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黄酒与北派烧酒的冲突与融合
在中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无数的山脉、丛林、江河、湖泊,孕育出了不同的水质、土壤、植被与作物。
按照不同标准命名的诸多自然地理分界线,交错纵横于中国大地,划分出了丰富多样的气候带、温度带、地形区、干湿区等。
也有根据社会人口分布勾勒出的无形地理线——胡焕庸线,它以大致45°的角度,近乎笔直地“穿越”中国。
在这些地理分界线的作用下,中国各地的气候、环境、风俗、饮食等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和个性特征。
大漠孤烟与江南水韵同在,繁华都市与无人之境并存。散落在中国各地的酿酒匠人们也因地制宜,将酿造技艺与自然地理结合,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美酒中国。
那么,这些神奇的“地理线”,是如何影响中国酒业的?
“身兼数职”的秦岭淮河线
在地图上,将秦岭-淮河线与长城分别用线条勾勒出来,走向颇有几分神似。把二者相提并论,也足见秦岭淮河一线在自然地理界线中的地位。
作为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秦岭淮河线”的表述,最早出现在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
文中提出,“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以此描绘了北方的范围。所谓“南界”,就是指南北分界线。
17年后,他又在《佛学地理志》中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更明确地提出淮河为南北之界线。
2008年,中科院院士郑度等人在对秦岭南北气候、植被详细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秦岭主脊线上。
换言之,作为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秦岭淮河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
在界线的西段,秦岭山脉宛如一面巨大的屏障,阻隔着南北气流的交换,形成山体南北两侧截然不同的景观。
而界线的东段,淮阳低山丘陵北侧的淮河,在纬度上与秦岭大致相当,虽然河流跨度不大,但淮南淮北也呈现出不同的景色。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那句“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论断,便是古人对于这种差异的认识。
▲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标志,红蓝代表南北
随着人们认识与研究能力的提升,秦岭淮河一线有了更多官方的身份——
从气候上看,它大致经过1月0℃等温线,是北方暖温带与南方亚热带的分界线,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也基本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是南方湿润气候和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的分界线。
▲秦岭主峰太白山
在每年冬季的供暖季,关于南方供不供暖总要引起一番热议,而充当集中供暖分界线的,也是秦岭淮河一线。
从河流上看,秦岭淮河既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的最直观依据。
对种植业而言,秦岭淮河还是区分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以北,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以南,则普遍种植着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
一“线”分南北,小到豆腐脑、粽子咸甜的喜好,大到南北方人柔和或豪放的性格差异,都被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谈及南北酒的差异,自然也绕不开秦岭淮河线。
南酒与北酒
时间先拨回至1952年,北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评酒会。
彼时评出的八款全国名酒中,白酒占到四席,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四大名酒——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陕西西凤。
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有茅台和泸州老窖,北有汾酒和西凤,天然形成了“南酒”与“北酒”两大阵营。
再拉长时间维度看,南酒与北酒的角逐,还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在清朝中期以前,中国更占主流的酒种还属黄酒。
所谓南酒,是以绍兴酒为首的黄酒系统,主要分布于江浙皖一带;北酒则以京冀晋鲁豫为代表,除黄酒外,还生产烧酒和露酒。
当时北酒的生产工艺极为传统,主要以黍米为原料,像河北的沧酒、易酒都属于典型的北派过滤酒。
清初的文人笔记中,还能寻到“沧酒之著名,尚在绍酒之前”的说法。可见南酒与北酒,早已暗自较劲。
山西的太原、潞州和临汾,都出产上好的黄酒。
南酒则尤以绍兴酒最为出名,主要以糯米为原料。因为蛋白质、淀粉含量高,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分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从而赋予黄酒清亮的琥珀色。
尽管南酒产区不如北酒那样广袤,产酒单位却相对密集,南酒三省足以与北酒五省抗衡。
气温也是南酒制胜的一大主因——南酒运往北方,经历寒冷并不会变味,北酒运往南方,碰到酷暑却易变质。
而到清朝中叶后,由于战乱不止,粮食减产,黄酒在经济上不如烧酒,进而出现此消彼长。
以高粱为原料的北方烧酒迅猛发展,烧锅遍及北方各省,社会饮酒习惯也逐渐向烧酒全面倾斜。
南酒与北酒,也就逐渐演变为南方黄酒与北方烧酒的对峙。
纵览我国酒史,南北酒大多时候都处于一种互相角逐的竞争状态。
从古时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到唐宋时期大致持平。从元明清时期“北烧南黄”的巨变,到清朝中期之后,烧酒取代黄酒成为主流。
之后随着啤酒、葡萄酒等多酒种兴起,进一步形成了今天的酒业地理格局。
而在这漫长的演变背后,划分我国南北方的秦岭淮河线,也天然划分了南酒与北酒,并最终促成了南北酒业各具标识的个性特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