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明清家具按功能分类——坐具类鉴赏及现代应用

 

坐具类

坐具指供人坐的用具。凳子、椅子都是我国传统的坐具,它们又包括很多种不同的式样。

红木方凳

紫檀束腰云龙纹扶手椅(一对).清乾隆

凳 子

明清时期凳子和坐墩的形式有很多种,明代主要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几种,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制作手法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形式。有束腰的凳子大部分用方形材料,很少用圆料;而无束腰的凳子则方料、圆料都用,如罗锅枨加矮老方凳、襄腿劈料方凳等。有束腰者可用曲腿,如鼓腿膨牙方凳、三弯腿方凳,而无束腰者通常只用直腿;有束腰者的足端会做出内翻或外翻的马蹄状,而无束腰者的腿足无论是方还是圆,足端都很少做装饰。

凳面所镶的面芯做法也不相同,有落堂与不落堂之别。落堂指面芯四周略低于边框,不落堂指面芯与边框齐平。面心质地自然不尽相同,有瘦木芯的,有各色硬木芯的,有木框漆芯的,还有藤芯、席芯、大理石芯等。

黄花梨三弯腿方凳.清早期

方凳

方凳指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无靠背的坐具,通常以有无束腰来区分,属于我国宋元以后的家具椅凳类。凳本称为杌凳,“杌” 字的本义是“树无枝也”,故机党被用作无靠背坐具的名称。“杌凳” 二字连用,在北方语言中广泛存在。

我国古代的起居方式,在南北朝前,都是席地而坐。到了南北朝,尤其是北魏佛教的兴起之后,西方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原,因此,愈来愈多的高坐具出现了。杌凳与带靠背的椅子相比更为轻便,可见凳类坐具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生活经验而设计改进的。

这种凳子尺寸不等,最大的约两尺见方,最小的也有一尺。虽然外貌总体看来不过就是“长方形”的凳子,但样式变化却让人感到“静中有动”。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则在凳面镶嵌大理石,还有的采用丝绳、藤条编织软芯,这是想让人在炎炎夏日坐起来清爽宜人。方凳可以与方几、方桌搭配使用,也可陈设于室内窗户之下。单独摆放时,多分置在隔扇两旁或置于屋角;南方一般靠墙排列。方凳在我国古代众多家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长凳

长凳有长方和长条两种。有的长方凳长宽之比差距不大,则统称为方凳。

红木束腰马蹄腿直管脚枨大方凳.清

春凳

长宽之比差距明显的多称为春凳,长度可供两人并坐,有时也可当炕桌使用。古时民间还用来作为出嫁女儿时上置被褥、贴喜花、请人抬着送进夫家的嫁妆家具。还有一种说法是春天来了,可以搬到室外去坐,所以叫春凳;也有说它过去跟春宫画有很多不解之缘,所以叫春凳。

圆凳

圆凳也叫圆杌,是一种杌和墩相结合的凳子。明代圆凳的造型略显敦实,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均有。做法般与方凳相似,多有束腰。无束腰圆凳则在腿的顶端做榫,直接承托座面。它和方凳的不同之处在于:方凳因受角的限制,面下都用四腿:而圆凳不受角的限制,最少三足,最多可达八足。圆凳-般形体较大,腿足成弧形,牙板随腿足膨出,足端削出马蹄,名曰鼓腿膨牙,下带圆环形托泥,使其坚实牢固。

花梨木八足圆凳

脚凳

脚凳是用来支撑脚的低凳子,也可以用来坐。古代的“凳”,开始并不是指坐具,而是专指蹬具,把无靠背坐具称为凳子是后来之事。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说:“塌凳施于人床之前, 小塌之上,所以登床也。显然当时的凳是一种上床的用具。

脚凳通常跟宝座、大椅、床塌组合使用,除蹬以上床或就座外,还有搭脚的作用。明清家具中一般的宝座或大椅座面要高于人的小腿高度,所以人坐在上面两脚会悬空,若设置脚凳,将腿足置于脚凳之上,可使人更加舒适。

红木脚凳

明代道教养生术中还将脚凳与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制成滚凳。道教认为,足底的涌泉穴是人之精气所生之地,为了能使人们时常按摩,便创制出滚凳。其形制是在平常脚凳的基础上将正中装隔档分为两格,每格各装木滚一枚,两头留轴转动。人坐椅上,以脚踩滚,使脚底的涌泉穴得到摩擦,以达到气血流通的效果。

黄花梨滾凳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介绍滚凳时说: “涌泉之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养生家时常欲令人摩擦。今置木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四柱镶成,中分一档,内二空中车圆木两根,两头留轴转动,往来脚底,令涌泉穴受擦,无烦童子。终日为之便甚。”

紫檀回纹滚凳

坐墩

坐墩也叫“鼓墩” “绣墩" ,由于它 上面多覆盖方丝绣织物而得名。形圆,腹大,上下两端均小,外形像古代的鼓。坐墩是古代一种常 见的坐具,通常用草、藤、木、瓷、石等材料制成,形制一般为:坐面采用攒框拼圆边,镶圆形板芯(采用落膛踩鼓或落塘面的做法) ;腔壁上端和下端多保留着蒙钉皮革的鼓钉纹;开光边缘、开光和上下两圈鼓钉之间均装饰弦纹;墩底和底座常一木连做,下接小龟足。

坐墩式样较多,主要有开光、直棂和瓜棱3种形式。

五开光弦纹坐墩

乾隆粉彩开光绣墩

明代坐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但和宋元时期的坐墩相比又要小一些。为了提携方便,有的还在腰间两侧钉环,或在中间开出4个海棠式透孔。进入清代后,坐墩除在造型上较明代瘦而显秀雅外,还从圆形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和八角式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季节使用不同质地的坐墩,如蒲墩保温性能好,越坐越暖,故多在冬季使用:藤墩透气性能好,散热快,故多用于夏季,取其通风凉爽之特性。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辅以不同的软垫和有精美花纹刺绣的座套,合在一起,才是名副其实的绣墩。

<开光>

开光又称开窗,最早是瓷器的装饰构图方式之一,即在器物的显著部位以线条勾勒出圆形、方形等形状的框架,框内绘各种图案,起到突出主题纹饰的作用。这种装饰方法如同在古建筑上开窗见光,故名。南宋吉州窑、金代耀州窑及金、元磁州窑等瓷器上普遍采用开光装饰。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大量运用开光技法装饰画面,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官窑瓷器上更为普遍。开光装饰技法使器物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变化的美感。

开光一般为白地开光, 也有色地开光。在成型器物表面,贴上圆形或方形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白处,以色料绘花纹,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他方法施釉,高温烧成。有一种洒蓝地开光五彩器的制作,先贴上长方形湿纸,然后用青料吹青,揭去贴纸,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即为洒蓝地,再在白色开光内用五彩绘画,低温烤烧即成。

另外,开光在佛教与道教中都有表法的意义。

座 椅

明代座椅类型有如下几种: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以及玫瑰椅等。

宝座

宝座是供帝王专用的坐具,是皇宫中特有的大椅,造型结构仿床塌做法。在皇宫和皇家园林、行宫里陈设,为皇帝专用品。有些宝座的造型、结构和罗汉床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体较罗汉床小些。有人说宝座是由床演化而来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紫檀宝座.清

紫檀雕云龙纹宝座

宝座多由名贵的硬木制成,施以云龙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雕工非常烦琐,涂以金漆,富丽华贵。古时有些王公大臣也有用大椅的,但其花纹有所不同。这种大椅很少成对,大多单独陈设,常放在厅堂中心或其他显要位置。

交椅

交椅因其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其形制为前后两腿交叉,以交接点作为轴,上横梁穿绳代当,于前腿上截即座面后角上安装弧形栲佬圈,正中有背板支撑,人坐其上可以后靠。

交椅不仅陈设于室内,外出时亦可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官员和富户人家外出巡游、狩猎都会携带交椅。明《宣宗行乐图》中就绘有这种交椅,其挂在马首上,以备临时休息之用。由于交椅比较适合人体休息的需要,所以历经干余年的发展,其形式结构并无明显变化。

交椅

圈椅

圈椅是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 坐复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 感觉十分舒适,因而颇受人们的喜爱。圈椅的椅圈与交椅的椅圈完全相同,只是交椅因其面下特点而命名,图椅则因其面上特点而命名。圈椅是由交椅演变而来,由于在室内陈设相对稳定,无须使用交叉腿,故而采用四足。圈椅以木板做面,和一般椅子的座面几乎一样,只是椅的上部保留着交椅的形式。在厅堂陈设及使用中大多成对,单独使用的不多见。

黄花梨宫廷式圈椅(一套)

黄花梨如意云纹圈椅.明末清初

圈椅的椅圈大多采用弧形圆材攒接,搭脑处稍粗,从搭脑向两端渐次收细。为了与椅圈形成和谐的效应,这类椅子的下部腿足和面上立柱一般采用光素圆材,只在正面牙板正中和背板正中点缀一 组浮浅简单的花纹。明代晚期,曾出现一种座面以下采用鼓腿膨牙带托泥的圈椅。虽然造型富于变化,但4根立柱并非与腿足一木连作,而是另外安装,这样势必会影响椅圈的牢固性。明代圈椅的椅式极受世人推崇,论等级高于其他椅式。

官帽椅

官帽椅因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分为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

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搭脑的衔接处做出了软圆角。做法是由立柱做榫头,搭脑两端的下面做榫窝,压在立柱上,椅面两侧的扶手也采用同样的做法。背板做成S形曲线,一般用一块整板做成。明末清初出现木框镶板的做法,由于木框带弯,板芯多由几块拼接,中间装横枨,面下由牙板与四腿支撑座面。这种椅型在南方比较多,故称南官帽椅,最常见的材质是花梨木。

红木南官帽椅.明

黄花梨四出头式软屉官帽椅

四出头式官帽椅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形,而且多用一块整板制成。与南官帽椅的不同之处是在椅背搭脑和扶手的拐角处没有做成软圆角,而是通过立柱后继续向前探出,尽端微向外撒,并削出光润的圆头。这种椅子也多用黄花梨木制成。

玫瑰椅

玫瑰椅实际上是南官帽椅的一种, 宋代名画中时有所见。明代这种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造型别致,椅背要比其他各式椅背低,和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靠着窗台使用时不至于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也不会高过桌面。正因如此,玫瑰椅深受人们喜爱。

黄花梨出头榫梳背玫瑰椅

.

玫瑰椅一般用花梨木或鸡翅木制作,极少用紫檀或红木。玫瑰椅的名称在北京匠师们的口语中流传较广,南方称其为“ 文椅”。目前还未见古书记载玫瑰椅的名称,只《鲁班经匠家镜》一书中有“瑰子式椅"的条目,但是否是今之谓玫瑰椅还不能确定。

靠背椅

靠背椅是只有后背而无扶手的椅子,其形制简单,式样不多,根据靠背的不同,主要分为一统碑式和灯挂式两种。一统碑式的椅搭脑与南官帽椅的形式完全-样;灯挂式靠背椅的靠背与四出头式基本一样,因两端长出柱头,又向上微翘,仿佛挑灯的灯杆,故而得名“灯挂椅”靠背椅的椅形一般小于官帽椅,在用材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及各种漆饰等尽皆有之,特点是轻巧灵活,使用方便。

由于手工业技术在清代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装饰形式的追求,各类器物都出现雕饰过繁的现象。为了加强装饰效果,清代座椅经常采用屏风式背,这样可以在板芯上雕刻或装饰各种花纹。清代后期,由于珍贵木材的匮乏,加上频繁的战乱,家具行业跟其他行业一样逐步走向衰落。红木因产量较高且较易得到,故而是这时期制作家具的主要材料, 所以红木家具基本属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的作品。尽管它们制作于清代,但并不代表清式家具的典型风格。

太师椅

圈椅在明代还有“太师椅”的别称。太师椅始于南宋初年,是从秦桧任太师时兴起的。也是中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据史书记载,宋代有个叫吴渊的京官为奉承当时的太师秦桧,在秦桧的交椅后背加了一个木制荷叶形的托首,时称太师椅。因坐者将头靠在此托首上比较舒服,故仿效者颇多,并名太师椅。明代,这种交椅被美观大方的圈椅所取代,所以圈椅又被称为太师椅。到清代所有的扶手椅都被称为太师椅,这显然不妥,因为清代并无“太师”之官名。所以,明代称圈椅为太师椅,是对圈椅的又一美称,清代将所有的扶手椅称为太师椅,则只是民间的俗称而已。

如今明清式家具在中式装修应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中式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清式家具的卧室应用

明清式家具的客厅应用

明清式家具的茶室应用

明清式家具的餐厅应用

如果您对我设计的装修感兴趣,或者有任何问题咨询我,请您【私信或留言】联系我,我会及时回复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