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风雅。煮茶,省事。煮茶,自古皆有。说说煮茶的三个小故事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煮茶真的是很火啊。
走到哪,都能看到很多南方人,穿着短袖,在户外摆着茶席茶具,硬要装出零下20度的北方感,在那里拗造型,煮茶。
好好的南方人,煮什么茶呀,人家北方冷了,泡茶容易凉,才选择煮茶的好么?
但是,煮茶这种风雅的事,搁不住人人喜欢,连盼望着天气能尽快入冬的福州人,也免不了这个俗,艳阳高照之下,就在院子里煮起茶来。
关于煮茶,要写一个段子。
李麻花的一个同学,平时特别马大哈。
有一次,他来看李麻花,带了一盒茶。并介绍说,我这茶是前两天去一家茶叶店喝茶,觉得不错,买给你尝尝。
很欣慰啊,有人惦记着你。
然后李麻花就一边画画,一边问,你在哪家买的呀?
同学说,嗯,在一家店里,我想想,名字好像是,煮茶!对,就是这个名字。
我和李麻花面面相觑,嗯,喝遍了全福州的茶叶品牌,也没有听说过一家叫做煮茶的店呀?
问同学,你确定那家店名,就叫“煮茶”?
是啊,他说,嗯,下面有四点底,不会看错。
李麻花抓过茶叶包装一看,笑倒在椅子上,合不拢嘴。
我过去一看,呀,上面果然写着两个字,跟煮茶很像,也是有四点底的。
哈哈,能把这两个字念成煮茶,真是绝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个品牌的名字就不写了。
(画外音)李麻花: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2》
煮茶,真的很风雅。
老苏当年,就狂迷煮茶。
迷到他去贡院当主考官,还叫仆人挑着笨重的担子,把茶壶,茶炉子,水瓶,石碾子,罗筛这些工具,全套带了去,晚上几个人约着一起煮茶喝。
要知道在大宋朝,煮茶是很麻烦的。
那时候流行的是点茶。
先是把一块蒸青绿茶饼,撬下适量。再用碾子碾碎,再用罗筛筛出细末,放到大海碗里(宋人叫盏)。
接着用风炉子烧沸水,把水盛到银瓶子里,这瓶子有我们如今的泡茶壶一般细长的嘴,沸水顺着细长的嘴流进大碗里,冲击着茶末。
点茶的人,坐在桌前,一手扶碗,一手用小茶筅击拂着注了水的茶沫,直到混合均匀,汤面浮起白沫。
还有人喜欢往这一碗茶里加料,什么花生核桃杏仁.......
有人加盐吗?加胡椒粉?
肯定有!每个年代都有喜欢冒险,把自己当小白鼠以彰显与众不同的人。
看到上述流程,列位看官该当明了,这么麻烦的喝茶工序,这么多喝茶用具,老苏连去出差也不嫌麻烦,不嫌重,一定要带着,可见他有多喜欢煮茶茶。
为此,老苏写了一首词做纪念: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3》
我们这个年代,煮茶比老苏简单多了。
有点恢复了唐人的随意与率性。
我们煮茶,只要烧开水,把茶放到壶里,沸一下,就可以开始喝了。
茶不必碾,不必筛,不必击打,也更加不用加各种黑暗料理。
喝的时候也不必用大海碗(盏)喝,用小杯子就行。
小高杯能闻香,能尝汤,一举多得,还身材小巧,玲珑可人,能衬得皓腕如玉,十指纤纤,美态撩人。
但是,饶是这么简单的煮茶法,还是不停接到茶友的提问,说自己不会煮茶。
不会煮茶的茶友,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茶友,是不知道投多少茶的。
是比较随性的茶友,凭心意来。
看壶里水多,就撬下一块,扔进去。看壶里水少,就少投一点进去。没想到这白茶饼,它就像压缩饼干,一接触到水它就会泡发,会发胀,会散开....
于是,看似小小的一块茶饼,入水后,一下子像海藻般铺开,占了满壶。
并且,由于太姥山高山白茶的内质极为丰富,随便一煮,沸水一激,茶叶当中丰沛的内质,便释放到了汤水中。
那壶茶汤嘛,自然因为投茶量太多,内质释放太多,变得又苦又涩。
喝起来,浓郁不堪,跟喝中药,也就差不多了。
正确的煮茶方式,是,300-400毫升的沸水,投2-2.5克的干茶。
如果口味喜欢重一点,比如重咸重辣地区的茶友,可以投3克。
如果水的量增加了,那么,投茶量也需要等比例增加。
《4》
第二种茶友,是不知道煮茶时长的。
在这类茶友的概念中,但凡跟“煮”字沾边的,都是时间比较长的。比如煮饭、煮菜、煮汤。
于是他们便推断,煮茶,肯定也是时间很长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认识误区。
煮饭煮菜煮汤,是把生的食物煮熟,当然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而煮茶,并不仅仅是从生到熟这么简单。
煮茶的目的,是让茶叶释放内质,虽然茶叶也是生的,但它与蔬菜,与肉类,与谷物相比,身材薄,易熟易释放,故而煮的时间,也不能同日而语。
并且,肉类煮久一点,脂肪能大量释放到汤里,这样吃肉的时候,不会感觉太腻。
这是日本人的发现,后来我尝试了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炖东坡肉的时候,炖两个小时,肉酥烂了之后,肥肉更软糯,脂肪大多释放到了汤内,吃起来,更柔软细腻。
更能感受到肥而不腻的美妙滋味。
同理,茶叶煮久了,内质也会大量释放到汤里。
过量的内质,会让茶汤变得粗糙,不复细腻之感。这样喝起来,自然太浓,太苦,太涩。
口感很差。
当然,有一种茶,不怕长时间大量闷煮,这就是内质不丰富的茶。
内质少,再煮也没多少内质释放出来,自然就不怕煮了。也只有靠煮,才能让它的内质,释放到茶汤里,不至于太过寡淡无味。
《5》
第三种茶友,是不知道该放多少水的。
有一次一位茶友跟村姑了聊天,问起在家用养生壶煮白茶,该放多少克干茶?
我说,300-400毫升,放2-2.5克干茶。
半晌,这位茶友又来说,说,我算不清楚。
我问他,究竟有多少水呢?
茶友说,我拍张照片给你。
一只崭新的养生壶,里面装满了水。放大照片去数刻度,发现是700毫升。
然后村姑陈就风中凌乱了。
为什么一次性要壶这么多水?是家里请客,有十几个客人同喝吗?
茶友说,想省事,一次煮出来能喝一天,多好?!
天啊,早晨煮出来,一直喝到晚上,让茶叶在壶里闷一整天,这得闷出多少苦涩的物质啊。而茶汤在壶里闷一整天,如果是夏天的话,应该会微微地发一下酵吧,变酸、变臭什么的,这样怎么能再喝呢?
还是现喝现煮,最好。
不辜负好茶,也对得起自己的肠胃。
《6》
煮茶,风雅。
煮茶,省事。
煮茶,自古以来皆有。
每到冬天,我必定会选一个好天气,在阳台上煮一壶茶。
不用炭炉,不用柴烧,就是电陶炉,煮沸了,慢慢温着喝。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