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储能技术路线选择:锂电、钠电、氢能、钒电产业链谁将胜出?

 

(报告作者:国泰君安分析师 肖洁、鲍雁辛)

国内储能的未来:市场化竞争、多技术路线并存。储能的下游是电网、电站运营、户用等,与车用锂电(认证周期长、一致性要求高)进入壁垒高、集中度高不同,很难出现寡头的格局,更多是以经济性和成本优势为核心的竞争格局,更像是光伏产业。

国内储能的未来:市场化竞争、多技术路线并存。我们的结论:钠锂求异,氢钒求同,寻找上游材料的投资机会。

储能的下游是电网、电站运营、户用等,与车用锂电(认证周期长、一致性要求高)进入壁垒高、集中度高不同,很难出现寡头的格局,更多是以经济性和成本优势为核心的竞争格局,更像是光伏产业。

放在产业大背景里去看技术路线的差异、演变和未来,我们希望回答更加细节的问题:

1、氢能领域丰田选择金属双极板,巴拉德选择石墨及复合板,作为双极板厂商哪个才更有未来?

2、钠电负极厂商,面对性能强成本高的硬碳、性能弱成本低的软碳,更优的选择是什么?

3、钒电体系承袭于氢能,除一致的材料降本之外,叠加了钒的提纯。如果储能的终极是液流体系(全钒、锌溴、铁铬、有机),钒的上游资源企业是否具备在提纯领域快速降成本的能力?

1. 钠锂求异:产业链重合度高,关注上游原材料

1.1. 锂电钠电原理相同,钠电产业化道路平坦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摇椅式”原理相同,利用钠离子(Na+) 在正负极材料之间的可逆脱嵌实现充放电。钠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和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设备基本可实现兼容,降低了产业化难度。

钠电产业链布局承袭锂电,利于产业化快速导入。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链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尚不成熟。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结构与锂电类似,包括上游资源企业、中游电池材料及电芯企业。

1.2. 钠锂求异:以负极材料为例

硬碳占据负极主流,改善首周循环效率为商业化关键。硬碳材料由于高比容量(300 mAh/g 左右)、低储钠电压(平台段电压在 0.1V 左右)、长循环寿命、来源广而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最具商业化潜力的负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的钠离子电池所使用的负极几乎都是硬碳,硬碳比石墨更易合成。

在商业化应用过程中,硬碳面临着首周库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在酯基电解液中首周库伦效率大多在 50-80%左右。因此,需要通过改进前驱体、 改善合成条件等方法减少其内部缺陷,制备出孔隙率低且缺陷少的硬碳。

规模化后生产成本的决定因素:原料价格、残碳率(单耗)、电费(温度和时间)。综合来看,我们认为硬碳成本应该低于人造石墨,软碳成本使用无烟煤之后则更低。

原料价格:过去优质负极材料主要采用进口原料(主要指进口针状焦), 2019-2020 年原料国产化替代加速,产品成本显著下降。2021 年以来,国内负极材料主要原料的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下游需求持续增长,供需博弈下原料价格的上涨已成定局,负极材料厂商成本承压,而压力能否传导至下游电池厂商,取决企业基于技术壁垒和客户资源所构筑的议价 能力。

残碳率(单耗):石墨负极材料中,天然石墨单耗相对确定,人造石墨单耗波动较大,依据负极材料厂商披露的数据计算,单耗在 1.21-2.28 区 间内。单耗可能随石油焦和针状焦用量的占比差异而有所变化,除高端人造石墨主要采用针状焦为主外,其余不同品质的负极材料原料用量的具体配比未知。硬碳/软碳负极中,酚醛树脂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环, 残碳率高于其它高分子聚合物,理论值在 55~70%,产业化后可能低于 50%, 原料单耗 2 以上;生物质原料的残碳率可能只有 20%;无烟煤的残碳率 大概 50-80%,但软碳性能弱于硬碳。

加工费用:无论是软碳还是硬碳,由于其温度和时长要求远远低于人造石墨,成本结构可参考天然石墨,大规模产业化后制造费用(含电费能耗等)可能略高于天然石墨。

2. 钒氢求同:降本之路方向一致,关注共用组件

2.1. 液流电池为储能“量身打造”

液流电池具备两大核心优势:1)安全:从根本上避免爆燃,2)耐用: 活性物质衰减缓慢,工作寿命长达 15-20 年,加之储能系统一般是静态 设施,对重量、体积的要求不高,能量密度并非关键指标,使得其尤其适合作为大规模储能系统。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已成熟、综合性能好,是目前所有液流电池技术中最成熟、最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其除液流电池的普遍优点外,还有三项优势:1)环境友好:全封闭运行,几乎零排放;2)残值较高:电解液钒元素不发生损耗,残值约 70%;3)回收方便:电解液只含单一过渡金属,容易提取。虽然钒电体积相对锂电更大,但是户用储能钒电产 品体积仍有一定竞争性,叠加其安全、高生命周期性价比两大优势,除大规模储能系统外,小型化全钒液流电池同样能与家用光伏配套使用。

2.2. 钒氢同体系,模块化结构中电堆为核心

全钒液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结构与原理类似,电堆是系统的核心部件, 是发生电化学反应和产生电能的场所,电解液或氢气储存在外部储罐中。

鉴于单个电池单元输出功率较小,实践中通常通过将多个单元以串联方 式层叠组合构成电堆来提高整体输出功率。以氢燃料电池为例,电堆是 由双极板与膜电极交替叠合,各单体之间嵌入密封件,经前、后端板压 紧后用螺杆拴牢,构成的复合组件。

从成本构成看,电堆是电池系统的价值量核心,国内电堆在核心材料缺乏与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短板。钒氢共用材料中,目前石墨双极板基本实现国产化,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仍主要依赖进口。

电堆的降本之路:据 GGII 统计,电堆近年的降价幅度约为每年30%。与 此同时,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平均降价幅度约为每年 15%。2021 年,批量采购的电堆价格已降至 2000 元/kW 以下,这也使得燃料电池系统价格低于 5000 元/kW 成为可能。

2.3. 钒氢尚处产业化初期,共用组件更具高确定性未来

气体扩散层(GDL):位于气体流场层和催化层之间,主要由碳纸/碳布经 疏水处理和微孔层涂覆形成。气体扩散层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碳纸基材, 而基材的质量则取决于上游碳纤维。碳纸的制备中,体现技术难度的主 要在打浆环节,该环节需要控制打浆度以确保碳纤维的切断的长度适中, 粘合剂、分散剂等溶液的材料选择与配比均会影响碳纸的性能。竞争格 局方面,龙头包括日本 Toray、德国SGL以及美国 AvCarb等,其中Toray、 SGL 均布局碳纤维全产业链。

质子交换膜(PEM):目前主流技术是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PEM 逐渐趋 于薄型化,由几十微米降低到十几微米,降低质子传递的欧姆极化,以 达到更高的性能。竞争格局方面,美国的科慕和戈尔领先市场,后者产 品系列最为丰富、产品实际应用案例最多,是车用燃料电池市场的主导 者 。国内研制能力强、已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主要是东岳未来,其以完 整的含氟精细化工产业链为特点。

双极板(BP):依材质可分为石墨双极板、金属双极板和复合双极板。氢 燃料电池目前主要采用石墨板或金属板,钒液流电池倾向复合板。国产化进程方面,石墨板基本已实现国产化,金属板已有部分企业实现量产, 复合板尚处研发阶段。

2.4. 钒氢求同:以双极板为例

石墨板适应需求趋于薄型化,乘用车为金属板带来机遇。石墨板:由于 其高耐腐蚀性、高耐久性,以及相对较低的技术壁垒,率先实现国产化, 在对体积较不敏感而对耐久性敏感的特种车、商用车领域示范应用。

然而,石墨双极板的制作周期长、机械性能差、加工难度大、制作成本高 等劣势也不可忽视。市场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开发出超薄超精细石墨双极板,提前突破了国家制定 2025 年前单组石墨双极板厚度 1.5mm 的 要求,功率密度开始接近丰田第一代金属双极板的水平。金属板:抗腐蚀性差,寿命过短是其应用的阻碍,然而随着涂层工艺的持续进步与突 破,其有望实现和石墨板相同的使用寿命。丰田汽车公司率先在旗下 Mirai 燃料电池汽车上使用金属双极板和涂层,解决了腐蚀、成本和导 电等一系列问题。凭借其机械性能优异、高体积功率密度、成本低廉且易批量生产等优势,金属双极板将在乘用车规模化应用的进程中实现突破。

市场格局:仍以石墨板为主,金属板或后来居上。氢燃料电池方面,2020年我国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市场规模达 3.1 亿元,石墨板(包含碳塑复合 板)和金属板的市场占比分别为 65%和 35%,2021 年石墨双极板与金属双极板趋于平分秋色。GGII 数据显示,2021 年 H1 金属双极板出货量在双极板总出货量的占比已达 45.0%(2020 年同期为 36.0%)。钒液流电池方面,基本不考虑金属板,即使是涂层处理后的金属板,在酸性液体环 境中也难以长期稳定工作。石墨双极板(机加工)不被看好,因为其机加工过程复杂且成本高。钒液流电池主要采用碳塑复合板,因为其热塑或模压工艺相对机加工简单,但是混合高分子树脂所带来的电阻率增加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趋势:细密化程度、流道深宽比更高,版型更小,能够使单板能够支撑的功率密度更高,每 kW所需板数下降,从而降低电堆集成的难度以及成本。目前 100kW 电堆一般需要 350-400 节单芯,而 Ballard 已经实现 140kW 高功率电堆仅需 309 节,大幅减少双极板数量,提升电堆功率密度。

国内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据 GGII 统计,2021 年期间,国内主流双极板企业出货量增长显著,金属双极板领域已出现单个企业单个客户出货达百万片级别的现象;石墨板市场各家出货也均有较大增长,表现明显的是原万片级出货企业的出货量级达到 10 万片以上,头部企业的出货更是达到了 50 万片/年以上。


报告属于原作者,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详情参阅原报告。

精选报告来源【远瞻智库】,下报告点击:藏经阁-远瞻智库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