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上海民族乐团献演《国乐咏中华》:各民族乐器同台,奏出海纳百川的声音

 

为了上海民族乐团《国乐咏中华》音乐会,哈萨克族冬不拉演奏家塔兰提·木拉提一个月前就来到上海。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说,“小塔”像一位“游吟诗人”,拥有“世界上最灵活的手腕”,在台上自由洒脱。这是“小塔”第五次和乐团合作,每次演奏第三乐章《纳百川》,他都感到酣畅淋漓。“十余种各民族特色乐器先是独奏,进而合奏,那种海纳百川的听觉体验,每次都令台上台下兴奋不已。”

10月6日至8日,《国乐咏中华》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场,由特邀指挥家汤沐海与驻团指挥姚申申接力执棒。音乐会分《大春秋》《醉山水》《纳百川》《天行健》《咏中华》五个乐章,以民族音乐咏叹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国乐咏中华》艺术总监,罗小慈说:“在音乐中,我们沿中华文明长河溯流而上,穿越五千年历史时空,体悟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感受文明交融与时代回响。希望用多元包容的民族音乐,奏响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和期许。”

十余种少数民族乐器融合,四海一家

伽倻琴、冬不拉、彝族四弦琴、芦笙、萨塔尔、弦子、马头琴等十余种不同民族的特色乐器,在《纳百川》一章轮番上阵,除了彝族四弦琴演奏家杨瑜,伽倻琴演奏家张玮玲等特邀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也有多位演奏家首次登台演绎这些少数民族乐器。

“记得多年前初见萨塔尔这件乐器,就被它那明亮又浑厚,金属又沙哑的音色所吸引。”乐团胡琴演奏家张佳伟本次担任维吾尔族乐器萨塔尔的独奏。作为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伴奏乐器,萨塔尔的演奏法与胡琴家族的乐器完全不同,给张佳伟出了个难题,也让他爱上了这件乐器。“短短2分钟的旋律中,在舞台上由慢到快,带观众们穿越到神秘浪漫的东方古国。”

对于乐团二胡演奏家凌檬来说,此次担任藏族弦子的独奏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弦子看似小巧,实则琴筒要比二胡大,声音也比二胡低沉沙哑,但恰恰是这样的音色,顷刻将观众带入欢乐歌舞的氛围之中。”

上海民族乐团笙声部首席赵臻此次在音乐会中演奏苗族芦笙。芦笙和汉笙是同类乐器,但吹汉笙的不一定吹得好芦笙,第一天练完芦笙,他感觉自己的小指“快断了”。“舞蹈和芦笙密不可分,我需要在台上边吹边跳,真没想象中容易,不是手不听使唤,就是腿不听使唤,嘴也经常在舞蹈时被笙嘴磕破。”

乐团胡琴演奏家王晓犇携手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阿古达木,以双马头琴展现草原万马奔腾的场景。阿古达木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已在上海生活十余年,他在科尔沁草原长大,父亲是四胡民间艺人。“上海开拓我的音乐视野,在这里我演奏传统曲目,也演奏摇滚和世界音乐,希望未来能在这里创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

上海民族乐团建团70周年,薪火相传

相较于去年首演的版本,今年《国乐咏中华》多个篇章都有全新升级。作曲家王云飞说,第二章《醉山水》,去除了乐队的陪衬,改为七位演奏家的室内乐版本,更显古代文人雅士的“雅”及音乐精致的气质。

末乐章《咏中华》更是此次全新创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以民族器乐致敬中华文化。坐在台下听《咏中华》排练,罗小慈感到千言万语汇聚在音符之中。“民族音乐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典雅、浪漫、坚定,我们今晚的舞台不花哨,但其中有一种庄重,一种大美,希望观众能细细体味。”

今年是上海民族乐团建团70周年。70年薪火相承,上海民族乐团一代代艺术家不断为海派民乐事业添砖加瓦,创作和首演了一批广受好评的作品。近期,除《国乐咏中华》外,乐团还推出了多台风格多元的民族音乐会,带观众感受当代国乐的历史底蕴与时尚气质。

10月5日,上海民族乐团《丝竹交辉》音乐会,特邀指挥家王永吉携手驻团指挥彭菲共同执棒。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将在10月14日至11月11日回归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开启第三轮驻场演出。11月27日至28日,上海民族乐团将在“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中,演绎民族交响史诗《英雄》与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而乐团终身艺术顾问顾冠仁的新作音乐会,也将在年底与观众见面。

“都说70古来稀,但70岁的上海民族乐团仍然是少年。70年来,上海民族乐团不同时代的作品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同时有很强的创新性。就像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包容创新。希望能将上海民族乐团建团、立团的精神继承下去,用更好的作品回馈这座城市和喜爱我们的观众。”罗小慈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董天晔 摄

来源:作者:吴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