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级非遗——孤峰油布伞 千年雨中花
郑国民制作的道具伞、工艺伞出现在多部影视剧里,备受消费者青睐。
又到了春雨淅沥的时节,省级非遗泾县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忙活一冬制作的油布伞到了该上市的时候,趁着天晴上油晾晒,院子里绽放着橙色的伞花,极具美感。
泾县油布伞制作约起于宋元,兴于明清。“孤坑名伞最宜春,风雨连旬不恼人。怪底年来晴日久,莫教生意逐流尘。”是清朝泾县进士王德钦于乾隆二年专为孤峰油布伞作的诗。“清朝时我们孤峰村从事制伞的有上千号人。”郑国民说。上世纪40年代,泾县约有五六十家雨伞店,行销青弋江沿岸商埠集镇。随着现代雨伞的普及,油布伞日渐退出市场,如今在泾县,仅存昌桥乡孤峰村国民油布伞厂一家,郑家人还在坚守。郑国民是第六代,今年53岁,制伞近40年。
孤峰油布伞盛名不衰,必有其因。孤峰村位于泾县城北15公里的山坳里,周边山坡盛产毛竹,是做伞骨的好料。手工制伞,大工序12道,小工序88道,百道工序,道道不含糊。做一把油布伞,约需一周时间。首先,工匠要选用3年至5年的老毛竹做伞骨,伞骨越多,越要精细。工匠手里的刀随心,伞骨的长宽高和弧度,芦盘的直径和间距,都加工得分毫不差。只有这样,伞骨才能严丝合缝地嵌入芦盘,雨伞才能收放自如。
劈竹条、磨伞骨、刻芦盘、穿彩线,郑国民谙熟每一道工序。
油布伞,上油是关键步骤。天然桐油要熬两个小时,老伞匠懂得火候,嫩了老了都没法用,小火慢煨,熬到可以拉出白丝(约260℃)才行。然后均匀地刷在绷好的棉布伞面上,刷满浸透,绝无遗漏,这样的伞面防霉防水,经久耐用。
晴空如碧,群山涌翠,点点伞花装点着宁静的小山村。此情此景已成为当地闪亮的人文名片,吸引各地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如今,郑国民做的油布伞渐失雨具功能,成为道具或礼品,每年有数万把销量。虽然油布伞制作技艺已入列省级非遗,但郑国民隐忧在胸,现在鲜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这门手艺。孤峰油布伞有点孤独,或许多年后,人们只能在那些拍客的照片里看到它的容颜。

泾县昌桥乡孤峰村村边的竹林为制作油纸伞伞骨提供了上好的原料。

制伞师傅在劈竹条做伞骨。

伞骨要严丝合缝地嵌入芦盘。

制伞师傅在打理伞面,准备刷油。

如今的油布伞已成为装饰品,越来越讲究,伞骨间穿以五色丝绒线,被称为“满堂彩”。

3月2日是个大晴天,郑国民在院子里晒伞。

郑国民是泾县油布伞最后的“守艺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