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布鞋的故事
淮水之滨,洪泽湖畔,淮河与长江之间,称之为江淮大地。中国地域广大,民间风土人情各异,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相通的,勤劳的本色是不变的。正因为如此,孕育了不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手工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布鞋作为很有代表性的手工技艺,在炫丽的历史长河中走到现在,略显格格不入而又十分的珍贵。
今天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很少能能够看到穿着布鞋的人,时间回到20多年前,布鞋还是大多数人脚下的伴侣。如果再往前,几千年的中国古人,也是靠着布鞋一步步走来了现代文明。然而时过境迁,现在布鞋成为了”富人”的标配。只有身份显赫,衣食不愁,自由赋闲才能穿上一双过于低调的布鞋。大多数人因为工作环境的限制,出行的方便,布鞋已出了大众的衣食住行序列。曾经普通百姓的布鞋,被普通百姓嫌弃,而被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青睐。马云独步商界,所到之处一双布鞋从容淡定,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双布鞋低调做学问。从没鞋穿到有鞋穿,到穿好鞋的今天,布鞋被大多数人抛弃,被一小众人钟爱。时代不同,人的追求不同,审美观和事物认识价值观也“与时俱进”。
我是对布鞋存在着特殊的感情,老母亲做的手工布鞋,从小穿着它成长,穿着它求学,穿着它游戏奔跑,穿着它时从来不觉得卑微,最后戏剧性的脱下它的时候,却扔的无影无踪,不屑一提。穿的时候周围人都在穿,脱的时候周围都脱了,不脱了反而另类,因为此时我不属于那一小众人。
必须澄清的事实,并不是母亲做的布鞋不合脚,不舒适。相反布鞋透气性很好,又比较轻盈。做一双布鞋是农村家庭妇女的看家本领,纳鞋底,裱鞋帮,做鞋样,信手拈来。农闲时候,用不上几天功夫,一家人的布鞋都能做出来,最开始纳鞋底很费时间和精力,鞋底是一层层的废旧布料,用面粉浆糊粘合。后来高密度泡沫底开始流行,省去了做鞋底环节。上学时穿上这样的布鞋,同学中足以炫耀,跑的比别人快,跳的比别人高,仿佛有了轻功。不过也有很大的缺点,就是下雨天不适合穿布鞋,布鞋长期浸水,缝线容易烂掉,脚也容易打滑,稍不小心,露出大脚趾。布鞋的鞋底不是那么耐磨,不管是千层底还是泡沫底,磨损度都很低,隔一段时间还要重新上线,不然鞋帮和鞋底就分家了。鞋底越穿越薄,最后的归宿要么是换掉鞋底,要么就是彻底报废。相比今天各式各样的鞋,布鞋的寿命还是比较低的。但无疑在那个年代,从经济性角度来说是最好的,虽然也曾羡慕过时下流行的耐克运动鞋,但周围的小伙伴都穿的布鞋,心理上就不那么强烈。
从小学到初高中,布鞋为伴十几年,偶尔也穿过其它买来的鞋子,而布鞋更为合脚,操场上跑过步,冬天冻过脚,风雨里走过。上大学时,游子身上衣,一双崭新的布鞋放在行囊里,很自信满满穿着它,慢慢的发现周围穿布鞋的已经看不到了,后来就慢慢的放回了行囊里。工作多年来,因为职业的需要,长期穿皮鞋。相比于大多数人的脚上,穿上布鞋似乎有种异样的眼光,至此后布鞋穿的更少了,后来索性不穿了。即使泥腿子惯了的脚丫,也喜新厌旧,追赶潮流。现如今才想明白,一种无形的力量的羁绊,穿上布鞋脚下更为沉重,重的走路也不自然,没那么轻快,没那么自信,明明是高亢的步伐,不知向谁低了头。我似乎觉得是不在于你脚下穿的是什么鞋,而在于你走过的路,以及走路的姿态和心态。
夜晚的灯光下,老眼昏花的母亲,娴熟的一针一线,为家人做鞋,这次她做了布拖鞋,没错,放在家里穿的布拖鞋。她也记不清楚什么时候我开始不穿布鞋,也没问,我也没跟她说给我做一双布鞋,她也觉得生活条件好了,布鞋不穿也罢。更糟糕的是市场上却买不到做布鞋的配件,我真担心做布鞋的手艺恐怕要失传了,那些机器做的布鞋似乎一个样,名曰布鞋,实为工业品,或许那么一小众人从来没有真正穿过纯手工布鞋,纯手工的布鞋只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劳动人民,代表着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代表着农业文明的智慧,从泥土地里走出来的自信。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