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中国人|王和茂:一碗“头脑”,讲述百年舌尖上的早餐
清晨六点半的山西太原,从来不缺少早起赶“头脑”的食客,天还未亮,“清和元”的店内就已经满座。
似乎每个地方,都有一种流通于各家各户的独特吃食,而“头脑”就是太原人心里这种难忘的味道。小小一碗“头脑”,藏着多少当地人的记忆,又蕴含着怎样的魅力令外地人也如此着迷。
“头脑”和羊肉烧卖。董琴丹/摄
王和茂,山西省太原市风味小吃“头脑”制作技艺的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8月份曾受邀参加太原市举办的“二青会”火炬传递起跑仪式现场展示“头脑”成品 ,是太原市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第二届“时代新人·晋阳工匠”表彰人选之一。
王和茂在清和元。王和茂供图
从王和茂与“头脑”结缘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命运就与此紧密相连。在这家坐落于繁华闹市里有着三百年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清和元的店里,王和茂依旧坚持续写着这份太原人早餐桌上的美食情缘。
揭秘“头脑”的故事
“头脑”又名“八珍汤”,是一种由独特的药膳,共八种主料——黄芪、良姜、羊肉、羊髓、煨面、黄酒、藕块、长山药制作而成。它是流传百年的老吃食,其作用是能够养心护血、滋补养生。它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之一的傅山,他是明清之际保有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山因为精通药理、对医学有造诣,为救治年老病弱的母亲,根据“药食同源”的道理,创制出了“八珍汤”,每天给老母服用,后正式命名为“头脑”。
“头脑”八珍汤的八味用料。董琴丹/摄
“我也是从书中读到过不少傅山的历史,所以喜欢上了这种食物”,王和茂介绍道,“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它味道很独特,也并不为所有人所接受,但多吃几次就能品出其中的风味了。”
会“上瘾”的美味
“‘头脑’的味道那真是一绝,尝过的人都忘不了它,会上瘾。” 这是太原本地的一名出租车师傅给出的评价,”要吃就要吃原汁原味,不能加其他佐料,女士爱吃甜,可以多加一点点黄酒,就很美味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说,自己已经是老顾客了,自己就是地道的山西人,吃了大半辈子了也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品尝“头脑”的方法。
售卖“头脑”的窗口。董琴丹/摄
初次品尝“头脑”,入口绵密,很像芝麻糊的口感,但味道清甜带着点点药材的香气。其中羊肉与长山药的相伴,使得香味更浓郁,咀嚼感颇佳。“这是好东西啊,吃过的人都知道这味道回味无穷,令人流连忘返。”店里的食客说,“清和元的味道是最正宗的,虽然太原很多饭店都有‘头脑’,但这里的味道值得一尝!”
因为“头脑”是药膳,所以必须有药引子,当地人都会食用韭菜,配以黄酒来吃,据说这样才可以发挥出“头脑”的妙用。后来随着人们的需求,羊肉烧卖也变得畅销了起来,人们也会随着自己的口味搭配不同食物。几乎每桌桌上都会垒着一两笼烧卖。据王和茂说,羊肉烧卖和“头脑”的供应量特别大,光一天上午就要准备两次食材。
王和茂正在第二次制作羊肉烧卖。董琴丹/摄
好料好手艺,“讲究”出精品
回忆起刚入行的时候,王和茂感慨万千。“1982年的时候,我20岁,来到太原市中华老字号餐馆清和元当学徒。”他每天从推媒、掏灰、生火开始做起,那时候,条件还十分艰苦,每天凌晨三点半就得到岗,六点半准时营业。回想起那段经历,他说,“师父对我们挺严格的,确实也很辛苦,这些工序看起来简单,实则十分复杂。”
王和茂正在制作“头脑”。董琴丹/摄
“头脑”的灵魂在于黄酒。手工酿造黄酒的技艺相当繁琐,十几道工序不敢一丝马虎,这也是为什么八珍汤味道如此特别的精髓所在。王和茂回忆起年轻时拜师学艺的时候,因为一次火候和温度的把控不当,黄酒味道差别很大,受到了师父的严厉批评。“做手艺不能马虎,必须脚踏实地,必须得讲究。制作八珍汤的用料我们都必须严格精确到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八珍汤的品质。”
王和茂正在按配比加入食材。董琴丹/摄
“年轻的时候也会觉得苦。”看着同门拜师的四、五个师兄弟离开了清和元,有的入了其他行业,有的做起了别的厨师,“但我就想留在这里,虽然别的地方可能挣的钱也不少,也不会这么累,不过我更想的是能把这门手艺学好。”王和茂追溯当年学徒经历,年轻的时候也会有过质疑、困惑,但是他还是选择留下来。最后,师父也将毕生所学所悟传授与他。而对于王和茂来说,肩上担着的是一份责任、一份义务、一种使命。
传承=38年的汗水×365天的坚持
传承,是这位手艺人最多谈到的。想要成功,贵在坚持。“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年365天的多少个日日夜夜,王和茂都与食材为伴,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生病头疼,“能克服就克服了,38年了几乎没请过假”,王和茂说。
传承人的身上总会有相似的特质,踏实、刻苦、耐劳,王和茂也认为选好下一任的接班人,最重要的就是人品。品质是第一位的,服务他人不求名利,真正踏踏实实传承好手艺的人非常难得的,但必须这样才能避免老手艺的失传。
“每天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早上了”,王和茂说,“什么都是值得的,食用‘头脑’对大家的身体都很好,既是早餐又是药膳,滋补身体和吃饱饭,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从白露到立春头脑的供应期间,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第一锅的头脑,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惯。看到每天这么热闹的景象,王和茂心里美滋滋的,当看到有这么多人青睐于自己的手艺时,身为餐饮工作者的那种成就感、自豪感是无法言表的,这也是对古法手艺传承者继续坚持下去最好的动力。
清和元店内排队的热闹情景。董琴丹/摄
人一辈子,做好一事
“人这一辈子,得做好一件事。”对于王和茂来说,虽然还有三年退休,他也希望多发挥一下自己的余热。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想把这门手艺不断精进、学到最好。王和茂的师父在世的时候,他也常常去探望,一直坚持和他交流制作“头脑”的经验。“师父做了一辈子,我也会做一辈子。”王和茂说。
王和茂和师父交流制作心得。王和茂供图
多年来,王和茂的家人也给予了他大力支持。尽管平日的生活忙碌,他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但他育有的一双儿女,都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大女儿和小儿子都是硕士毕业生,一个在北京当律师,一个在部队成为了少校。那种传承人身上的光辉和精神,一直引领和感召着下一辈,这,是一种影响力。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手艺传承下去,源远流长,希望能把‘头脑’发扬光大”,这是王和茂的心愿,也是很多中华老字号手艺人希望传承技艺的共同诉求。在王和茂眼中,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经过岁月的打磨与沉淀,好的就是好的,不会淡化出人们的视野。而他也坚信,原汁原味的手艺传承才是传承人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精进技术,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可改变。”
王和茂和徒弟合影。董琴丹/摄
追溯、讲究、信赖、体验,技艺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凝聚着中国人千百年的中国魂,未来这些承载文化的“魂宝”必将走出国门,注入新的活力,展现民族的自信和传承的伟大价值。
策划:徐逸曈
采访:董琴丹(实习)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