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大军蜂拥而至“代餐”减肥靠谱吗?
减肥大军蜂拥而至,代餐市场突然火了。
2016年肥胖人口正式超过美国,中国成为全球胖子最多的国家。据《柳叶刀》的数据,当年,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万,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们也不断意识到肥胖给健康带来的影响,对于自己的身体数据也越来越在意,由此掀起了一股减肥瘦身的热潮。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许多相关产业,代餐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代餐,顾名思义就是取代部分或全部正餐的食物,常见的代餐形式有代餐粉、代餐棒、代餐奶昔以及代餐粥等。由于来源于食物,又具有高纤维、低热量、易饱腹等特点,代餐很快就受到了热捧。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代餐市场规模达到了571.1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代餐市场将超过千亿元。
然而,由于标准不一,监管滞后,如今的代餐行业鱼龙混杂,专注营养健康的合法公司与宣扬疗程瘦身的地下产业链共存,二者之间界限模糊、交叉裹挟,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
在记者接触的十几名服用代餐产品的消费者中,有人精挑细选、多方问询甚至向医师咨询产品功效,也有人在微商、淘宝店主宣传攻势下冲动消费,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疑问,目前的代餐产品减肥的原理究竟是什么?这么庞大而混乱的市场,如何才能选购到健康且有质量保证的代餐产品……这些问题都亟待解答。
两个月前,19岁的朱晓雨(化名)和往常一样乘坐地铁昌平线回学校,此时的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夏日而苦恼,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必须“燃烧自己的卡路里”,可她对如何快速减肥还没有丝毫头绪。
此时,“救星”出现了。同车厢一位乘客向她推销起一款代餐产品,号称“营养均衡,包含41种营养素,月瘦20斤”。后来,那位销售还让她查看了公司的各种营业执照和产品的权威认证,并带她去了所谓“创业俱乐部”参观。处于身材焦虑中的朱晓雨没有犹豫多久就选择了购买。然而,这趟花费了7987元的返校路程成了她之后几周“噩梦生活”的开始。
“没有用处,纯粹就是节食,还需要大量喝水。”讲起这段减肥经历,朱晓雨至今还十分愤慨。她说,自己购买了三个月代餐的量,包括代餐奶昔、葡萄籽、酵素等,刚开始的半个月她每天三顿坚持食用代餐产品,同时按照要求多喝水。结果,两周后出现了明显营养不良的感觉,头晕、腿脚无力,“甚至害怕爬天桥”。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当时自己疯魔了。”那段时间,朱晓雨严格控制食量,每天称重、因为体重反复而不断感到焦虑,她说自己的生活被代餐完全打乱了,还经常感到心慌。后来,实在受不了这种感觉,她最终放弃了服用代餐奶昔。
其实,朱晓雨只是目前众多依赖代餐产品减肥的女孩的一个缩影,她们中有人失败了,有人成功了。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周粒(化名)就是某代餐产品的“受益者”。据她介绍,她在选择代餐产品时向朋友、卖家多方咨询并查看了相关许可证明,服用一疗程(42天)后减掉了11斤,后来加上锻炼又瘦了6斤。
当谈及服用代餐的感受时,她脱口而出“饿!”周粒印象最深的是每周一次的“酵素日”,在这一天只能服用非碳水类食物,“刚开始真的很难忍住,深夜看着朋友的外卖就想咬一口。”所幸,饿的痛感给她换来了美的快乐。回顾服用代餐的日子,周粒觉得特别辛苦,因为要坚持节食。但她也直言,这其中代餐发挥了多大作用,她并不清楚。
蔬食营养专家余力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目前市场上的代餐产品因为原料和用量比例不同,带给人的饱腹感持续时间也不同,有的产品“劲儿比较大”,服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会产生饥饿感,也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但是饱腹感和饥饿感不能作为衡量代餐产品效果的依据。”这也是他认为进行代餐减肥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不能把饱腹感和产品效果、饥饿感和瘦身成果划等号。
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李靓莉表示,大多数代餐产品之所以能起到减肥效果,是因为选用热量较少的食物部分或全部替代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人们食用后产生饱腹感,从而减少热量摄入。但目前国家对于代餐食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消费者对自己购买的产品也缺乏判断力。“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代餐类产品实际上并不清楚它指的是什么,只是因为宣传有‘减肥’功效去购买,这种带有盲目性质的食用很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
因此,李靓莉建议,在选购代餐时一定要审核资质,尽量选择正规厂商,避开微商、推销等渠道可能存在的“三无”产品。购买代餐后,也要根据成分表科学制定食用周期,不要一味依赖代餐。“代餐可以是主食的补充,可以作为短期替代品,但是不建议长时间持续食用,以防造成营养不均衡。”
“其实没有谁是非减肥不可,但我们总是周期性陷入身材焦虑。”在经历代餐减肥风波后,朱晓雨感慨,“不应该选择这种急于求成的方式去减肥。”这也是余力对诸多在减肥泥沼中挣扎的年轻人的建议,“正常三餐、均衡饮食加上适当运动完全可以起到减肥作用,如果实在要选择代餐也要保持理智,把握好节奏,切莫急于求成。”他说,减肥千万条,代餐不是唯一的路,科学膳食才是关键。
实习生 师梦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