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 未来20年间养殖海产品将成为重要动物蛋白来源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从吃饱、吃好到吃健康不断升级,这让动物蛋白在百姓餐桌上所占的比例正在加速增长。专家预计未来20年间,动物蛋白市场的需求增长率在45%左右。
生产动物蛋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猪牛羊等畜牧养殖。另一种重要动物蛋白,在水里。
鱼类被视为21世纪人类的最佳动物蛋白质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水产品列入粮食范畴。但天然的渔业资源已无法满足消费需要,水产品供应必须通过养殖。
水产养殖存在资源依赖,我国水产饲料85%的蛋白质原料依靠进口。而以资源消耗型为主的生产方式,不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为继。
还有一个因素同样不容忽视。
近些年,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近一半海湾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水质,生物多样性降低,食物网结构简单化,水产经济物种低龄化、小型化,海底荒漠化趋势明显。
既要碧海金沙,又要海量水产,现代化海洋牧场应运而生。
01人类快把近海的鱼吃光了
鱼少了,不好打了,是全球海洋渔业的共同遭遇。海洋中丰富的水产资源可以为人类带来优质的食物蛋白,海水养殖效益又是粮田收益的10倍,于是,向海洋索取食物获得财富,成了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庞大的食物需求和经济利益驱动下,渔民们渐渐加大捕捞强度,“电、毒、炸”渔等恶性捕捞事件频发。近岸海域中,海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鱼量不断减少,再加上海底藻类和微生物也因船底拖网作业的“绝杀”性质而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变得日益严重。
为补充海洋捕捞的渔获量缺口,渔民们开始大量开展海水养殖。但因养殖区多在前海和海湾区域,水浅流缓,水体交换能力差,渔民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投放饵料,致使养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养殖物病害增多,赤潮频发,甚至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同时,养殖鱼类因活动范围小,缺乏运动,造成肉质劣化,营养价值降低。更为严重的是近岸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海岛栖息地逐渐退化,物种减少,以及大量塑料垃圾的倾倒,致使一些污染严重的水域完全失去了生物繁殖条件,成了“死亡水域”。
为解决以上种种问题,海洋牧场应运而生。
提到牧场,人们想到的是广阔草原上牛羊成群。海洋牧场与之有共通之处,但放牧地点变成了汪洋大海,放牧对象变成了鱼虾贝等海洋生物。
事实上,我国科学家为实现水产资源增殖,早在20世纪中叶就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理念,但直到近十年海洋牧场才迎来加速发展。
02耕牧深蓝 耕海牧渔
作为国际公认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绿色优质水产品是满足我国居民美好食物需求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我国内陆和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水产品供应更多依赖水产养殖,而作为其基础的饲料工业需大量进口鱼粉、豆粕等原料,对外依赖严重。
近海水污染也不容忽视。海岸带遍布的工程,对海岸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近海水产养殖也对水质产生影响。
既要获得渔业资源、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这个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新思路,走向深远海成为必然。
2015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海洋牧场建设得以极大地推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标志着我国海洋牧场发展进入新阶段。同年6月,原农业部下发《全国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6—2025年)》征求意见稿,分析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称,“到2025年,在我国沿海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0个”。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现代化”特征逐步成为未来海洋牧场的核心元素。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经过30余年,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8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近7亿元,已创建五批11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从渤海湾到南粤海域,从山东长岛到海南蜈支洲岛,在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我国已实施了以养护型、增殖型、休闲型为主要类别,覆盖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的11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及其他海洋牧场。据测算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9亿元。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更加可观。
区别于传统捕捞、养增殖或网箱、浮筏、养殖工船等海上养殖场,现代化海洋牧场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环境友好型选择性采捕,年生态效益高达604亿元,每年还可固碳19万吨,消氮16844吨,减磷1684吨,对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防控发挥重要作用。
至2025年,我国计划建成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现代化海洋牧场将成为我国解决粮食安全,保证动物蛋白可持续供给的有效应对方案。
展望未来,以现代化海洋牧场为依托,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将从远海走向更深更广阔的海域。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将“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03养殖海产品肩负重托
海洋生物含有独特的脂肪酸。海洋生物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含有一定量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更为禽畜肉和植物性食物所不含,这种脂肪酸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鱼油为原料制成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对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为人体吸收,人们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充足,其中尤以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
水产品的营养组成与畜禽类动物组成有较大差别,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鱼类等水产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鱼类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易于消化吸收,其营养价值与畜肉、禽肉相似,但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鱼类体内的矿物质含量为1~2%,富含磷、钙、钠、钾、镁、氯等元素,是钙的良好来源。
随着全球人口日益增长和可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短缺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未来人类的重大危机。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世界已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水产品在改善人类膳食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46.3千克,满足了国民1/3的动物蛋白需求。
自1990年以来,我国水产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但同时养殖病害和养殖水域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近海也出现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通过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保障优质水产品的持续供给,不但能满足国民水产蛋白需求,也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缓解全球粮食危机作出重大贡献。
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海产品消费量最近已超过猪肉,这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海产市场起到一定影响。现代消费需求的激增以及无鱼不成宴的传统,使中国海鲜消费体量成倍增加。
从海洋到餐桌,当我国海洋科技足够自主可控地在蔚蓝大海上开发出一个又一个“蓝色粮仓”,我们或许就可以像买玉米一样买海鲜,物美而价廉,远离大海的内陆居民也可以每餐来上两条鱼,而且是天然野生鱼。
内容综合:
瞭望刊文:藏“粮”于海 现代化海洋牧场为什么能?
海洋牧场:科技打造“蓝色粮仓”
中国水产:水产品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
推动我国海洋牧场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创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