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非洲军的另一半 二战北非意大利陆军的装备与编制(炮兵后勤篇)

 

​(温馨提示:本文约7400字,配图29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在广袤无垠的北非沙漠战场上,火炮是和坦克同等重要的制胜武器。对于德意军队和英军来说,各式火炮既是进攻中不可或缺的支援力量,也是防御中极为依仗的火力屏障,而对于装甲部队力量薄弱、步兵部队机动不足的北非意军来说,各类炮兵部队的地位尤其重要,堪称绝对的火力中坚和战力源泉。北非意军炮兵主要分为反坦克炮兵部队、野战炮兵部队和防空炮兵部队,由于意军反坦克炮性能较差,数量较少,野战炮和高射炮也要在本职角色之外大量承担反装甲任务,甚至直接面对英军装甲部队的冲击,阻止对手突破步兵的防线。

■北非意军炮兵部队的炮手们在操纵一门卡车底盘的100/17型100毫米野战炮。

北非地区荒芜贫瘠,现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德意军作战所需的燃料、弹药、食物等其他物资都必须从欧洲大陆跨海运来,只有在毫无遮蔽、路况极差的沙漠公路上通过汽车长途运输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才能送达前线。要保证德意非洲军长时间保持作战能力,充分的后勤运输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北非意军除了部分前线部队协同德军作战外,将大部分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后勤运输作业中,艰难地维持着漫长补给线的运作,因此后勤运输部队在北非意军的作战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反坦克炮兵

众多周知,北非沙漠是坦克战的天堂,德意非洲军在运用装甲部队展开凌厉攻势的同时,也必须防备英军坦克的攻击。在德军增援北非之前,北非意军的反坦克战术相当落后,多以坦克群在缺乏步兵和炮火配合的情况下,与装备和战术都占有优势的英军坦克群进行正面交锋,最后难免落败。

在阵地防御中,意军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M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也称为47/32型反坦克炮(即口径为32倍径)。这款火炮由奥地利百禄公司设计,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购买了生产许可证在国内制造,作为制式反坦克炮装备意大利陆军。47/32型反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弹和高爆弹,根据意军测试,47毫米穿甲弹可在500米距离上击穿43毫米均质垂直装甲,在100米距离上可击穿58毫米均质垂直装甲,足以对付当时各国的绝大部分现役坦克,与同期德军装备的Pak 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和英军装备的2磅(40毫米)反坦克炮相比,性能并不逊色,甚至略有优势。

■意大利陆军在二战时期的制式反坦克炮47/32型47毫米反坦克炮。

然而,47/32型反坦克炮的优势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当意大利于1940年参战时,其穿甲性能在各国坦克不断增厚的装甲面前迅速黯然失色。意大利军方对此反应迟钝,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研发威力更强的反坦克炮,也未能提升47/32型反坦克炮的产量以满足前线的需求。按照1940年的编制,一个意军步兵师编成内仅有1~2个反坦克连,每连装备8门47/32型反坦克炮,而同期德军步兵师的反坦克炮编制数量为72门,而英军步兵师为48门,远远多于意军步兵师。不仅如此,德军新列装的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在性能上也全面超越47/32型反坦克炮。

■北非战场上的意军47毫米反坦克炮,这种武器北非战役初期就已经落伍了。

随着英军坦克防护水平的提高,意军也设法强化前线部队的反坦克能力,然而羸弱的意大利军工体系无法提供新型反坦克炮取代47/32型反坦克炮,无奈之下意军只能依靠增加火炮数量的方式增强一线反坦克火力。意军将部分步兵师的反坦克炮连数量增加到3个,个别师还编成了反坦克营,从后方部队抽调反坦克连加强一线部队,例如1941年初第17“帕维亚”步兵师下辖第5、71、227反坦克连,并加强了由第102“特伦托”摩托化师调来的第102反坦克连,勉强凑足32门47/32型反坦克炮,确保该师参加了隆美尔在北非的初期攻势以及在托卜鲁克周边的攻防作战。

■北非战场意大利神枪手步兵装备的47毫米反坦克炮。

然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对于改善意军整体的反坦克能力毫无益处,在装备短缺的情况下意味着后方部队的削弱,不利于持久作战。鉴于这种情况,意军调整方案,将数量有限的47/32型反坦克炮中的大部分编入独立反坦克单位,根据战况变化增援到最危险的地段,使有限的装备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根据AS42编制,北非意军步兵师应编有72门反坦克炮,摩托化师应有36门,装甲师应有42门,但由于意军在1941年底的“十字军”行动中损失过大,直到1942年5月尚未恢复元气,各师实际拥有的反坦克炮数量只有编制要求的50%左右。当隆美尔赢得加扎拉战役的胜利,向埃及推进时,意军的反坦克炮更加难以得到补充,不少步兵师编制内的反坦克连已经形同虚设,只得撤销番号。但是,意军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编制内的神枪手步兵团是个例外,每团仍保持12门47/32型反坦克炮,并配备数量不定的反坦克枪,主要为索罗通S/18-1000型20毫米反坦克枪。

■意大利神枪手步兵装备的索罗通S/18-1000型20毫米反坦克枪。

野战炮兵与防空炮兵

由于反坦克炮的威力和数量都严重不足,北非意军各步兵师只能让师属炮兵团的野战炮和防空单位的高射炮兼顾反坦克任务。意军步兵师、摩托化师均下辖1个炮兵团,编有3个炮兵营,每营装备12门火炮,全师共计36门,装备的火炮型号较为繁杂,口径包括75毫米、100毫米或105毫米,其中既有一战前制造的老古董,也有30年代设计的新型火炮。意军装甲师下辖的装甲炮兵团最初只有2个营,装备24门75/27型75毫米野战炮。北非意军还为在前线作战的第10军和第21军各配置了一个军属炮兵团,每团编有数个重型炮兵营,装备105毫米、149毫米或152毫米火炮。在集团军级别上,由德军第1、2(摩托化)非洲炮兵团担任火力支援,没有意军炮兵部队加入。

■在北非作战的意军炮兵操纵100/22型100毫米野战炮向目标开火。

■北非意军部队装备的149/40型149毫米加农炮,这是意大利陆军最重型的野战火炮之一。

在战争初期,意大利陆军与其他国家军队一样,并不太重视野战防空,一个师通常只编有一个防空连,装备布雷达M35型20毫米高射炮,也称20/65型高射炮,此外在军级以上的高级指挥部还编有更大规模的防空单位,装备更大口径的高射炮,比如较新式的75/46型75毫米高射炮或90/53型90毫米高射炮等,它们的作用和著名的德国88毫米高射炮相同,主要担负要地防空任务,很少出现在战场前沿,承担反坦克任务的机会就更少了。值得一提的是,90/53型高射炮在设计上与德国88毫米高射炮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可以很方便地用于直瞄射击或为部队提供间接火力支援,并配有打击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的特制穿甲弹,其威力与德制88毫米炮弹相当。但是,90/53型高射炮在1940年才正式服役,主要部署在意大利本土的重要城市和基地附近,投入北非战场的数量极少。为了弥补前线部队对大口径高射炮的迫切需求,意大利订购了相当数量的德制88毫米高射炮并装备北非意军。德制FlaK 37型88毫米高射炮在意军中的装备名称为88/55型高射炮。

■北非战场上的意军高射炮兵,他们操纵一门20/65型20毫米高射炮。

■今日在博物馆陈列的意大利90/53型90毫米高射炮,其性能与德制88炮不相上下。

在1942年的整编中,北非意军各师根据AS42编制表对炮兵部队进行了重组,所有师属炮兵团都必须实现摩托化,可以为运动中的步兵和坦克提供及时的炮火支援。北非型步兵师的炮兵团下辖4个炮兵营和1个防空营,配备24门75/27型野战炮、24门100/17型野战炮、24门20/65型高射炮和8门88/55型高射炮。摩托化师所属炮兵团的编制与步兵师炮兵团相仿,但防空营的高炮连少一个,20/65型高射炮数量少8门。装甲师所属装甲炮兵团下辖3个炮兵营、1个防空营和2个自行火炮营。除自行火炮营外,其他各营装备24门75/27型野战炮、12门105/28型野战炮、8门90/53型高射炮和16门20/65型高射炮。虽然北非意军炮兵部队的火炮数量受制于糟糕的补给状况,极少满编,但这些“意大利炮”仍在北非战场上发挥了不容置疑的支柱作用。

■北非意军炮兵部队的75/27型75毫米野战炮在开火。

■意军炮兵在为102/35型102毫米火炮装弹,这种火炮为旧式海军炮,二战时期被转用于陆战。

卡车底盘自行火炮

如前所述,北非意军炮兵部队需要承担反装甲任务和机动火力支援任务,而在高度机动化的沙漠作战中,行动迟缓的牵引式火炮难以胜任这两项任务。为此,意军在仿效德军开发履带式底盘自行火炮的同时,也将各型新旧火炮置于各种轮式卡车底盘上,改装为轮式自行火炮以应对作战需要。这些富于特色的应急“卡车炮”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多次凭借巧妙的战术重创英军装甲部队。

■安装在TL37轻型汽车底盘上的75/27型火炮。

菲亚特634N型卡车搭载102/35型火炮就是一个成功的“卡车炮”范例。这款火炮原为海军炮,作为舰炮或岸炮使用,设计定型于1914年,比很多意军士兵的年龄都要大,北非意军将这款旧式火炮安装在卡车底盘上,使之成为一款强劲的机动反坦克武器。在1941年11月的古比井之战中,意军投入了一个卡车炮兵连,共有7辆102/35型卡车炮,并以帆布火炮遮蔽,使其看起来与普通卡车无异,排成纵队暴露在空旷的沙漠地带。一队英军“十字军”坦克以为遇到意军运输车队,大胆靠近,不料意军炮兵突然掀开帆布,操纵火炮猛烈射击,成排的炮弹在英军坦克群中炸裂,15辆坦克被当场击毁,剩余的英军坦克慌忙撤退。

■意大利部队的行军车队,位于最前方的是一辆102/35型自行火炮。

■安装在菲亚特634N型卡车底盘上的102/35型自行火炮侧视图。

在AS42编制中,装甲师防空营装备的90/53型高射炮同样接受了卡车炮改装,化身为可怕的“坦克杀手”。意军将笨重的90/53型高射炮安装在蓝旗亚3Ro重型卡车上,辅以其他配件,将其改造为高平两用的自行火炮。第132“阿里埃特”装甲师的第501防空营装备8辆90/53型自行火炮,在作战中给英军造成了可观的损失。

■安装在蓝旗亚3Ro重型卡车底盘上的90/53型高射炮。

■蓝旗亚3Ro卡车底盘的90/53型自行火炮侧视图。

除了使用本国卡车底盘外,意军还利用1941年缴获的英军莫里斯CS8轻型卡车搭载65/17型火炮,组建了7个机动炮兵连,用于对付在沙漠中神出鬼没的英军远程侦察队,并在必要时给予步兵及时的炮火支援。1942年,意军将各机动炮兵连整编为第14、15自行炮兵营,与第16、17自行炮兵营和第88防空连(装备20/65型高射炮)共同编成第136装甲炮兵团。第16自行炮兵营装备12辆采用菲亚特SPA L37卡车底盘的75/17型自行火炮,第17自行炮兵营装备12辆蓝旗亚3Ro卡车底盘的100/17型自行火炮,这支特殊的炮兵部队主要在后方执行警戒任务。

■这幅彩绘表现了意军利用缴获的英军莫里斯CS8轻型卡车改装的65/17型自行火炮。

1942年10月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前夕,非洲装甲集团军总共装备496门反坦克炮,其中包括部署在前线的88毫米高射炮。意军虽然拥有3个军约46000人的兵力,但只有127门47毫米反坦克炮、8门卡车底盘90/53型高射炮和28门88毫米高射炮,几乎无力抵挡规模庞大的英军装甲部队的冲击。大多数意军步兵师已经失去了所有反坦克炮,只能利用20毫米高射炮对抗英军坦克群。德意军队共有552门支援火炮,但由于炮弹严重短缺,无法发挥应有的威力。隆美尔为了防止前线意军步兵师被英军坦克冲垮,只能将反坦克能力较强的德军部队拆散,与意军部队交叉部署,这种衣架战术往往被解读为隆美尔对意军缺乏信任,有意安插德军督战,其实隆美尔采取这种做法的最大原因还是意军的反坦克火力过于薄弱。

■1942年秋季在前沿警戒的意军20毫米高射炮组,火炮处于平射状态,背景中可见1辆AB41装甲车。

当蒙哥马利发动攻势时,饥困交加、物资匮乏的德意军队利用手中的各种反坦克武器给英军造成了沉重的损失,而在意军各师中,以第185“闪电”伞兵师在反坦克战斗中表现最为出色,该师配备44门47毫米反坦克炮,并准备了大量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还得到第31战斗工兵营和4个意军炮兵营的强力支援。在意大利伞兵的顽强抵抗下,英军在10月24日晚间的一次进攻中就损失了30辆坦克,最后受阻于意军的炮火覆盖和雷区,被迫撤退,包括英军第7装甲师在内的英军各部只得放弃进攻,另择突破地段。

■这幅画作表现了第185“闪电”伞兵师的伞兵们使用47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机枪抵御英军装甲部队进攻的场面。

摩托车与装甲车

在沙漠环境中,轻便敏捷的摩托车是十分有用的交通工具,北非意军摩托化部队中大量配备了摩托车,步兵师也有一定数量的摩托车用于战场通信或其他任务。与德国非洲军一样,北非意军主要将摩托车分配到指挥机构或运载机枪等重武器。能够成建制装备摩托车的作战部队主要包括意属非洲警察部队、利比亚机动连(两者均用于维持后方安全)和前线部队的神枪手步兵团。1941年时北非意军神枪手步兵团编有一个摩托车营,后在1942年改编为重武器营,另成立一个用于侦察的摩托车连,配备61辆双轮或挎斗摩托车。按照AS42编制,装甲师内装备504辆摩托车,摩托化师为244辆,步兵师为147辆。

■在北非沙漠地带行动的意大利神枪手步兵部队的摩托车手,通常执行传令联络任务。

由于意大利陆军对战场侦察不够重视,加之军工能力低下,北非意军装备的装甲车数量远少于德军,而且缺乏与德军Sd.Kfz.250/251系列半履带装甲车类似的车辆。二战初期的意军作战师编制内基本没有侦察单位,直到1941年德军加入北非战事后,意军才逐渐认识到组建装甲侦察单位的重要性,并在同年秋冬成立了直属于意大利机动军的装甲侦察集团,其中“罗莫洛·盖西”非洲警察营和第32坦克团第3轻坦克营部分装备了AB41装甲车,此外还拥有摩托车、坦克以及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单位。AB41是二战意军的主力装甲车,装备1门20毫米机关炮和2挺毫米机枪,装甲厚度为6~18毫米,公路时速高达70公里/小时,行程400公里,足以胜任战场侦察任务,不过发动机马力略显不足,爬坡时较为吃力。

■在北非战场上向英军目标开火的意军AB 41型装甲车。

在1942年的改编中,北非意军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均编有一个装甲侦察营。第132装甲师编成内是“尼斯骑兵”团第3大队,装备54辆AB41装甲车;第133装甲师为“诺瓦拉枪骑兵”团第3大队,装备52辆L6/40轻型坦克;第101摩托化师为第8神枪手步兵装甲营,装备40辆AB41装甲车。除前线部队外,位于后方、编制不整的第136“青年法西斯”装甲师也编有“蒙费拉托轻骑兵”团第3大队,装备50辆AB41装甲车。意军各装甲侦察单位在投入北非战场后结合实战需要增加了炮兵和防空单位,在作战中均遭受重大损失。

后勤部队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北非战场上,德意军队的作战能力并不取决于坦克、步兵、炮兵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后勤保障是否得力。如果没有船舶和飞机将兵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非洲,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运输车辆将其运往最前线,那么非洲军官兵的战斗力再强也是徒劳的。

德意非洲军的后勤补给主要由意大利军队负责,其补给线以的黎波里为起点,沿海岸公路一直向东延伸直到前线,其北面是波光粼粼的地中海,其南面是沙尘滚滚的撒哈拉沙漠,海岸公路几乎是德意军唯一的生命线,而为了维持补给线的通畅,意军在沿线据点和沙漠绿洲部署了大量兵力,规模远大于前线部队。在1941年至1942年间,北非意军总兵力在11~13万之间,而其中隶属于非洲军团的前线部队只占到总数的30%~40%。

■1941年到1942年的北非地图,沿着海岸线延伸的红色实线就是海岸公路,德意军的后勤大动脉。

1941年11月,北非意军前线部队所占兵力比例达到最高的50%,而当时北非意军总兵力为132410人,另有16000人的利比亚殖民地部队,其中直属于北非意军总司令部的后勤支援部队约27000人,占总兵力的20.5%,的黎波里守备部队31000人,占比31.5%,撒哈拉守备部队1100人,占比1%,昔兰尼加守备部队7300人,占比7%。大量意军后方部队除了维持补给线的运作外,还要防备英军特种部队的渗透袭扰以及来自乍得的自由法国军队。到阿拉曼战役前夕,北非意军总兵力为128000人,其中29000人驻扎利比亚,53000人在后方,只有46000人在前线,占比36%。除了大量后勤和守备部队外,一批新抵达的作战部队也滞留在后方,比如在利比亚-埃及边界的第16“皮斯托亚”摩托化师,在的黎波里与昔兰尼加边界的第80“拉斯佩齐亚”机降步兵师等。

■意军部队乘坐卡车沿海岸公路向前线开拔。

隆美尔对于如此多的意军部署在后方非常不满,要求优先为前线部队提供补给和车辆。然而,德意军补给线的运输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除了北非各港口吞吐量有限外,缺乏运输车辆是北非德意军后勤单位最为头疼的难题,许多物资由于缺乏卡车运输只能堆积在港口和机场,难以送达千里之外的前线部队。

■在沙漠公路上行进的意军车队,由蓝旗亚3Ro卡车拖曳的拖车上装载着送往前线的M14/41型坦克。

北非意军拥有的卡车数量通常在6000~8000辆之间浮动,最高峰时曾接近9000辆,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而且任何时期都有相当数量的卡车处于不可用状态,而沙漠地区的高温沙尘环境使车辆的损耗率居高不下,进一步恶化了车辆的使用状况。例如1941年11月第132装甲师有633辆可用车辆(包括运载卡车和乘用车)和317辆不可用车辆;新抵达的第101摩托化师有1141辆可用车辆和50辆不可用车辆;第102摩托化师的1284辆各式机动车中仅有394辆可用,由于车辆缺额太大,最后该师被改编为普通步兵师。

■北非意军的主力运输车型:菲亚特626型卡车,载重量3吨,最大公路速度65公里/小时,行程340公里。

1942年1月,北非意军在前线的三个军总共只有836辆可用车辆,不可用车辆为455辆。根据AS42编制,装甲师应有1123辆机动车辆,摩托化师为828辆,步兵师为359辆,但北非意军的机动车数量从未达到编制要求,极度缺乏卡车和其他车辆。北非意军在1942年1~4月间应获得11000辆汽车,实际只得到6000辆,而在5~10月间补充车辆数量又下降到3903辆,远远无法填补车辆损耗,因此意军与德国盟军一样大量使用缴获的英军车辆弥补不足。

■在沙漠公路中途补充油料的意军运输车队,在北非战役期间德意军始终缺乏运输车辆。

在阿拉曼战役期间,隆美尔多次向北非意军总司令部、罗马甚至柏林请求增援卡车和燃料,声称“只要给我1500辆卡车和足够行驶100公里的油料,我就可以封锁住英军在战线中南部的突破口”,然而德意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短期内筹集上述数量的车辆和燃料,束手无策的隆美尔无力封堵英军的突破,只能将剩余的车辆用于撤退,并将缺乏机动车辆的大部分意军步兵师抛弃。

■在意大利影片《血战阿拉曼》中,大量意军部队由于没有车辆,只能徒步穿越沙漠撤退,最终沦为英军战俘。

结语

纵观1940年6月到1942年11月的北非战局,意大利可以说是在自己亲手搭建的战争舞台上经历了从蹩脚演砸的主角到亦步亦趋的龙套配角的过程,反倒是作为援军的德国非洲军反客为主,成为北非战役的绝对主角。然而,意大利军队的配角份量却是相当重,绝不是是网络写手笔下反复调侃的“猪队友”,实际上在隆美尔纵横北非沙漠的光彩背后,是意大利人的血泪付出。北非意军承担了非洲军绝大部分后勤和后方安保任务,为隆美尔提供了大部分步兵力量以及相当数量的装甲和炮兵部队。不可否认,北非意军在装备水平、训练水准、战术思想、作战素养、战斗意志等各方面都与德军乃至英军存在明显差距,但在北非战役的过程中,意大利人也努力做出改进,并且是隆美尔制定作战计划时无法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将北非意军的存在完全抽离,那么纵使“沙漠之狐”有天大的本事,也将寸步难行!事实上基于墨索里尼的战略短视,相对落后的军工基础,远不充分的战争准备和北非特殊的战场环境,意大利军队已经尽其所能地进行了一场无法取得最后胜利的战争。(续完)

■一队意大利神枪手步兵在被遗弃的英军坦克上留影。在北非战场上意军并非总是失败者,他们也竭尽所能地进行了战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