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直击!2000年箭镞锋利依旧,完整猪骨架重见天日……平度大小河子遗址,这些遗物露真容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刘玉凡 王洪智
一条胶莱河,一方文明史。风吹麦浪,遍地金黄,近日,来自全省12个地市的考古学员们迎来了“丰收时刻”。从2022年4月开始,为配合明村-董家口高速公路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对大小河子遗址被工程占压部分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6月8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目前发掘正在进行中,已发现并清理东周灰坑20个、小型墓葬3座、明清墓葬16座,出土部分陶器、石器、骨器等。根据调查、勘探初步判断,遗址年代为岳石文化时期至汉代,以东周时期为主,另外分布大量明清墓葬,时间跨度长达四千年,展现了早期先民孕育的史前文化和辉煌历史。
发掘现场
现场>>
大小河子遗址首次发掘,历史跨越上下4000年
大小河子遗址位于平度市明村镇大小河子村西约600米,西、南邻胶莱河,面积约22000平方米。该遗址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现为平度市文物保护单位。“村里的老人传说这里有元朝的坟,之前这里就是一片耕地,种地时也没发现什么东西,没想到考古队员来了,才知道地下埋着不少东西。”6月8日早上7时许,大小河子村的王先生就和其他村民来到考古发掘现场,协助考古队员发掘遗址。
考古现场
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围栏外就是明董高速施工现场,外面机器轰鸣,施工热火朝天,而发掘现场内正相反,每一个考古人员都小心翼翼、屏气凝神地进行发掘。发掘现场共有22个探方,每个探方内有一名考古学员,还有两名负责清理土石、提供配合的人员,其中,一些探方内已经露出不少遗迹遗物。
领队吕凯介绍发掘现场的情况。
“这个遗址的考古发掘,主要是为了配合明董高速的修建。2019年高速路线路图公布后,我们就配合进行了勘探,这个线路涉及到遗址靠东的部分。高速公路工程占压部分6000平方米,因为考古发掘需要报批,而且发掘面积有严格限制,经过我们的勘探调查论证,最终选择了文化遗址堆积比较丰富的东南部发掘,发掘区面积一共2000平方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领队吕凯告诉记者。
发掘现场需要洒水软化地面。
吕凯介绍,他们把发掘出来的灰坑、墓葬等叫作“遗迹”,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叫作“遗物”。“从目前的发掘来看,此处从史前开始,就有人类活动,历经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汉代,延续时间比较长,期间人类活动是否有间断还不清楚。”吕凯说道,“汉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没有频繁的人类活动,因为此处相关的遗物相对较少。一直到宋元时期,这里的人类活动频繁起来,我们推测,在这个时代,可能又有人来到这里生活。明清时期,这里应该是某个村庄的家族墓地。”
考古队员孟令杰发掘出的猪骨。
直击>>
2000多年箭镞重现天日,猪骨或与先民祭祀有关
各式各样的陶片瓷片,或零散或完整的动物骨骼……在发掘现场的探方内,考古工作已经有所收获。在其中一个探方内,一具完整的动物骨骼,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个探方内,我们发现了一个灰坑,正常清理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猪骨。当时只露出了一个猪头,我们推测会有完整的猪骨架,就在它的周边继续寻找,果然又发现了脊椎和肢骨,经过细致清理,终于将整个猪骨架完整地展现出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杰初步判断,这只猪应该是未成年,年龄大概一岁半。“灰坑内有不少陶片,旁边还有一堆其他的骨骼,只有这个猪骨比较完整,我们推测当时是人有意把猪骨埋进去,来进行一些类似祭祀的活动。”王杰介绍,通过灰坑内的陶片来看,这个坑年代为战国时期,距今已经2000多年。
考古学员发掘出来的猪骨,或与先民祭祀有关。
灰坑中出土猪骨架。
“除了这个完整的猪骨,我们这个坑在刮面的时候,还出土了一个青铜箭镞、同一探方内的一座墓葬出土了一件陶盂,灰坑中也发现一件陶盂和两件陶豆。”来自菏泽市巨野县文化与旅游局的考古学员孟令杰介绍,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此前出土的箭簇进行展示,这个箭镞因长时间埋在土中,外表覆盖着不少泥土,还有一层青色的锈斑,但边缘仍比较锋利。记者注意到,在一处灰坑的填土中,还夹杂着一层白色的贝壳。
距今2000多年的箭镞重见天日。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处与众不同的墓葬:其他墓葬内都是完整的人体骨骼,而这处墓葬的骨骼堆在一起。“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宋元时代的一个砖室墓,当时比较流行的圆形的、带穹顶的墓。”王杰分析,“现在上面的穹被破坏了,它的结构包括前方的一个墓道、一个墓门、还有甬道、墓室以及抬高的棺床,人骨放在棺床上。这个墓比较小,应该是一个迁葬墓,先修起来再把人骨放到里面,所以我们看到的人骨不是规则摆放的。也没有发现随葬器物。”
墓葬中随葬的陶盂和猪骨
在另一个探方内,记者看到两个类似罐子的陶器连在一起,其上半部分已经露出地面。“这是瓮棺葬,一般用比较大型的陶瓮、陶罐等陶器作为葬具,与正常墓葬不一样,它没有正常的木质棺椁,往往是未成年人的墓葬。这个瓮棺葬就是用两个陶瓮口对口相扣,从墓葬规模、陶器形制等方面来看,应该是一个东周时期未成年人的墓葬。”吕凯说,目前他们发掘的遗迹主要是灰坑、灰沟、墓葬,遗物数量不是很多,但是种类比较丰富,遗物绝大部分都是陶片,也有少量比较完整的陶器以及石器、骨器等。从器型来看,有岳石文化时期的半月形双孔石刀,有东周时期的陶豆、罐、盂,有汉代的陶盆,有宋元明清时期的瓷碗、瓷罐等等。
考古队员发掘出的陶器
瓮棺葬
揭秘>>
小铲子一层一层刮,6立方米墓葬挖了10天
“这次考古发掘,首先是配合高速公路修建工程进行,算是考古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尽到的责任。为了保证此次考古发掘有效进行,考古学员都分外严谨。在一处探方内,考古学员在地面上画了各种形状的线条,将地面分成不同的区域。还有考古学员用小铲子一点一点刮地面。
“我们把探方里的表土清除后,会拿着手铲,反复地刮地面,根据土的颜色、质地、包含物的不一样,判断是灰坑还是墓葬,或者其他类型的遗迹,然后画线标记出来。你看,这个长方形的就是墓葬,那个圆形的是灰坑。标记好不同遗迹遗物的位置后,再用工具逐层向下清理,要非常小心。”王杰说。记者注意到,因为持续干旱少雨,有些探方内地面较干较硬,为了更方便考古学员发掘,他们用土在地上围成方形区域,然后往里泼水,待水把地面泡软后,考古学员再用工具逐层发掘。
在采访现场,记者见到了来自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服务中心的考古学员陈勇杰,他负责的探方内有几处墓葬。“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田野考古,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需要小心翼翼。这个墓葬坑是三米乘以两米多一点,深一米,目前已经发掘出来,做到这种程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一层一层往下挖,清理墓葬和骨架,用了10天。”
考古学员在讨论当天的考古情况。
意义>>
丰富胶莱河沿岸地区文化序列,期待发现岳石文化遗迹
“从学术意义上来讲,此处遗址位于胶莱河的沿岸,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为青岛地区胶莱河沿岸这一带,从史前到历史时期文化序列的丰富提供新的材料和佐证。”吕凯告诉记者,作为一条承担漕运功能的运河,胶莱河正式开通是元代。但在开通之前,此处就已经存在自然河道,古代人选择沿河而居,往往在河流沿岸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聚落。
“与之前相比,目前考古工作者学术背景要丰富很多,不仅要懂考古、懂历史,还需掌握多学科知识。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不仅仅是对挖出来的人工制品进行研究,我们还会对动物骨骼进行分析。”吕凯说道,“目前我们发掘队伍中,就有专门研究动物骨骼的考古人员。还有做植物遗存分析、做同位素的,用各种科技手段来为我们解释考古发现,来探索古人的生活状态。”吕凯表示,考古发掘是从上往下挖,先揭露晚期的遗存,逐渐会发现更为早期的遗迹遗物。
“一般来说,文物的保管需要有比较严格的硬件条件,发掘结束后会由上级主管部门来安排文物的保存管理。目前,该区域发掘已经进行了一半。”吕凯说道,“对于此次发掘,我们比较期待的是能够发现一些岳石文化的遗迹,如果有墓葬和房子就更好了,毕竟岳石文化在该区域分布比较集中,对于我们研究整个胶莱河流域,甚至整个青岛地区从史前到商周这一阶段的历史,很有意义。”
发掘现场
讲述>>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对考古常怀敬畏之心
“考古看起来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实际上考古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古代人类活动的一种工作,如果大家能够进入考古工地,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神秘。”吕凯表示,在一些文学和影视剧作品中,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进行比较夸张的表现,但实际上真正的考古工作要平淡得多,甚至会有些单调枯燥,需要考古队员有一定的定力,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将这份工作坚持下来。
记者注意到,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0-2021年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名单中,吕凯作为领队参与的青岛琅琊台遗址和潍坊前凉台村北遗址均在名单之中。
“从小我就想从事考古相关的工作,现在梦想成真了。”即墨区博物馆的马亚坤说道,“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探索·发现》这一类的电视节目,父母也很支持我的兴趣。”马亚坤告诉记者。从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毕业后,她如愿来到即墨区博物馆,成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理想照进现实,让她感到无比幸运。
“考古工作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一颗敬畏之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现场发掘。”马亚坤介绍。记者了解到,由于考古工作特殊性,作为一名军嫂和一位两岁孩子的妈妈的她需要长期待在田野发掘现场。虽然时刻记挂着家人,但考古工作的神圣和责任感让马亚坤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想念孩子时,只能在工作之余与孩子视频交流。
由于需要长时间户外工作,马亚坤“全副武装”。
呼吁>>
随时有惊喜等着去发现,欢迎报考考古学专业
“这次参加省厅举办、省考古院承办的考古发掘培训班,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是2020年毕业的,去年参加在淄博举办的培训班,今年又报了考古发掘培训班,都是我非常宝贵的经历。”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段新霞说道,“在我探方里发现的遗迹比较丰富,以灰坑为主,还有两座早期墓葬,一座是东周时期的,根据骨骼和牙齿推断是未成年人;另一座是瓮棺葬,目前推测年代是东周时期。”
1994年出生的段新霞毕业后就从事考古工作。
段新霞告诉记者,她从山东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在济宁市博物馆工作,之后被调动到考古院,可见和考古的缘分挺深。“考古非常有乐趣的,随时有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人们一般会认为,考古工作比较艰苦,尤其对女性。但现在整体的考古环境比之前好很多,女性也有自身的优势,工作起来更加细心,让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段新霞说道,现实中的考古工作要比电视剧更真实,需要考古队员们利用更科学、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对现场文物进行发掘保护,更好的还原古代社会。
段新霞正在工作。
“虽然考古学和其他专业相比,稍显冷门,但随着国家对考古学的重视,我们的考古工作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目前各地市的考古学人才很匮乏,也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们来报考考古学专业。”段新霞说道,“我们这一级硕士50多人,大部分都去了和专业相关的考古所或者博物馆,还有的继续深造读博。”
发掘现场的标语
幕后>>
“90后”考古学员挑大梁
记者了解到,本次发掘同时承担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山东省第七期田野考古培训班培训任务,有来自全省12个地市共2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记者了解到,本次大小河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及山东省第七期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得到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从前期协助项目审批,到项目实施,培训班筹备进场、开班等,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着眼文物保护、地区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为发掘项目和培训班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在这批学员中,有的已经从事考古工作十几年,有的从2020年开始刚刚踏上考古岗位。其中,“90后”学员已经挑起大梁,成为考古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学习的是考古专业,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大学期间就多次参加考古实习,正是这样一群充满智慧、力量与活力的年轻人,在大小河子遗址埋头躬耕,挥洒着青春与汗水。
“我从事考古工作11年了,工作以来,参加过几次大型的考古发掘项目,在青岛参加过琅琊台遗址的发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领队吕凯介绍,此次考古主要是以田野考古为主,通过实地操作,让各地市的学员能够更具体、更详细地了解掌握考古工作中方法技术,“另外我们也开设了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更有利于学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这些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学习,我体会很深,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文物工作者,平时接触考古发掘项目并不多,这次系统学习了如何刮面、辨土色、清理遗迹,学会了考古绘图、资料整理,提升了专业技能。”济宁市任城区文物所副所长郭静介绍,“我发现学员里有了更多年轻同志,他们专业、有理论基础、加上考古工地一线的实践,大多可以挑大梁了。”郭静也体会到,各级部门对考古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些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考古工作中。
灰坑
生于1994年的王杰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已经成为考古团队中的中坚力量,在考古现场,王杰作为骨干教员,不仅承担了照片、影像资料拍摄工作,还要在各个探方之间来回走动,对学员发掘工作进行指导,每当学员有什么问题和需要时,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他的工作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