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三种粿

 

谚云,懵里懵懂,清明下谷种。正是映山红盛开的时候。记得小学校里组织春游,走路去附近的厂矿和水库参观。同学们书包里都会装着一些清明粿,甜的咸的辣的都有,是为春游途中准备的中餐。现在想起来,真有点古人寒食的意思。

清明粿,乡人只叫粿,不叫团子的。当粉团包进馅料之后,还要放到粿印里印一遍,按压匀实,然后翻过来在案板上敲打一下,好把粿倒出来,所以才叫打粿。粿经印模压过,还要点缀红绿色彩,就更精致好看了。这道工序适合小朋友来做,可以帮一下妈妈的忙。妈妈的活太多了,要炒馅,又要揉粉,还要一个个包出来,还要放到蒸笼里蒸熟,才有得吃。需要从早忙到晚,做它个一两百只,足够家人三五天的享用。

清明粿里当然要添加些清明草的,这个前两天就已经备好。乡人多喜欢用毛耳朵,学名鼠曲草,叶子和茎上有白茸茸的毛,老了开着小黄花,很是可爱,只是有时不易采到。采嫩的来淖过,捣碎即可使用,纤维较多,味道也正。其次是青,乡人叫青,后来才搞清楚,其实学名叫做泥胡菜。这个地里比较多的,采来当野菜吃也好。再其次是艾,只用小叶的清明艾,不用大叶的端午艾。艾的苦涩味较重,还要用石灰水浸泡处理过。其实这三种草都属菊科的植物,有其特有的清香,正可使清明粿吃起来独具风味。

清明粿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功用,就是用作清明上坟的祭供,虽然用得不多。当然平常有时也会打粿吃的,这从粿印的图案也可以看出,除了花草龙凤,福寿双喜都有。诸如庆生做寿,红白喜事都有打粿送礼的。这相当于是自制的饼点,只不过是软的饼,其馅料更合乡人口味。甜的是红糖加芝麻或炒米粉,酱的要加些红辣椒,这是重口味了。菜的一般猪肉豆干要有的,其他白萝卜丝、九头芥咸菜、鲜笋或笋干等等随意。沉沉玉白的米粿,再用专门的食盒装起来,就成为很有古意的一个礼担了,不过现在难得见到。

清明打粿,端午裹粽。从三月三转眼就到了五月五,正值芒种或是夏至节气。一波春收春种已告结束,忙后得闲,心情放松,新麦已经磨成面粉,粽子昨已煮好,所以又来做点粿吃。油锅里煎起鸡子粿,新菜油又特别飘香,和焐灰堆,撒石灰,插艾草等活动一起,构成了端午节那天的记忆。现在虽然不种小麦了,面粉随时可以买到,不用存那么一个盼望。作为一款麦粉粿,肉馅豆腐,葱或韭菜,随其所好。

先将一块碗面大的粉皮,放上馅料后捏皱成包子状,当然馅料不能塞得太满,而且要留出口子,接着放进油锅里小火煎,同时把打好的蛋液灌进粿的口里,如口太小可用筷子帮忙张开,待蛋液稍粘结即将粿翻身再煎,煎至两面金黄不焦为好。锅里油要略多,且以当地莱籽油为宜,煎起来香又不易焦。鸡子粿比较厚实,吃一个差不多,或者吃半个就饱了;一边还可以就着豆浆或稀粥,作为早点很不错,甚至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

在北乡,还有一款更具特色的粿,干湿兼具,老少咸宜,当点心当主餐都无不可,招待客人也好,或与北方的水饺相当,乡人都叫圆粿。或称其为汤圆,其实勉强,倒是邻县人呼之为汤头,很有点意思。当圆粿在锅里煮着,熟了全部浮在汤面滚动,白白胖胖的,非常呆萌。就好象说馒头一样,也带一个头字,尤其每个圆粿都留有一个尖尖的小尾巴,这叫汤头就更形象了。

搓圆粿的米粉俗称七日粉。糯米需三伏天在水里浸泡七天,再洗净曝晒七天,贮放在坛瓶内可以经年不坏,这样的米磨制而成的粉才叫七日粉。用七日粉搓的圆粿,才会有圆粿的风味,口感更加细腻,粿皮香软又Q弹。馅料则以猪肉豆腐为主,辅以时鲜疏菜。因容纳的馅料较多,使得圆粿的个头较大,三个不够,五个肯定够饱。喜欢吃的人家,一年都要浸几十斤的糯米,以解不时之馋。在北乡甚至有人组织搓圆粿大赛,可见这款地方美食之人气,如今网上也有卖。

当然,一年之中最有名的一顿圆粿,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四夜即小年夜。这个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吃圆粿的,这就是人情风俗之美。给灶王爷的供品,则是实心的小汤圆,甜的,必须是甜的,祈望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