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用电水壶烧开的水,残留氯气会致癌?煮开水的3个窍门,建议一听

 

喝水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喝什么样的水,其实不同的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欧美国家,无论春夏秋冬大多只喝凉水甚至冰水,但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平时则更倾向于喝烧开的热水。从早期的火炉,煤炉,到现在的电水壶,烧水的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对电水壶烧水的质疑,不少人认为,电水壶因为加装了感应装置,每次水刚刚烧开就会断电,而这样的开水因为煮的时间太短,可能会有氯气残留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致癌!这样的说法可以相信吗?

用电水壶烧开水,真的会导致氯气残留,甚至致癌吗?

在日常生活中,自来水之所以会添加氯气,主要是为了对饮用水进行进一步的消毒,彻底消灭原微生物。且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自来水厂产出的自来水,只要氯含量低于4mg/L,都是属于可允许范围内的。

所以说,自来水中含有氯气,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含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即便是煮成饮用水喝下去,也远远达不到致癌的标准。

至于用电水壶烧开的水,因为烧开的时间比较短,的确有可能出现余氯残留,但根据福建省泉州监测站的实验数据,电水壶刚烧开的水中,余氯检测结果只有0.1mg/L,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更不会致癌,还请各位放心饮用。

当然了,可能一些朋友对水的味道比较敏感,仍然不太能接受电水壶烧开的水,因此可以选择性地在家中安装净水器,或购买专门的除氯电水壶,能够有效清除水中的氯气成分,调和水的口感。

虽然普通电水壶烧开的水,并不会对健康有影响,更不会致癌,但烧水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如果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尝试。

烧水时掌握3个窍门,或能让你喝得更加健康

首先,“早上的第一壶水”不要喝:

一般来说,很多家庭习惯在早上起床后烧一壶水,用于制作早餐以及洗漱。但经过一个晚上的沉淀,自来水管中残余的水,可能会形成比较大浓度的氯气,细菌,重金属累积等,用这种水烧开饮用,显然不太合适。

因此,早上起床以后,从水龙头里接下的第一壶水,尽量不要用来喝,可以用于清洁或者冲马桶等其他用途,等将水管中残留的水排净以后,余下的水再用来烧开饮用更合适。

第二点:烧开水时加一小撮盐

氯气是会跟随温度蒸发的,换言之,如果烧开水的时间适当延长,氯气也能更有效地挥发。

所以,如果能在烧开水前,适当地往水里放上一小撮的盐,能够适当提高水的沸点,烧水的时间和温度也会随之延长,起到一定程度的除氯效果。

第三点:提前煮点小苏打除水垢

煮开水的过程中,水垢也是很多朋友所烦恼的,水壶使用时间长了,水垢在水壶壁上积累厚厚的一层,有时候也会在饮用水中残留。

因此,想要喝得更加干净,舒心,定期的清理水垢,也有着相应的方法和窍门,比如定期在烧水前,适当地煮一些小苏打水,碱性成分可以和水垢中的碳酸钙产生中和变得容易清除,这个时候再适当的冲洗水壶,就能起到不错的清洁效果。

综上所述,烧水的健康门道有不少,非常推荐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但同样的,喝水同样也有门道,只有喝得健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补水的价值。

喝水也有门道,怎么喝补水效果好?

①养成固定的喝水习惯。大脑中神经元的传递是有延迟的,因此当我们感觉口渴的时候喝水,往往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这个时候补水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推荐大家养成固定的饮水习惯,比如每天早晨,饭后半小时,睡前之类的时间段喝一杯水,让身体养成水液循环的“生物钟”,补水效果也会更好。

②尽可能地“小口喝”。大口喝水,虽然看似非常的解渴,非常的痛快,但人体吸收水分的速率是一定的,如果短时间内摄入过量的水,没有被身体吸收,最后顺着尿液排出的也会更多。

因此,即便是再口渴,尽可能地小口喝水,对身体的吸收滋补效果更好,反而才是更加解渴的。不仅如此,小口喝水看起来也更斯文,能减少被呛到的风险,百利而无一害。

最后需要提的一点,就是每天的饮水量。虽然喝水少对身体不好,但喝水过多,同样也会给肾脏带来负担,所以,推荐大家每天喝水也要以适量为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人每天饮水2000到2500ml之间最合适。无论是烧水,还是喝水,虽然普通,但同样也很讲究,往健康的路子上走,才能给身体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

[1]《自来水沉淀一夜 喝着更放心吗?》.光明网.2020-03-23

[2]阮光锋. 电热水壶煮的都是千滚水?[J]. 中国家庭医生, 2013(18):1.

[3]胡晓红. 电水壶水垢清除有诀窍[J]. 大众用电, 2017(5):1.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