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地板”与“天花板”之辨

 

来源:人民政协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谈剑锋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使能的代表性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人们的具体角色和地位,重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其间机遇与风险并存。结合当今产业发展情况,我总结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首先,技术及安全性才是真正的瓶颈。类似通用人工智能这样的“奇点”技术,成熟还有待时日,现在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存在着算力不足、算法不透明、数据匮乏等问题,基础理论还要加快拓展。安全问题涉及面较广,不仅存在诸如环境、网络、算法、数据等内在安全问题,也有与应用场景密切相关的外生安全问题。内在安全中,数据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数据的过度采集、偏见、滥用等现象层出不穷。所幸数据安全法的出台,将有助于数据的安全有序流动,其他安全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外生安全中,像自动驾驶、智能诊疗等也存在着不少争议,克服此类障碍需要时间。

其次,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还有很大阻力。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带来的反感问题。多数场景是正面积极的,但免不了出现价格歧视、伪造、欺诈这类恶意应用。二是“双刃剑”效应带来的极化问题。如在智能制造、平台经济中,人工智能固然能够提高生产率、促进就业、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但也会造成平台势力独大、收益不均、市场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三是关于“人类向何处去”的消极看法问题。例如,从技术类型来看,目前使用的劳动增强型技术可以让工作更高效,但倘若劳动替代型的技术成熟并得到大量推广,最终会改变就业结构,应对不当极有可能造成规模性失业,届时也难免会产生个别的“卢德份子”,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以上问题或多或少会影响技术扩散方向和渗透程度。

最后,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作为新生未知事物,人工智能技术能否自我调节约束、纠偏机制是否有效,市场尚存在不少疑虑。产业发展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因此伦理道德既是技术的“天花板”,也是技术应用的“地板”,这也就是技术的治理本质。可喜的是,业界开始形成多层次的治理机制,不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还采取多种前瞻性的伦理责任等软性措施。全球目前已产生数十份倡议宣言,普遍共识是必须平衡各方责任及平抑社会担忧,认为技术应当积极向善、秉持公平正义、保持透明、注重责任和隐私保护等,结合法律法规等硬措施,已逐渐体现效果。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产业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即便存在天花板或者瓶颈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对待人工智能这样的颠覆性通用技术,要摒弃非好即坏的“二极管”思维模式,要倡导“以人为本”的产业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应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特征,面向未来画好六条线:研究有“视线”,勇于创新与突破;厂商有“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应用有“界线”,场景设计要有规矩;监管有“高压线”,对安全威胁积极作为;发展有“等高线”,平衡多方利益;治理有“平行线”,让全民共享创新成果。

本文来自【人民政协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