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绣花鞋,“中国鞋”的独特魅力,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周礼》记: "蕴见齐民要术,邳人艺蔗惟供绳索鞋履之用,远方亦多贩运。"

《说文》记:"以檾织布为之,邳民绠索鞋料所需。"

《邳州志》物产礼俗附载:"贫媪亦善女红,编莛为席,织草为履颇精美,而海外瑰奇日。"

“中华鞋艺女红魂,足下生辉靓秀媛"。

在高淳的民间,时常流传着这样的话,在淳小妹家中的衣橱里珍藏了这样一双绣花鞋。

立体的刺绣,复古的风情,绣花鞋传承着一种经典。

绣花鞋是:中国鞋

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

历代文人笔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来无不是步步莲花、摇曳生姿,裙摆下不经意露出的鞋尖,可能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也可能是一只顾盼生姿的美丽孔雀,千娇百媚尽在足下绽放。既惹人怜爱,也引人遐想。而为曼妙女子带来这美丽的正是足下绣花鞋。

经初步考察,中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本民族的穿着特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鞋"。

绣花鞋的故乡出生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他的名著《荀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推广用铁针刺绣的绣花工艺,并以哲学家的角度赞扬了绣花针,认为铁针不仅能在鞋上绣花还能"下覆百姓、上饰帝王"。

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庆清朝慢·踏青》王观

古诗词、小说、戏文中描写女性时,时常着墨于女性小巧、精致的绣花鞋。寥寥数笔,一位或端庄、或羞涩、或泼辣的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

"晋国鞋"的传说

山西晋南流传着"晋国鞋"的传说。"有一个典故,晋献公进行政治改革,外扩疆域,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国。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

周代时,人们就有脱鞋入室的习俗,平时生活中在室内大都赤足行走。如果在宫廷内穿鞋上殿见君,那就会遭杀身之祸。

汉时还规定有罪的人不准着履。《汉书·匡衡传》载:"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董贤传》则有"(贤)诣阙免冠徒跣谢"的说法。

"金莲鞋"

绣花鞋是中国女子的一道魂,魂里注入了灵的泪,涸红了苍白的小金莲。"莲"起源于五代时期。

因其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宫女用帛布裹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并在六尺高的金莲花台上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得名为"金莲"。

"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头一对堪夸,新笋脱瓣,月生芽,尖瘦帮柔绣满花。"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中国古代的绣花鞋与"三寸金莲"相伴而生。我国史学界一般公认"三寸金三寸金莲是中国女子的一个梦,梦中有泪滑下来,缠绵了娇俏的绣花鞋。

《汉书地理志》上说"赵女弹弦踮骊",骊字与屣字同,是种无跟小鞋,踮是轻轻站着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汉朝女子就以尖鞋、细步、轻站为美。

"一步一姿,千娇百媚,步步生莲花。"足蹑红丝履,纤纤作细头。"(唐,焦仲卿诗)说的就是尖头三寸金莲绣花鞋。

徐州传统技艺:邳州绣花鞋

春秋战国时期,绣花鞋已经在邳州民间广泛使用,女子出嫁时必须穿绣花鞋。唐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邳州绣花鞋刺绣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同时绣花鞋刺绣艺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绣花鞋的造型及缝制工艺越来越精巧细致。明清为邳州绣花鞋艺术发展繁荣时期。

邳州绣花鞋于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族绣花鞋

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

壮族的绣花鞋

壮族"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客家绣花鞋

客家绣花鞋,有三个特点:一是鞋头尖锐上翘,形如凤嘴。二是鞋帮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 帮的正缘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三是鞋的后跟与帮面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帮时先预留后跟 位置,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交织成网,形成后跟。

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

家传技艺,一脉相承,绣出鞋尖上的中国

2007年,绣花鞋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王冠琴被评为这一项目的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冠琴原籍山东青岛,她的太姥姥刘齐氏,在清代同治年间,便是当地有名的绣花能手。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姑娘们七夕来比巧,比不过齐家二妮好。"

姥姥赵刘氏、母亲赵玉兰,均是绣花好手。王冠琴六岁开始学做绣花鞋,直到退休后72岁重新拾起绣花鞋这份手艺。

王冠琴在传统的山东绣花技艺之上,注入了新的内容——北京的宫廷文化,她的创新使绣花鞋有了时代性,她要光大两千年鞋履文化。

从春秋战国的方头绣履、秦代凤头履、汉代翘头履、唐代高墙履、如意履、五代南唐之后兴起的三寸金莲,再到清朝的格格鞋等,每一个种类的绣花鞋她都去研究创新,这才有了后来她的代表作秦朝凤头鞋、汉朝钩鞋、唐朝如意鞋、清朝格格鞋,以及彝族的钩履、壮族特色鞋。

可查的历史资料中都没有对绣花鞋作特别记载,王冠琴从古典小说、唐诗汉赋、从壁画、人物画,墓葬品的蛛丝马迹中找寻绣花鞋的踪迹。古典文学《红楼梦》、《金瓶梅》、《西厢记》则是王冠琴构思创意的一大来源。

2007年,王冠琴的绣花鞋被授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王冠琴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查阅有关鞋履的文化及历史资料,深入了解绣花鞋艺术的前世今生,为编书几近"走火入魔"。

王冠琴说,她每完成一双绣花鞋时都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那种心灵震颤,每一双鞋都是她疼爱的女儿,倾注了她全部的心血。

王冠琴说尽管传承路漫漫,她越发觉得自己对绣花鞋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将这种饱含着中国女性审美艺术的智慧结晶传承下去,是她想做的事情。

绣花鞋成经典,经典需要传承

复古的经典刺绣,

寻一抹荷塘剪于鞋头,

时尚与古典想晕染的搭扣设计,

两蕊花芯随在脚踝,

婉约而优雅。

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经典。

绣花鞋在民间生活中是情感的化身。女性心中的丝丝情愫正是绣花鞋造型创作的艺术灵感。

从制底、制帮、刺绣到绱鞋,绣花鞋堪称女红中的经典艺术。

这是一门需要保护传承的手艺,中华绣花鞋不仅有它自身的历史价值,还有艺术、文化和经济价值。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