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古代没有“验钞机”,古人是如何防止银票造假的?

 

古代的银票属于纸币的一种,纸币最早起源于宋朝,它的名字就是"交子"。古人凭借银票到专有的机构"银号"处兑换金属货币,也可以用银票直接进行交易。可以说,银票的发明方便了古代人进行贸易活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但是,古时候的科技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银票一经上市,必然会有人不怀好意地造假钱。于是,当代政府便采取相关的防伪措施,鼓励百姓使用官府发行的正规银票。那么,古代的银票如何来防伪存真呢?

银票本质可防伪

1.银票的材质

古代用来印刷银票的纸不是一般的纸张,而是特殊的纸,叫做"楮皮",也就是用楮树的韧皮来制作纸张。据史料记载,这是一位叫刘娥的人想出来的办法。在纸币发明之初,刘娥"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用专门的地方来生产专门印刷银票的纸。

后来,政府将生产纸张的权力收回中央,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只有政府相应的机构才有权力种植楮树,生产"楮皮",不允许百姓私下使用这种纸,如此,就从源头上杜绝了造假币的可能。

2.频繁更换的版

古代的政府除了印刷银票的纸张有严格要求之外,在印刷版上也有所作为,就是不断更新的印刷版。

古代发明的印刷术都是由一块块印刷版涂上材料,然后拿纸张覆盖在上面,使版上的内容清晰地呈现在纸上。政府在印刷银票时所用的印刷版,一直在不断地更换。

银票的印刷版可以更换印刷的文字和式样,达到更新换代的目的,同时,印刷版的材质也可以更换。印刷版可以是木制的,也可以是铜类等金属制的,不同材质的印刷版的印刷效果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别都可以成为银票防伪的工具。在假币盛行的年代,银票的印刷版可以达到一年一换,非常频繁。

银票的细微差别

1.银票的防伪花纹

银票在印刷时,总会带上一些花鸟虫鱼等精美的花纹。这些花纹不是为了让银票变得好看,而是起到了关键的防伪作用

银票上的花纹是由政府任命的雕刻师傅,在印刷版上精心雕琢而成,其花纹的式样也是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确定,民间的百姓既得不到政府秘密保管的花纹式样,也很难请得到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傅,于是,他们很难自己造出一模一样的银票花纹。这些微不足道的花纹,就成了防伪的标志。

2.官府特有的水印

最初的纸币"交子"是在现今四川地区盛行的,并且由私人发行。等到纸币发行权归属中央后,政府便在银票上印制了官府特有的水印

官府银票发行的负责人在得到确切的银票发行数目和式样之后,会在银票上签字盖章,字体是他人很难模仿的,至于所盖的章,更是只有官府中人才可以拥有,且不说常人无法拥有,就算是刻出了相同的官章,一旦被发现就是极大的罪名,所以无人敢于尝试。

不同阶级的政府在银票发行时层层签字盖章,纸币就被打上了"官方水印",这就是防伪最重要的标志。

3.防伪的专属印章

除了官府的印章之外,银票上面还有特殊的"防伪印章"。这种印章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有可能是一副字画,有可能是一篇文章。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被多次摘出语句,用来定制防伪印章。

这样的印章雕刻起来极为麻烦,需要足够精湛的技艺和充足的耐心。而且雕刻者会依照政府人员的指示,在雕刻原文语句时,故意刻错几个字,或者稍微颠倒顺序,这都是不容易被察觉出来的。这些微小的细节之处,就是防伪的关键所在。

政府防伪机关和法律

1.民间的辨钞机构

政府虽然发行了官方的银票,但是频繁更换的银票式样和不同的签字章印让百姓难以接受,有时稀里糊涂地就使用了已过期的纸币,被当作贩卖假币的抓起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政府就在民间设立了"辨钞机构",有官府委托任命的专人在机构,目的就是为了辨别百姓手中的银票,是否为当下官府发行的纸币。

到了清朝,政府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防伪技术——密押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但是操作起来并不麻烦,不需要更换印刷版等,只需要在银票上改动防伪标识。如此一来,只有官府设立的辨钞机构才能够认清楚密押技术做的防伪标识,这也就增强了政府的权威性,使得银票造假可能几乎为零。

2.造假币的严惩

即使有了如此严密的把关,依然会有人以身试险,造假币来谋得财富。除了对财物的贪婪,一些起义军也会寻求高仿的纸票制造,用来破坏地方的经济规律,使得物价飞涨,搅乱人民生活。

据史料记载,古代造假币的人数不胜数,"其数常溢,则伪楮之多可知也。"为此,政府制定了造假币的严惩措施,在民间走访暗查,进行严格地筛选,一旦被发现,造假币的人就会掉脑袋,他的家人和其他族人也会因此受到牢狱之灾,刑罚非常严重

总结

古代的科技还很落后,但是政府为了维护地方稳定,依然会采取一些银票的防伪措施。

从银票的制作上,纸张和印刷版都是官府所有,明令禁止坊间私有;从银票内容上,除了必要的金额,还有精密的花纹和官府的印章,独一无二的防伪印章更是杜绝了造假的可能;从政府行政上,设立辨钞机构和制定严酷的法律,都是为了打击造假币的行为,维护百姓的正当权益。

古代银票的防伪措施,集结了古人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到现在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史》

2、《中国古代经济史》

3、《清史》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