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见·70年深爱】第25期:生命的“守护神”
70年风雨兼程,70年薪火相传,70年开拓创新!2023年5月10日,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将走过整整70个年头。
为更好传承勇于担当的铁路精神与改革创新的行业精神,在医院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物见·70年深爱】栏目,通过与医务人员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物件故事的讲述,来呈现医院这70年建设与发展的光荣历程,呈现一代代医务人员这70年拼搏与奋斗的精神风貌。
这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它的泛黄不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是因为物件陈旧。乍一看去,是手术室,但又不太像手术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发黄的墙面与地板,偌大的窗户似乎还开着,旁边还有窗帘及柜式空调,老式的无影灯下还侧躺着一位患者,旁边的监护仪清楚地显示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头侧的监护仪清楚地显示着患者的生命体征,而承载着监护仪的正是我今天要诉说的故事对象——一台2005年产的力康麻醉机。这台力康麻醉机不可小瞧,它和我们的医护人员一样有着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麻醉医师工作中
简单来说,麻醉机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呼吸通气功能,一个是麻醉功能。患者在插管时会处于一种意识消失、呼吸停止的麻醉状态。呼吸停止意味着氧供减少,人就会在短时间内窒息而亡,此时全靠麻醉机进行氧供。它通过机械运动,按照麻醉医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预先设置的要求,将纯氧或者一定浓度的氧气,强制压入患者肺内,打开肺泡,达到供氧和氧和的目的,以维持患者在手术中的呼吸功能。另外就是通过挥发罐将吸入麻醉药按照一定的浓度,与氧气、空气送入患者肺内,达到麻醉的目的。
它产于2005年,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医院麻醉科那个房间里,拯救过无数患者的生命。不分白天黑夜只要需要它,发出指令,它都能一如既往地工作。
记得2016年的年底,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寒风凛冽,路上行人很少,冷清极了,但在手术室里却上演着一场“生死竞速”。一阵急促的值班电话铃声响起:“麻醉科吗?我们这里是外二科,有一个脑外伤需要紧急插管!”“好的,马上!”“毛毛,外二科抢救插管,脑外伤!”“好的,马上!”当班的麻醉科医生毛毛冲进准备间,拎起插管箱拔腿就跑。刚冲到手术门口,打开门就看见两名护士吃力地推着一个病床,床上躺着一名体重差不多200斤的病人,一动不动,衣服破烂,脸上身上都是血,嘴唇发绀,只观察到腹部还有起伏。
“什么情况?”“脑外伤患者,需要插管行急诊手术。”“快来人啊,抢救病人!”随着护士长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冲出来,赶紧推患者进入手术室,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抢救车准备、吸引器准备,马上气管插管……
“不好!心率只有50次了,还在往下掉,马上要停了!”面对200斤的病人,我们女孩子根本撼动不了,所有操作只能在推床上进行。毛毛身板比较小,站在患者一旁进行胸外按压是不可能的,她立马翻上推床、骑跨在患者身上,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一系列动作敏捷迅速。而在这前一刻已经为患者做好了气管插管,并且已经连接上了力康麻醉机,它正持续不断地为患者输送氧气。
正是因为有它支持着患者的呼吸,毛毛医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心肺复苏中。“氧饱和度80了!”“氧饱和度90了!”“氧饱和度98了!”患者发绀的脸色也变得红润。“心跳还是没有!”“阿托品0.5mg再推一支!”“血压多少?肾上腺1mg!”……很快外科医生也赶来了,大家轮番进行心肺复苏,“心跳回来了、回来了,120次/分!”经过半个小时的接力与搏斗,终于抢救回来了。
而那一头的麻醉机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着。在后来几个小时的手术中,都是它在一旁默默地守护着这个患者,而麻醉医生则在一旁熟练地用药及调整药物剂量,并认真地记录着整个麻醉过程直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了,它也断开呼吸回路,连接转运呼吸机送入ICU。
▲麻醉医师工作中
随着医院的发展,2016年5月手术室集体迁入了现在的住院大楼四楼,新手术室里也来了几个它的同伴,和利康麻醉机一起继续守护着患者的生命。
70年弹指一挥间,请大家不要忘了它,它就像我们的“老铁路”一样,有着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它也和我们麻醉医生一样,坚守着“你若性命相托,我毕全力一搏”的铮铮诺言!(来源: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