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产生形成的具体时代已难考证。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安塞腰鼓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的艺术特点。

安塞腰鼓的表演,较为自由、灵活。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由于表演人数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较为灵活。一般来说,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场地鼓,一种是路鼓。

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舞台表演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广场表演则可达千人左右。

近年来,安塞腰鼓出于参加大型电影电视拍摄活动的需要,一般都将腰鼓表演者带至黄土高原的山梁上进行表演。几百名腰鼓表演者在黄土山梁上进行表演,尘土飞扬,气势宏大壮观,极具艺术效果,由此便形成了山地腰鼓。

安塞腰鼓的表演动作,主要有小缠腰、大缠腰、缠腰过裆、马步跳跃、击鼓射雁跳、侧蹬腿、前蹬腿、十字梅花、跑跳步、劳动步、走路步、十字步等。

安塞腰鼓享誉中外,源远流长。其风格强健豪放、刚劲饱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鼓”“中华鼓王”“东方第一鼓”。 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编辑:田瑾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