作者倾向于采用天锅衔环向下的方式,作为刘贺墓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的蒸馏器,在大小上,这时,天锅的边缘正好可以与外圆柱套在一起,如果仅采用内圆柱套,则天锅的大小仅需要与内圆柱套在一起就可以了,与张家堡中的新莽铜制蒸馏器相似。

仅以内部圆筒为蒸馏室,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点,即不能大量地放入固态物质,不然会阻塞内部流道,从而对精馏产物的汇集与回收造成不利的影响。雨伞只能在衔环朝上、穹顶朝下的时候,安装在蒸馏桶中,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就没必要设计成可移动的部件了。

这个时候,蒸馏器的中间部分就是一个蒸馏空间,当锅衔环朝下盖上的时候,如果把里面的排气孔给堵住了,那么里面的整个空间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储气孔,这样就不用再受炉子里的材料只能比里面的通道低的约束,所以里面的材料可以被放进去。

随着天锅的温度升高,水蒸气从炉子里出来,蒸发掉里面的材料,然后在炉子外面的墙壁和炉子里进行热量的交换,凝结成液体,然后流入到里面的缝隙里,就会被一个排气孔接住。

三、产品分类

与众多出土的古墓相比,仅见5个,表明并非全部的古墓都配备了这种铜器,尤其是在已经出土的西汉列侯古墓中,更是仅此一件。

可以看出,在汉代墓地的随葬品中,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与政治地位、经济条件、宗教信仰、葬制礼仪等相关的配置之外,它们还具有一些个性,也就是,随葬品与墓主人的个人生活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事死如事生”对随葬品中的个人定制物品装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死者因个人习惯、疾病及养生原因所喜欢吃的食物和饮品、必需的药物、收藏的古董、经常看的书、喜欢的玩具,这些都不能缺少。

特别是在刘贺墓发掘出的青铜器陶罐中,找到了一些芋头渣。洋芋在中国苏,鲁,豫,皖,冀,辽,陕,甘,晋,浙,鄂,湘,川一带都有种植,是一种很古老的粮食作物,在西汉时,我们已经有一系列比较完善的耕种技术,《泛胜之书》对洋芋的种法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在汉代,有将山芋和野味同煮成汤羹的习惯,并将山芋当作一种“菜”来吃,而不是主要的“主食”。这里,刘贺将土豆放入蒸馏锅中,并不是将土豆当做主要的食物来吃,而且,在这座陵寝的北方,还发现了不少玉米、水稻、大麻等主要的食物。

在刘贺墓中发掘出的其它陶罐中,还找到了板栗、马蹄、菱角等瓜果类的食物,食品的生产工艺与贮藏工具的作用相吻合,将洋芋置于陶罐中,并非胡乱摆放,而是有针对性地摆放,也就是借助陶罐的作用,将洋芋进行提纯,最终得到提纯后的产物。

随着刘贺墓中的一批青铜器的发现,国内关于青铜器中的白酒来源再次引起了学者们的热议,但是,目前还没有对刘贺墓中的文物进行鉴定,无法确定青铜器中存放的就是白酒。

在化工方面,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完全掌握了精制工艺,并且已经研制出了高效精制的设备。在《西汉奏章》中,关于饮品的记录以葡萄酒为主,大多是一些低醇的葡萄酒,土豆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以作为酿酒的材料,土豆在日本也曾被用来酿酒,如今在中国,有几个地方还很流行用土豆酿酒。

刘贺墓中所发现的酒器,以饮酒和贮酒为主,比如龙盘凤形的碗,还有漆器,比如耳杯,樽,酒杯,玉耳杯,青铜鼓,青铜壶,但是没有发现任何用于饮酒的器皿。

在马承源所进行的东汉蒸馏器仿制品试验中,"因贮藏空间狭小,每次贮酒0.8 kg,烧开后20分钟从蒸馏器中倒出50 ml",表明这种体积的蒸馏器酿制酒的效果不佳,而海昏侯刘贺墓所出土的蒸馏器体积最大,釜和蒸馏筒的体积都比其它四个大得多,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饮酒风气和酒精消耗现象,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这种体积的蒸馏器酿制蒸馏酒的设想。

刘贺墓出土的青铜器,其体积更符合酿制酒类的需要,与酿制酒类的结合,在时间上与现存的后汉说相近,在功用上也符合酿制酒类的需要,酿制酒类器具的形式,为酿制酒类器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具体结果有待于深入的考古发掘与考证

在马承源的试验中,将液态,固态材料放在锅中,得到的产物是固态材料中的活性组分和液态材料的混合,而在这里,将锅中的液态材料变成了液态,则产物就是洋芋经过精炼后的活性组分。

马王堆3号墓葬《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35种以上的酒类药物,其中酒被认为具有延长寿命的作用,而“酒”则被认为是“煮熟的”芋酒,“炮制”亦称“炮炙”,中国古代“炮”、“炙”都与食品相关,经过炒、蒸、煮、锻、发酵等工序,最终发展成为“火制”、“水制”等多种炮制方式,其中酒、蜂蜜、醋、盐等均可用作佐料。

刘贺墓中发现的一种青铜器,恰好位于“酒具库”与“食具库”的交界处,这或许说明,这种青铜器并不仅仅是用来烹饪食品的,还可以用来加工与葡萄酒、马铃薯等。作者还提出,这种蒸馏装置还可以用作制出洋芋提取液的容器。

四、总结

刘贺墓中所发现的青铜器蒸馏器,具有两个蒸馏筒,两个内外通风口,两个朝向天锅的应用位置,以及可以采用的雨伞式辅助结构,使其具有了多种应用方式,满足了产量、品种等方面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刘贺的身体状况,陶罐中所发现的洋芋,结合西汉时代的饮食和保健实践,我们推测该陶罐很有可能是制作洋芋酿造的一种低醇的蒸馏酒,目前尚无明确的鉴定依据,不过,在刘贺墓五千余卷竹简被陆续发掘、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期望能找到更多的线索,解开这一神秘的青铜器酒壶。

参考文献

1.浅析分馏塔与分馏工艺

2.论永乐的功用

3.食品加工和科学

4.农业工程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