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新机织如雪
在淮滨县参观了两个纺织厂,其现代化水平之高和场面之壮观,使我大开眼界;当得知,同淮滨县签约投资纺织行业有42个项目时,深感震撼了。
淮滨县地处淮河上中游结合地带,是一个长期处于淮河威胁和深受淮河暴力伤害的地方。上世纪初,新中国为了实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标,专门设置淮滨县。淮滨县建置的历史,就是与淮河争战的历史。与淮水争战离不开船,淮滨地方造船业历史悠久,且很发达。据介绍,当今游弋在长江航道上的货船,有三分之一出自淮滨造船厂,最高吨位6000多吨。这很正常,水涨船高,淮河逼出淮滨一个支柱产业也算功莫大焉。
在淮滨看到一份材料,当地的工业支柱产业中纺织业已经仅次于造船业名列第二。查淮滨历史,纺织这行当大概除了传统农家的男耕女织那样的家庭作业,尚无发现规模纺织的记录。纺织业是近年在淮滨横空出世的,之所以如此,首先是淮滨人把淮河驯服了,有了大片土地可以用来招商引资,适逢东南地区纺织企业纷纷在内地寻找发展空间,淮滨县筑巢引来金凤凰,除了纺织还有其他行业的“金凤凰”呼呼来了一大群,推动淮滨县经济总量噌噌往上升。在河南省108个县、市经济排行榜上,2005年还在垫底的淮滨县到了2015年就蹿升到第75位保持至今。其中,淮滨新兴的纺织业功不可没。
走马观花一般行走在纺织厂的阔大的车间里,真是目不暇给,一台台机器鳞次栉比,跟随着同道游走在细如蚕丝的化纤线成为薄如蝉翼白如雪的布料的流程中,我鬼差神使般一直想把这现代的景象与传统的纺织情景联系起来。从新石器时代先人们琢磨出纺轮和腰机纺棉织布,代替了用树叶、兽皮遮羞御寒,到西周时期简单纺车和织机的出现,再到唐朝纺车、织机的完善,一直到1950年代,中国大部分农民衣被用品都是靠手工纺织做成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场景持续了数千年。
元朝的黄道婆发明了以脚踏为动力同时可以纺3锭线的纺花车,替代手摇单锭纺花车,但这种纺花车在北方农村并不普及。历史记载黄道婆学习总结了海南岛黎族人的纺织经验,发明了去籽搅车(轧花)、弹棉椎弓(弹花)、三锭脚踏纺纱车,回到内地引进黎族人“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布技术,是中国纺织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被誉为著名棉纺织家却也贴切,称其为“布衣始祖”却名不副实——在她之前,布衣的历史已经很长了,何况黄道婆也是穿着布衣出逃的。
近代,中国从西方引进机器织布机,“洋布”出现了,到了1970年代,中国布料差不多完全“洋化”了。这是中国纺织历史上的又一次变革。
用人工合成制成的化纤用来织布的意义和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不需赘述。不过从“纺花”织布程序上讲,传统的程序和现代的程序有所不同,制造化纤的厂家好像制作粉条就把“花”拉成了线,缠在线筒上就论斤论吨卖给纺织厂了。纺织厂需要把筒线导成适宜放线的“线穗子”;“浆线”这一道工序好像是和导线穗子时一并进行的;导了线穗子后,也要放经线,经线是两层;然后“穿缯”;织布时需用梭子植入纬线,不过梭子不是老式的那种,而是水——用喷水的方式“砰、砰”地使纬线来回穿“梭”。机器变了模样,原理如出一辙,现代与传统织布可谓异曲同工。
关于织布,中国古人留下很多诗歌,大多是赞美织布的劳动者,或者通过描写布的来自不易告诫人们不可奢侈浪费。白居易有诗“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慨叹费尽劳动者心血和汗水的这么好的织品竟然被铺在宫殿地上踩来踩去!旧时,农家平民普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时过境迁,现在地毯已入百姓家,谁想把一件衣服穿烂都是难事,在新衣上预先磨出一个洞或者做一个补丁也成了时髦。化纤代棉,纺织现代化,今人用布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当了解到现代织布仍然是一丝一线经纬而成时,还是要警示:浪费至少是道德上犯罪。
淮滨县现在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即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虽未脱贫,但却今非昔比了。淮滨人与淮河拼斗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了敬重,把这种精神用于发展经济赢得了企业家的信赖,地利人和假以天时,淮滨的腾飞指日可待。
淮滨化纤纺织业起步仅有数年时间,就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淮滨一斑。
正是:两岸布满踏石印,淮滨新机织如雪。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