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内蒙古——看看有哪些动物被叫做异兽
野驴: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学名蒙古野驴,产于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是我国濒于灭绝的物种之一,哺乳纲,马科。体较驴大。夏毛赤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杂有褐色的细纹;冬毛灰黄色。生活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带,耐寒和耐热力都很强,能多日不饮水。性蛮悍,不易驯养。
野骆驼: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分布在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与家驼相比,身材高大,头部窄小,腿细长,毛棕黄色,驼峰较小。主食艾蒿、骆驼刺和盐生植物,秋天养肥后,两驼峰坚实鼓竖,可贮脂肪40公斤,饥渴交迫时,驼峰脂肪会逐渐起化学变化,氧化分解供给体内所需之营养、能量和水分。因此它比其他动物更能忍饥耐渴。脚掌下生有宽厚象弹簧褥子般的肉垫,使之不致深陷沙窝,始终昂首阔步的姿态,使眼睛不被地面的高温所灼伤。长长的睫毛、满耳的短毛和随意开闭的鼻孔,使之免遭风沙的袭击。肘部、膝盖与胸前的6个护膝似的肼胝,使之蹲伏休息时不致被粗硬的沙砾所损伤。行走快速,目光敏锐,嗅觉很灵,能辨识远处的水源。迷途的旅人可追随它找到水草丰美的绿洲。1959年冬,有一头从内蒙古捕获的野骆驼在北京动物园展出,轰动一时,经济价值,可谓身是宝。
貂熊: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别名狼獾。体态与大腿像狗熊,长而松散的尾毛似貂。为亚寒带针叶林或森林苔原带的代表动物,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常把山坡的裂缝、石砬子的天然洞、倒木或蛀空的树干作栖身之地。夜间活动,善上树和游泳。从高处降落时,宛如飞翔,故又有飞熊的浑名。一般采用伏击和追捕的方式猎食。凶残成性,见啥吃啥,有贪食兽之称。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分泌物有极浓的臊臭味儿,用以保护吃剩的食物和御敌。敏感而狡猾。能凭着发达的嗅觉,循着气味潜入居民的室内偷盗食物,毁坏器具,甚至能把猎民在森林中安置好的捕套机挨个捣毁而不被套住。目前在北京和哈尔滨等动物园展出的貂熊,几乎无例外都是从内蒙古捕获以后运去的。
黑熊:分布于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亦称狗熊。哺乳纲、熊科、体形肥大,长1.7-1.9米,尾甚短,长7-8厘米。体黑色,胸部有一半月形白纹,颈和肩部毛较长。头大眼小,嘴鼻突出,巨齿獠牙,钩爪尖锐。多栖于红松林和柞树林中,性孤独而不成群,杂食,野果、松籽、嫩草、蚂蚁、甲壳虫、松鼠、狍子和鹿等都吃,有时也到农田偷吃玉米,饿急时亦能伤人性命,最爱吃蜂蜜和蚂蚁。能游泳,善爬树,亦能直立行走,冬季躲进蛀空的大树洞,呈类似冬眠的假寐昏睡状态,称为蹲仓,经济价值很高。毛皮可做褥垫和地毯;肉能食用,熊掌是著名山珍之一、熊胆是名贵药材,脂、肉、骨亦可制药。
紫貂:国家三类保护动物、亦称黑貂、林貂、分布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哺乳纲,鼬科。形似黄鼬,体长30-40厘米;尾短而粗,长约11-19厘米,末端毛甚长;耳大,呈三角形。体色暗褐,头部较浅。爪甚尖利,适于爬树,喜生活在针叶林中,常营巢于石缝或树洞内。通常在地面生活,一般夜间活动。主食野鼠、花鼠、松鼠、雪兔和各种小鸟,也吃果实,每年只繁殖一次,怀孕9-10个月,每胎产仔1-4只,皮毛绒细密而灵活,色泽光润,皮板结实,保温力强,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制装原料皮,为“关东三宝”之一,骨能入药,特别是膝盖骨,据称是治疗风湿病的良药。现已能人工驯养、繁殖。
石貂: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又名扫雪。分布在大青山一带。形体与紫貂相似,体重约1公斤,体长40厘米,尾长近17厘米。栖息于山林地区,善于在岩隙中挖洞穴居。性孤僻,常独居。视觉灵敏,惯于捕鼠类为食,春末夏初产仔,繁殖力较强,每胎约产9仔,毛呈黑褐色,底绒呈白色或灰白色,可做女式春秋服装的装饰品或围脖等。
东北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分布于自治区大兴安岭。典型的林栖动物。规已数量稀少。哺乳纲,猫科。生性孤僻,喜欢独居,无固定巢穴,常漫游于悬崖峭壁、灌木丛中及野草茂密的丘废地带。一般在夜间活动,黄昏时尤频繁,行动极为隐蔽,喜戏水,善游泳。啸声如雷。体大,重可达300公斤以上,毛色较淡。为目前世界虎类中个体最大,最猛的,最喜捕食野猪,其次是马鹿、驼鹿、梅花鹿、狍子等动物,有时也伤害人类。胃口颇大,平均每天食肉15公以上,11月至翌年3月为交配期,每胎产仔3-4只。虎与父母一起生活二、三年,而后独立谋生。寿命约二年,肉可食,骨可做药,毛皮可做褥垫和地毯等。
艾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又名地狗、马内猴。分布呼伦贝尔盟、阿拉善盟的草原、田野和沙漠地带。鼬科肉动物,貌似虎形。毛短而平,绒毛细厚,低绒纯白。色红黄,色泽光润,鲜艳夺目。肛门旁有臭腺一对,能泌强似氨水的臭味,用以御敌。体轻爪锐,活泼灵敏,善捕鼠。凡是老鼠密集之地,就是艾虎最活跃之处。它凭灵敏的鼻子嗅出老鼠之所在。一天能捕鼠数十只,大数吃头饮血,弃下尸体。除老鼠外,亦吃青蛙。毛皮为贵的制裘原料,在国际市场上号称“软白银”。
金钱豹:分布于大兴安岭。哺乳纲,猫科。体比虎,尾长。体黄色,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斑环,如古钱,故名金钱豹。腹面白色,杂有黑色斑点,善攀树,并喜隐伏在树上,亦栖息于多树的平原。主食中小型草食兽,也捕食啮齿类动物。中国的豹有南豹和北豹之分、自治区的金钱豹属于北豹,体色较南豹淡,金钱较南豹显著,皮毛可制大衣、褥子等,骨可供药用。
雪豹: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亦称艾叶豹。数量稀少。主要产于青藏高原和甘肃高原北部,近几十年才逐渐向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东迁。哺乳纲,猫科。体长约1.3米,尾长约0. 9米。毛长,褐灰色;躯干和尾都有断续的环纹,栖息于3000-6000米的高山峻岭中。多雄雄同栖,夜出活动,捕食野羊、麝、鹿、雪兔、鸟类。冬毛格外美丽,质地极其柔软。毛皮可制裘;骨入药有虎骨之效。
雪兔: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分布于自治区大兴安岭北部,哺乳纲,兔科。体长48-54厘米。耳较短,尾极短。冬毛密而长,除耳尖和眼周为黑色外,其余均为雪白色;夏毛背上为棕褐色或棕黄色,两侧较浅。栖息于森林、林缘和丛林地带,夜间活动。以树皮、嫩枝和草本植物为食。年产两窝,每胎一般产3-5仔。幼兔出生时就有密毛,并已睁眼。肉可食。冬毛毛软绒长,可做帽子、皮衣、手套等。
兔狲: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亦称羊猞狸。哺乳纲,猫科。体大似猫。耳短而圆,两耳相距较远。全体毛色沙黄,背浓腹淡,绒毛厚而密,眼内角白色,颊有两条细黑纹。体后部背面和尾部有暗色横纹。栖息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居于岩石裂缝或利用旱獭的洞。常独居,夜行性。主食旱獭和小型鼠类,也食鸟类,并盗食家禽。皮毛可做大衣、帽子等。
水獭: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别名鱼虎、水狗、獭猫。分布于自治区大兴安岭等地、哺乳纲,鼬科。为水陆两栖动物、体长70-75厘米。尾扁平,长达50厘米。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背面深褐色,有光泽,腹部较淡。善游泳、潜水,冬季还可在水下活动。在水堤坡上或灌木林中挖洞而居。洞穴很浅,有若干出口,其中一个在水中,通常夜间活动。主食鱼类,也吃蛙、蟹、水禽和陆地上的鼠类。无明显的繁殖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交配,一年可两胎,一胎可产2-5仔,寿命在十年左右,皮毛绒厚密油润,不易被水浸湿,保暖性强,有天然咖啡色光泽,是最珍贵的野生制裘原料皮之一。大兴安岭林区所产一向被认为是全国最优产品。现已能人工驯养、繁殖。
旱獭:分布于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又名土拨鼠,哺乳纲,松鼠科,头似兔,身似鼠。体粗壮,长37-63厘米。头阔而短,耳小而圆;四肢短而强,前肢的爪特别发达,尾短,略扁,体背一般为土黄色,杂以褐色;腹面黄褐色,生活在草原、旷野、岩石和高原地带。穴居,群栖,以植物为食,从9月到翌年3月冬眠。出穴后不久即交配,每胎产2-3仔。毛皮柔软珍贵,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自治区所产的旱獭皮具有毛齐、板薄、轻柔、形美等优点,被称作“内蒙路”旱獭皮,远销西欧,久享盛誉,加工成褥子、图案褥子以及款式别致的服装等,亦可做懒大衣、帽子等。
马鹿: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亦称赤鹿。分布于自治区大兴安岭、罕山、宝格达山、贺兰山等高山密林中,哺乳纲、鹿科,体长可达1.8米,肩高约1. 5米,一般体重可达230-250公斤,雌鹿较小。雄鹿有角,最多的有8叉、第一、二叉很接近。夏毛赤褐色,冬毛灰褐色。有迁徙现象,夏季上山,冬季下山至平原密林中,常群居。5-6月生殖,每胎一仔。肉可食,毛皮可做褥垫或制革,鹿茸可人药。已能人工饲养。
驯鹿: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以其角似鹿、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象。雄雌均有角,为鹿类中绝无仅有,所以又称角鹿。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的大森林中,为自治区特有的动物之一。哺乳纲,鹿科。一般肩高1米多。头、颈较长;耳短;角形状复杂而扁平,有时超过30叉;脖子下有长毛,尾巴很小;鼻子上长有短短的绒毛。蹄十分宽阔,悬蹄发达,趾瓣钝圆,并有锐利的边缘及球形的底面,使之善于在光滑的冰面、松软的雪地和潮湿的沼泽地行走和疾驰。体色夏毛深褐,冬毛棕灰,颊部灰白或乳白;尾白色。以地衣、嫩枝、谷类和草类为食,但随季节而有所不同。有迁移性。善游泳、性温驯、易饲养。人类驯养已有千余年历史。可骑乘,是鄂温克人不可缺少的运输及代步工具。皮可制衣、靴;茸可人药;鱼可敖胶:奶县当地最普通和富有营养的饮料;肉可食。
猞猁: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亦称林独,别称猞猁狲。分布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贺兰山和赤峰市罕山等地。哺乳纲,猫科。体重约50公斤。体长85-105厘米,尾长20-31厘米。毛带红色或灰色,常具黑斑。四肢粗长。耳直立,尖端有黑色毛丛。尾端黑色。栖息于多岩石的森林中;自己不做窝,利用别的动物丢掉的旧窝。爪强而锐,行动敏捷,性情凶猛。善爬树;耐饥性强。夜行性,以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交配在3月底,怀孕两个多月,每胎产2-3仔。肉可食;毛皮可做皮衣等,极为珍贵。
麝: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亦称香獐。分三种:林麝、马麝、原麝。产于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是马麝。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体长80-90厘米,体重9-13公斤,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均无角。体呈棕色,背部较深,有的呈灰褐色,带有不甚明显的土黄色条纹和斑点;下颌白色。雄麝犬齿很发达,形成“獠牙”;脐与生殖孔之间有麝香腺,发情季节特别发达。不群居,习夜行。多栖在高山岩石裸露的针阔混交林中。以青草、苔藓、乔灌木嫩条、树叶、野果为食。11月至翌年1月为交配期,怀孕期5-6个月,每胎一般产2仔,寿命在十八年左右。主要天敌有狼、猞猁、貂熊等。皮可制革;肉可食;雄性麝腺的分泌物麝香为十分珍贵的药材,也是香料工业和化妆品的高级定香剂。
犴: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蒙古名犴达罕的简称,即驼鹿。分布在自治区大兴安岭北部的原始森林。哺乳纲,鹿科。是全世界现存的49种鹿中最大的一种。最大的体长约3米,高达2米,重达500多公斤,堪称“森林巨人”。头形长大,眼小突出,颈短尾秃,耳大角长,肩部隆起,高大静典,体色榨、黄、灰。四度下部白色,栖息在湖沼附近。善游泳,随自然条件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平时除了暗吃柳、白桦和树皮外,还刨开雪地。掘地衣和桔草充饥;夏天主要靠吃常绿树的幼枝对和多汁的树瘤为生,沐浴和潜游时还能吃到睡莲。子業、香蒲、浮萍等水生植物的茎和球茎,对于盐碱有特属的嗜好,每年8-10月份是雄犴的角斗夺偶期,每胎怀8-9个月,仔犴30公斤左右,母子通常要共同生活-年,寿命一般达三十多年,长寿者可活七、八十年、经济价值很大。鹿角可降低血压;鹿胎、鹿心、鹿血、鹿筋。鹿鞭、鹿尾是人药原料;皮坚韧质软,可制外衣、鞋靴等民族用品;肉味腴美,颇似牛肉,犴鼻同鹿尾、熊掌并列为大兴安岭产动物菜肴中的三大珍品。
貉:哺乳纲,犬科。亦称狗獾。外形如狐。人们习惯沿用狐狸之名来称狐,其实狐和狸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即是貉。貉体较狐胖,尾较短,尾毛蓬松。吻尖、耳短圆,两颊有长毛,体色棕灰,四肢和胸腹几近黑色、眼部各有一片黑褐色斑纹。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自治区所产的为北貉,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的林区及草原,毛绒细密,质地柔软,保暖性好,可做皮衣、皮帽、尾可制毛笔。
黄鼬: 哺乳纲,鼬科。俗称黄鼠狼。种类颇多、仅内蒙古就有黄鼬、艾鼬、香鼬、虎鼬、伶鼬等数种,状似老鼠而身长尾大,体长约30厘米,尾长15-20厘米,四肢短小,雄体比雌体大。肛门近旁有皮脂臭腺一对,能放出臭气,用以御敌,除伶鼬的冬毛会变白之外,所有种类的毛均以橙黄色为主,故有黄皮子之称,栖息于林中水边、草原、田间以及多石的平原等处。嗅觉极灵,主要在夜间活动。能游泳捕鱼,爬树捉鸟,捕食昆虫,偶尔也袭击家禽,但主要以捕捉各种鼠类为生,堪称鼠类天敌,是草原和森林的朋友。据估算,一只黄鼠狼一年可吃1500-3200只老鼠。皮板结实,毛长绒厚,可做衣帽;尾毛是高级毛笔“狼毫”的原料。
鹅喉羚: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分布于自治区西部荒漠地区。哺乳纲,牛科。为类似黄羊的野羊,有黑色的长尾巴,平时不停地摇摆,故人们又称它长尾巴黄羊,资源丰富,但利用尚不充分。皮可制革,加工成外套;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品,比黄羊肉更鲜嫩。
盘羊: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亦称大角羊,分布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哺乳纲,牛科,体长可达1.6米,耳小,尾短。雌雄均有角,雄的粗大,向下弯成螺旋状,外侧有环棱,颏下无须。背面和侧面暗棕色,睑、额、颈淡灰黄色,胸腹部黄棕色,臀部有白斑。栖于高原和山麓地带。善爬山、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夏上高山,冬下草原或山谷。肉可食,皮可制裘。
青羊:国家三类保护动物。亦称斑羚,分布于大青山和大兴安岭。哺乳纲,牛科。体长1-1. 2米。形似家羊山羊,但颌下无须,颈粗且短。角小,黑色,基部生有轮纹,冬毛灰黑色或深棕色,夏毛色较暗。常栖于山顶岩石间,善跳跃。冬季一般以灌木的幼枝和苔藓、地衣为食。10月交配,多产1仔。皮板结实,毛绒厚密,针毛和绒毛比例适当,质地柔软,保暖性极好。肉肥美,含油量很高,血是名贵传统中药。有一纵嵴,冬毛呈土黄褐色,再類和腹面白色,行动敏捷,善跳跃,早晚下山盗食农作物,肉可食,毛皮可做褥垫或制革。
黄羊:亦称蒙古羚,分布于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和呼伦贝尔3盟的草原地区,蕴藏量丰富,哺乳纲,牛科,与一般家羊相像。体长可达1.3米,头部圆钝,腿细长,前肢略短,尾小。除脸上、耳背为灰黄色,嘴唇、腹部及尾巴四周呈白色外,全身都显示为土黄色,公羊有一对带有环纹的角,颈部粗壮,体重25-35公斤,最重可达50公斤,母羊只有20-23公斤,集群性很强,每年两次较大的聚群,第一次在3-4月间母羊分娩之前,第二次在深秋初冬交配季节之前,怀孕5个月,分娩在6月份,通常每胎产1仔。一般寿命为七、八年、栖息于丘陵、平原、草原和半荒漠地带,也能上山,以草类和灌木为食,奔跑极快,每小时可跑75公里,每年秋后膘满、油多、味美,又为集群最大时期,是狩猎黄金季节、全区每年猎20万只、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别有风味的肉干和肉松,腿肉和肋肌肉远销国外、皮可做夹克、大衣。
悬羊: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别名辣羊,即北山羊,同家山羊有很深的血缘关系。本是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典型高山动物,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之后,住地由海拔3000-4000米,降低到海拔1000多米。哺乳纲,牛科。肩高1米多。雌雄均有角,雄的角大,向后弯曲,角的前面有横棱。雄的下颏有长须,雌的须很短。夏毛背部棕黄色,体侧较浅,从枕部沿背脊到尾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冬毛长而色浅,黄色或白色。栖于高山地带,集群,以草本植物为食。肉可食,皮毛亦可用。活捉较难。
岩羊:国家三类保护动物。亦称崖羊。分布于阴山山脉,哺乳纲,牛科。体长约1.2米。头长而狭,耳短小。角粗大,先向上,再向两侧分开,最后指向后方,角内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