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巴巴罗萨:进入苏联时德军步兵们的单兵装备

 

著:克雷格·卢瑟

译:小小冰人

虽然数量相对较少的装甲和摩托化师是“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利刃,但徒步行进的步兵师仍是德国国防军的骨干和主力。组成东线陆军的145个师(包括陆军总司令部预备力量),超过三分之二(103个师)是常规步兵师。中央集团军群1941年6月22日编有50.5个师,其中31个是步兵师,数量超过北方或南方集团军群(分别为20个和29个步兵师)。然而,在三个集团军群中,博克集团军群辖内步兵师所占的比例最低(不到62%,其他类型的师包括装甲师、摩托化师、保安师、山地师,等等),因为该集团军群编有两个装甲集群。

德军步兵携带满载的行军背包时,步兵的负重达25~30公斤,之后可能还要加上口粮、额外的弹药(300发一箱的机枪子弹重8公斤)、机枪和迫击炮组件。

进军苏联期间(许多情况下,甚至在对苏战局开始前),士兵很容易把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物品丢掉,或交给行李车队保管。士兵的行军背包在战斗期间留在后方(不包括突击背包里的东西),里面装有饭盒、毛毯、换洗内衣、袜子、衬衫、针线包、盥洗用品和个人物品。他们行军时并不佩戴1.4公斤的钢盔,而是把钢盔颚带系在皮质背带或黑色皮带上。行军时,4公斤的步枪通常斜挎在肩上,而MG34机枪不太重,完全可以扛在步兵肩头。每个士兵还配有一枚椭圆形身份识别牌,用绳子挂在颈间。这个身份牌由两个可掰开的铝片组成,上面刻有士兵的姓名、战地邮箱号或所属补充部队的番号。如果一名士兵阵亡,其他人就会掰下他的半块身份牌,交给负责安葬阵亡官兵的人员或师里的神父。

(上图)德国步兵在一辆突击炮的掩护下向前推进(1941年夏季)

1933—1945年间的德国军装“基于简洁和功能性原则”设计,这种原则起源于17世纪勃兰登堡的弗雷德里克·威廉的普鲁士军队。实际上,数百万横扫欧洲和北非战场的德国国防军士兵所穿的军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中最好的。德国军装和内衣由天然及合成纤维制成, 20世纪30年代德国在人造纤维方面领先于世界,这种“高度通用的纤维符合天然纤维的舒适标准”,功能性和经济性也很好。

在步兵师服役的所有士兵都穿灰绿色(原野灰)野战军装。这套军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长裤(塞入钉有平头钉的长筒军靴)和以羊毛为主料的上衣(M40军上衣以80%的羊毛和20%的人造纤维制成)。军上衣配有独特的深绿色衣领、两个肩章、两个胸袋和两个侧袋。右胸袋上方饰有陆军徽标,“一只展开翅膀的雄鹰,爪子抓着个环绕反万字标志的圆形花环”139。军上衣前面的内衬里放着一大包绷带,较小的一个绷带包放在右胸袋。士兵把他们的士兵证放在左胸袋,士兵证上除了有照片、军籍号和亲属的地址外,还包含相当详细的个人简历(武器训练、疫苗接种、负伤、住院、所获勋章、休假等信息)。一般说来,士兵们往往会把重要的私人物品放在军裤和军上衣口袋里,例如信件、照片、书写和吃饭工具、火柴、纸张、蜡烛、绳子、折刀、开罐器、烟具和其他随身用品。

德国士兵的其他标准装备还包括:一条黑色皮带(带扣上饰有鹰徽和“上帝与我们同在”的箴言)、一顶军帽、底领(减少衣领的磨损并使士兵的脖子免遭军装面料的摩擦,从而提供额外的舒适感)、衬衫和内衣(以棉和人造纤维混织材料制成)、袜子(最常见的类型使用了羊毛和人造纤维材料)。身处东线的士兵还配发一条40厘米×40厘米的法兰绒绑腿,它很受士兵欢迎,但需要经过些训练才能掌握使用方法。

作为一种基本配备,每个士兵都得到两套内衣、袜子和绑腿,并自行负责洗涤。142但随着战事的发展,俄国妇女或在德国军队里服役的俄国志愿者,往往使德军士兵从这项工作中解脱出来。虽然士兵们经常需要新军装,但鉴于庞大的后勤需求和更紧迫的要求,发放新军装对东线军队来说是件奢侈的事。1941年在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战斗的第12步兵师,士兵们每两个月得到一双新袜子,每六个月获得一套换洗内衣和一件新衬衫,一年才换发一套新军装。结果,“我们的军装在战场上变得破破烂烂,经过激烈战斗后,许多士兵看上去更像吉普赛人,而非军人”。

德国士兵佩戴暗灰色或灰绿色M35钢盔144,这是一款精致的装备,制造起来昂贵而又费力。这款钢盔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M1918型,以1.1~1.2毫米厚的光滑钢板制成,有五种尺寸。145 1939年9月,德国士兵戴着出色的M35钢盔投入战争,但后续型号(例如M40和M42)的质量有所下降。尽管如此,1939—1945年的德国钢盔形象还是“作为纳粹士兵的标志流传至今”。

独特的行军靴是一件制式装备,可以追溯到奥托·冯·俾斯麦的普鲁士年代,甚至更早。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士兵们普遍称之为“骰盅”。二战中所有德国战斗步兵穿的这款军靴,使用高品质的黑化牛皮制造。为提高耐磨性,这款军靴配有双层鞋底,并以35~45颗平头钉加强。靴跟也得到加固,其外缘嵌有一块凹形钢片。

虽说德国士兵的服装和装备总的说来还不错,但一位德国将军却认为这些装备“在夏季过于沉重,士兵很容易汗流浃背,结果口干舌燥,很快就变得浑身布满污垢”。指挥官决心保持严格的纪律,部队进入苏联的最初几天,尽管烈日炎炎,可是士兵们不能解开衣扣,就连最上面的扣子也不行。例如,第23步兵师第9步兵团徒步行军的步兵直到1941年7月4日才获准解开衣扣。但第26步兵师第77步兵团一名一等兵在他未发表的战后回忆录中称,这项微不足道的仁慈措施没给不断跋涉的步兵带来丝毫宽慰:

我们冒着酷暑不断向前行进,1941年6月25日攻入马廖波尔。我们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各座村庄到处飘扬着反万字旗,天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弄到这些旗帜的,动作为何能这么快。我们这些德国士兵不停地吃喝着他们提供的食物和饮料。

(上图)经过一场漫长而又艰苦的行军,第129步兵师疲惫的士兵们倒在路边睡着了。1941年6—7月间,他们经常每天跋涉30、40,甚至50公里

行军随后继续进行,从清晨5点持续到傍晚17—18点。从天而降的炽烈阳光无情地燃烧着。行军途中几乎不允许任何放松,只批准我们解开军装最上面的扣子,一行行汗水从我们脸上滚落。每迈出一步,我们都在土路上扬起灰尘,如果汽车从旁边驶过,我们会被尘埃云吞没。简言之,我们浑身上下污秽不堪,汗水和脸上的灰尘混杂在一起,形成一副灰色面具。但我们不得不继续跋涉,哪怕我们的舌头已黏在上颚上。这是因为我们作为摩托化部队身后的第一个步兵师,必须紧紧跟上他们。

许多士兵脱掉厚重的羊毛军装,换上分量更轻的橄榄绿操练服,这让他们松了口气。每个步兵在基础训练期间都配发了操练服,干体力活、清理武器,或者从事其他有可能弄脏军装的工作时就穿上它。操练服的纽扣在正面(5颗),配有关门领和两个没有纽扣的下口袋,上衣和裤子都用亚麻布制成。

本文摘自《巴巴罗萨:德国入侵苏联的内幕》全2册

【正版现货】巴巴罗萨:德国入侵苏联的内幕:全2册 指文图书 东线 戴维·格兰茨 二战史 ¥124.9 购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