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汉景帝的陵墓中发现老鼠骨头,是后天进入?还是皇帝的食物?

 

在汉景帝的陵墓中发现一些褐家鼠(灰老鼠)的骨头,抛除是老鼠自己跑入陵墓的可能(老鼠无法打洞进入皇帝的陵墓),这就有可能是皇帝生前的饮食习惯,老鼠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食物。这在今天看来是有些不可思议的,很难联想到威严的皇帝会吃老鼠。但其实在古代吃鼠类也是很常见的。

对于景帝陵墓中发现老鼠骨头,有些人认为是陵墓建成后老鼠跑进去的,但是实际上仔细勘察陵墓就会发现老鼠根本无法打洞进入陵墓中,而且在其它的汉墓中也有老鼠骨头的发现,这似乎就印证了景帝生前有吃老鼠的行为。

一、陵墓中发现老鼠

  • 是后天进入?还是皇帝的食物?

汉景帝是汉朝的第四位君主,在他统治时期社会安定,减少百姓的负担使得汉朝进一步发展,又打击了诸侯国势力,为汉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在汉朝的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陕西的西安埋葬着九位西汉的君主,其中有一座便是景帝的墓穴。

陵墓中有景帝和他的皇后,1998年的时候考古队对景帝的陵墓进行挖掘,将陵墓周围的外藏坑进行了钻探,在里面发现了很多的陶俑、陶塑的动物、日常用具等还有一些动物的骨头。在这些出土的动物骨头中人们不仅发现了家养的牲畜、野生动物还有海产品,在出土的这些动物骨头中还有“大官丞印”等印泥,这是负责皇帝饮食的官员,这样便可以确定这些动物是皇帝的饮食一部分。

但是在对骨头仔细的检验时发现了两块让人诧异的骨头,这两块骨头属于老鼠的,当时一些人便认为这应该是陵墓建成后跑进去的,这样想似乎是符合常理的。难道皇帝会吃老鼠吗?在今天老鼠依然是被人们所厌恶的,想来古人也应该不会去使用老鼠,况且又是天下的共主怎么会吃老鼠呢?老鼠后天跑入陵墓中的解释便非常的合理。

在发掘中山靖王刘胜(景帝的儿子)和他妻子的墓穴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老鼠骨头,并且种类还不少有松鼠、社鼠、岩松鼠、黄鼬、大仓鼠、褐家鼠等多达数百只。褐家鼠在这父子的墓穴中均有发现,它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家中常见的灰老鼠,在城市、农村中都很常见分布广泛,吃的东西比较杂,会偷盗粮食破坏田地。它是穴居动物,会为自己打洞住在易于觅食的地方。

在陵墓中发现的老鼠很可能是打洞进去的,但在刘胜的墓穴中老鼠的骨头被集中放在陶器中的,老鼠也不可能扎堆往陶罐里钻啊。这就说明这些老鼠是作为陪葬品放入墓穴中的,而不是后天进入的,证明了老鼠可能是中山靖王常吃的一种食物。这样也就似乎证明了在景帝墓中发现的老鼠不是后天进入的,可能也是作为一种食物放进墓穴中的。

在秦汉时期的关中地区有着很多的植被、湿地,这也非常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而灰老鼠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自然可以在这样不错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老鼠有打洞能力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它能否打通到陵墓中还需要证明。

目前研究表明灰老鼠的洞穴平均深度在一米到一点五米之间,有些个别的通道会深一些到达两米,它们的洞口直径平均在五厘米到六厘米,洞口多数是在草丛中或者是地下,一般难以发现。灰老鼠的洞一般会有多个出口,两到四个左右。

可以得知灰老鼠的洞穴最深为两米,而景帝的墓穴外葬坑外面的封土厚2.88米—3.38米,已经超过了灰老鼠实际的打洞能力。而且这些坑穴中外面的土层都是比较坚固的,由五个小层堆积土质是很紧密的,这样坚固的土层可是给老鼠打洞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对陵墓土层厚度的计算,可以发现其厚度超过了灰老鼠最深两米洞穴的深度,这说明它很难将洞打到墓穴中去。而且上面的土层又非常的坚实更加阻碍了老鼠的钻洞,而且在钻入之后还要打通一层盖板大约有三十厘米厚这样才可进入。

这么看来老鼠是后天打洞进入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小了几乎不可能,而且在发现刘胜的墓穴中可是发现了种类、数量众多的鼠类作为食物的一部分,这样也可以证明老鼠很可能是景帝生前的一种食物,在其去世后作为一种陪葬品。

二、古代吃鼠的风气

从墓中的发掘的动物骨头可以得知,景帝和其儿子都有吃老鼠的行为,这是个别现象还是古代就是如此呢?这里面包含着个人的喜好,西汉的墓葬出土后在里面发现了很多食物种类,除了少数了王侯墓中有老鼠骨头发现,大部分的墓穴中都没有。这似乎说明了汉朝皇室中吃鼠的行为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贵族王室没有这个习惯。

但是吃鼠的现象早在史前便已经出现,在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鼠类残骸,种类非常的丰富有二十五种,人们发现在遗址中的鼠类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并且被拆散了,这就是说明了当时的人类祖先在捉到鼠类这些动物后被吃了。

鼠类的化石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现,云南地区的远古遗址中发现了竹鼠、松鼠等鼠类的化石,在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家鼠等化石,在内蒙古地区也发现了很多鼠类的骨头,河南郑州地区发现了竹鼠的化石,山东滕州地区发现了竹鼠化石,陕西地区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鼠类骨头,这些都说明了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便有吃鼠的行为。

殷商时期仍然延续着吃鼠的习惯,在发现的殷商时期遗址中有很多种类的动物骨头,在这其中便有鼠类的骨骼,竹鼠、田鼠等。周朝的时候洛邑一带的民众也常常的会吃老鼠肉,“周人谓鼠未腊者补”,就是使用没有风干的鼠肉。

进入汉朝时吃鼠的风气便大大的减弱了,不再是普遍的现象,只有个别的人会有吃鼠的习惯,而大部分汉朝的民众不再将老鼠作为日常的食物,但是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出现了饥荒,人们也不得不会捕捉老鼠充饥。

武帝派遣苏武出使西域,到达北海的时候因为粮食匮乏不得不“掘野鼠”当做粮食。历朝历代在发生大规模灾难时由于粮食的匮乏,出现了饥荒百姓们为了生存会以老鼠当做食物。人们对于老鼠的评价逐渐降低,成为一种人人厌恶的物种,而吃老鼠的风气便不复存在了。但是有些地区吃鼠的习惯依然保留,甚至在如今社会仍然有食用的现象。广州地区如今仍然有吃鼠的习惯,广西地区也存在着吃鼠的习俗。

岭南地区关于吃鼠的风俗有着很久的历史,在唐朝便有吃鼠的记载,当地的民众好吃“蜜唧”,“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用蜜饲养,然后用筷子夹住吃掉。实际上就是刚刚出生的小老鼠身上还没有毛,用蜜来喂养然后生吃,用筷子夹住会发出“唧唧”声,这就是蜜唧。

这在常人看来实在是难以下咽的食物,但是却是岭南地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现在的粤菜中有叫“三叫(吱)”的一种菜肴,与蜜唧相似。苏东坡也曾经吃过这种蜜唧,但是他本人似乎并不喜欢“旧闻蜜唧常呕吐”,这说明鼠肉并不被常人所认可。

明朝的李时珍对这些用来充作食物的鼠类做了划分。蜜唧这种菜肴,它的食材主要来源便是老鼠(普通老鼠),但是岭南人称呼其为“家鹿”,这样就好听多了。还一种鼠类也常常被用作食材就是竹鼠,其个体“大如兔”,在今天吃竹鼠的仍有不少。

土拨鼠有时也会作为食物搬上人们的餐桌。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了很多关于吃鼠的记载,这说明吃鼠的习俗一直被延续了下来,云南、四川竹鼠、蜜唧等有时候也会被人们视为少见的珍馐,甚至有的时候人们会拿“蜜唧”来献给权贵。

岭南地区吃鼠的现象流传已久,当地的人们将其视作美味并且每当有重要的客人来来访时,都会以蜜唧来宴请客人,这让有些外地的来客有时难以接受。不仅南方有吃鼠的习俗,在北方同样也有在青海地区有食用鼹鼠的现象,云中(内蒙地区)等地有吃黄鼠的现象。

总结

吃鼠的习俗在当今社会仍有继承,南方的一些地区仍有吃鼠的现象如竹鼠等食物,这有些时候让外人难以理解,甚至加上有色眼镜。

随着历史的发展,老鼠在人们的认知中评价愈加糟糠,古代时被认为是粮食偷窃者,如今老鼠又是各种疾病的传染源,从本能上人们便对老鼠产生抗拒,对于一些吃鼠的人难免会妄加猜测,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风俗的延续,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要恶意的抹黑。

参考文献:

《汉书》

《广东通志》

《中国食物史》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