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默默谈文房——聊聊玉雕和兔子的那点事

 

兔,在古代作为皓月和祥瑞的象征,广受世人赞誉和尊崇。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兔的美丽传说。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有长耳短尾的兔子了,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兔子的喜爱之情。今天小编就为您盘点一下历代玉兔,看看古人是如何雕琢、佩戴、使用这只小兔子的。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艺术总监田健桥大师的玉兔圆雕作品。

最早的玉兔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兔可能要算是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 兔形饰属于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年,起始年代大致与良渚文化相当。玉料受沁呈黄白色,与良渚文化玉器的外观形状相似。饰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兔呈伏卧状,但无足部表现,嘴前伸,似在嗅着什么,耳朵向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鱼,上翘分叉;榫部长条形,上面对钻成四孔。整个器形与良渚文化的玉梳背相若,或许这件玉兔形饰也曾具有同样的功能。倘如此,与良渚文化中既具有中规中矩的造型,又与神人纹饰密切相关的玉梳背相比,这件玉饰件显得更加生活化,隐隐透露着几分温情。

史前时期的动物形玉器中,除了这件玉兔形饰外,再无可以确认的玉兔了。史前时期的玉器 包括两类动物造型,一类是想象出来的动物,另一类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动物。对后一类动物的表现,主要集中于飞翔的鸟、水中的鱼、龟、蛙以及蝉等昆虫,这些动物迥异于人类的生存方式,给了史前时期的先民们独特的视觉感受,并成为他们借其神力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另一些既不飞也不游的动物,或由于神异性差,或与先民的生活相去较远,因而被先民们忽略,兔便是其中之一。玉兔在史前玉器中的缺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史前时期玉动物题材选择的功利性前提。

剪影式的片雕玉兔

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藏中国高古玉器

商周时期的玉兔出土数量较任何时期都多,且以片雕为主,表现的是兔子的侧面形象,即所 谓的剪影式艺术。但商与西周玉兔的造型与风格有别,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审美取向。

商代玉兔主要出土于晚期墓葬,以伏卧蜷缩式和低首弓背式为主体造型,一般长3~5厘米, 高1~2厘米,厚0.2~1厘米。伏卧蜷缩式的玉兔前后腿蜷屈于腹下,头后缩,贴伏于前腿上,圆眼,大耳后伸,贴于兔背,短尾后伸,尾尖微上翘;一般在口部对钻出圆孔,既可以系缀,也可以达到表现兔嘴的目的,但也有近尾部两钻一孔的;耳、目、腿及爪皆以单阴线刻划出轮廓,除轮廓线外,再无其它装饰纹样,做工简约粗率。

伏卧蜷缩式玉兔表现了兔子安静伏卧的状态,隐含着一丝惊恐与不安。低首弓背式玉兔体现了商代玉工以圆为雏形制作玉器的设计理念,理论上当时制作的应该是一式两件,分别由同一圆形的两个半圆琢出。这样的玉兔背部向上隆起,低头,或后腿蜷卧、前腿半伸,或前后腿相互交叉若被捆绑在一起,尾极短且上翘,除身体的轮廓线外,又以阴线双勾之法在玉兔身上琢出勾云纹。勾云纹是商代玉器上普遍施用的纹样,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玉器的表现题材无关,是一种符号化的纹饰。低首弓背式玉兔表现的仍是安静状态的兔子,温顺而驯服。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

长3厘米、高1.4厘米

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2号墓出土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

长3.2厘米、高2.4厘米

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 2号墓出土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

长3.2厘米、高1厘米

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2号墓出土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

长2.16厘米、高1.6厘米、厚0.5厘米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墓219号出土

淡绿色,双面雕,伏卧状,吻部平直,圆目,长耳向后背于身体表面,前后两支前伸曲状,前足分六爪,后足分三爪 ,粗尾上翘,面颊对钻一圆孔。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

长3.2厘米、宽1.1厘米、厚0.8厘米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21号墓出土

灰白色,微沁。双面雕,伏卧状,突吻,细口,圆目,长方形耳向后背于身体表面,前后两肢前伸曲状,短粗尾斜垂,口部斜向下颌对钻一圆孔。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

长5.45厘米、宽2.15厘米、厚0.2-0.31厘米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31号墓出土

淡绿色。双面单阴线雕,伏卧状,突吻,细口,大圆目,长方形耳向后背于身体表面,短尾上翘,口,臀部各钻一孔。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

长4.13厘米、高3.37厘米、厚0.74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王裕口出土

受沁白化。垂首,突眼,大耳后仰。曲体弓背,前后足相交连。短尾,表示其蓄势欲跃之态。背部中脊两侧有短条线纹。

殷商妇好墓

《玉饰(玉兔)》 商代晚期

长4.3厘米、残高3厘米、厚0.36厘米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墓211号

绿色,部分残损,近弧边一侧并排分布一个对钻圆孔和三个椭圆形穿孔,近残损一侧分布有两个较小的穿孔,素面。

《玉兔》商周

长3.2厘米 、高1.1厘米、 厚0.8厘米

山东滕州出土

除了上述两种形式外,商代晚期的玉兔还可见到一种比较活泼的形式,兔张口,头略前伸, 大耳后伸,但不贴于背部,后腿蜷曲,前腿前伸。这种形式的玉兔与西周时期的玉兔更为接近,从而为我们寻找商代玉兔与西周玉兔的渊源关系找到了依据。

《玉兔》

长10厘米、高5.8厘米、宽0.5厘米

殷商妇好墓

《玉兔》殷商妇好墓

长10厘米、高5.8厘米、宽0.5厘米

兔形玉佩,商代晚期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刘家庄。长5.9厘米、厚0.25厘米。乳白色。扁平半伏状,用阴线刻出耳、鼻、足,耳朝后竖起。前足有一小圆孔。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西周时期玉兔

西周时期(主要是早期)玉兔的大小同商代差不多,但耳朵显得特别大,向后伸展达身体长度的一半,且不再贴于背部,颈部明显,臀部向上翘起,增强了兔子蓄势待发的动感,口部有钻孔,或口部与尾部均有钻孔,尾极短,或仅表现尾尖,或顺臀部下垂外翘,前后腿的下半部明显拉长,与这一时期的玉虎等动物造型的肢体特征完全相同,体现了动物造型在腿部近乎程式化的表现方式。西周时期玉兔的动感较商晚期更强一些,形象上更显自然轻松。

《玉兔》西周时期

《兔形玉佩》西周,

长3.3厘米、高1.1厘米

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出土

白玉,兔作蹲式,足部有圆形穿孔,圆眼突起,方耳、长尾、方足。

《 虢国墓玉兔》西周

《玉兔》西周

体长4.9厘米、身高2.4厘米、厚0.2厘米

陕西省沣西张家坡墓地

写实性圆雕玉兔

商周以后至汉代的漫长岁月里,兔不再是一个玉工关注的题材。这段时间的玉器装饰领域里 ,龙、螭、凤鸟等神异类动物扮演着主要角色。随着汉风的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嬗变,重新实现政治统一的隋唐王朝把玉器的制作带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写实性表达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

隋唐至宋代的玉兔皆为圆雕,一般沉稳安静,但细部的表现有所区别。隋代李静训墓出土一 件白玉兔,长2.7厘米,高2厘米,昂首前视,双耳后抿,面部细节不做表现,前肢并排伸于胸前,后肢蜷曲于腹下,首尾用简单的阴线刻出毛发,其余部位光素无纹。这件玉兔的穿孔很有特点,在腹部左右横穿。像这样的穿孔实在让人费解,如果穿丝带系佩,玉兔便头下腹上倒置过来,无法保持悦目的观赏性,或许另有别用。

唐代玉兔的数量也不多。一件长2.45厘米、宽1.02厘米、高1.25~1.35厘米的玉兔,四足蜷缩于腹下,背向上隆起,以简单的阴线刻出圆眼,仅粗具兔之形而已,但可以感觉出来它表现的是蜷缩成一团的兔子,安静中带点狡猾,并有一丝惊恐。玉兔上没有穿孔,或为镇。与此玉兔形象相若的还有一只当作印钮的兔,印为汉白玉质,通高7.5厘米,通长13厘米,以兔为钮,兔弓背,头伏于两条前腿上,后腿作蹲踞式。

《兔形玉镇》南宋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墓出土

青玉圆雕玉兔,线条简练,形态逼真,雕琢细腻

宋代玉兔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玉兔了。这件玉兔是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文房 用品中的玉镇,长6.7厘米,高3.6厘米。兔作伏卧状,双目前视,眼、耳、腿、尾等部位用勾撤法做出轮廓,以细密的短阴线刻出兔毛,写实感更强。

《水晶兔》宋代

长2.2-2.23厘米、宽1.2-1.3厘米、高1.7厘米

安徽省青阳县新河镇光荣村滕子京家族墓出土

1对,透亮,无色。圆雕蹲兔。形体丰满,双眼前视,两耳竖起,前后足微弓起。用粗阴线勾勒身体各各部位,线条粗犷简练。无尾。兔背对钻一孔。

宋代墓葬中还出土一对水晶兔,水晶无色透明,兔作蹲卧状,双眼前视,两耳竖起,前后腿微弓,无尾,用粗阴线勾勒身体的各部位,线条粗犷简练。兔背上下对钻一孔,为唐宋时期玉器上常见的特征。

《金环玉兔耳坠》明代

通长8厘米、兔高2.4厘米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出土

《青玉嵌宝石卧兔》清

故宫博物院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