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香港最后一位手写小巴牌师傅,放弃千万房产,留住城市最后的文化

 

杨绛先生曾说过“我国有句老话:‘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

虽然现在大家越来越少写字了。但每次看到街头、商场或者日常用品上秀丽工整的字还是会感到很有吸引力。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几年非常流行的港风复古设计里,手写字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印有手写字条的街道招牌乱而有序,夜晚霓虹闪烁,这样的街景甚至成为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名片。

可惜如今,手写字牌已经成了一门快失传的手艺。在香港,就有这样一位40年来一直以写字谋生的人。

他叫麦锦生,是香港仅存的小巴牌师傅。

何为小巴牌?小巴牌是香港小巴车窗前摆放的指明起始点和价格的牌子。穿梭在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小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如今早已成为香港都市文化的一部分。

而麦锦生默默耕耘40年,坚持以手写字体为小巴行业设计小巴牌。

最近这几年,随着地铁的普及,坐小巴的人减少,小巴牌的生意也渐渐没落了。但麦师傅另辟蹊径,将小巴牌制作成钥匙扣等文创礼品,以另一种方式和客人见面。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小巴牌书写工作坊、文艺展览交流活动等。

毫不夸张地说,他是香港这座城市中市民文化变迁的一个小小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01 -

小巴牌背后的城市历史记忆

香港歌手谢安琪唱过一首粤语歌《喜帖街》讲的就当地的利东街。很多人结婚前,都会到利东街印喜帖,形成了一种市民文化,所以被叫做“喜帖街”。

不过随着政府计划重新开发这个区,收回了利东街的业权。喜帖街渐渐没落了。

正如歌里所唱“好景不会每日常在”,城市变迁不可阻碍,但人们总是对过去那些熟悉的充满人情味的地点充满怀旧之情。想要留下凭据证明它们存在过。

小巴牌正是凭证之一。许多曾被小巴作为终点站的标志性建筑,被推倒,新的摩天大楼建成,旧的地标逐渐从人们脑海消失。但其实和从前那些建筑相关的故事及人物仍然留存在大家心中。

近年不止香港,大湾区的很多城市都会有一些小巴发烧友会特地买旧地名牌来收藏。

在麦师傅看来,小巴文化很有历史意义,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小巴的价钱牌最初不是阿拉伯数字,而是传统的花码字。花码字起源于南宋,盛行于苏杭,后来传到香港。

后来外佣来港后,政府要求价钱全转为阿拉伯数字,才变成今天的模样。

小巴牌相关的文化细节还有很多。在这个行业做了40年的麦锦生现在期望通过做文创产品将小巴文化和书法艺术中的美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02 -

从“全城首家”到“自毁长城”

麦锦生是60后,从小出生在香港,他的第一份工是在鞋铺做杂工。

在鞋铺工作之外,他一直坚持上夜校,每天拿毛笔练习写字,只因这是他的爱好。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的他没想到自己有天有机会以爱好谋生。

17岁时的麦师傅

麦锦生说,与小巴牌结缘完全是非常偶然的机遇。当时他工作的店铺门口正好是小巴站,司机看到他会写字,就请他帮忙写小巴牌。一开始,他只当兼职来做,但正值香港小巴生意蒸蒸日上,麦师傅生意越做越大。

1978年,麦锦生开始自立门户,租了香港炮台街的一间小铺子专门写小巴牌。

麦锦生(左一)默默耕耘40年,见证着小巴行业的兴衰

小巴牌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很有讲究,书法约定俗称,字体大小、排列次序都有讲究。

最开始的小巴牌没有现在的喷漆、雕刻技艺,是纯手写。小巴牌大多是白底加上红、蓝字,红色大字代表终点站,蓝色小字代表途径的地方。

1982年,麦师傅一家从楼梯铺搬到了如今炮台街39号的铺位,开了一间「巧佳小巴用品」店,有了更大的空间,也拓展了生意范围。在鼎盛时期,店内请了6、7个伙计。

他回忆,最兴旺的时候是在1984-1986年,政府批准小巴加冷气,第一代的冷气小巴投入服务,有4000多架小巴需要改变车款,需要到店里加灯箱,安装小巴牌,一时间生意大热。

1987年,他花了60万港币买下了当时最先进的电脑雕刻机,是全港第一台。当时中文电脑字仍未流行,也没有扫描器,他根据自己写的字逐点在电脑上标记出颜色,然后雕刻出来,

设备有了,制作效率也提高了。从前手写一个牌要15分钟,机器一下子就雕刻好了。而且雕刻的牌子更加耐用,一张小巴牌制作成功后可以用数十年。

麦锦生(右)与哥哥和侄子(左、中)摄于最早的地铺门前,当时铺外正是许多红色小巴停泊的地方

除了写小巴牌,麦锦生还经营零件铺,小巴灯箱,内部配件等。麦师傅笑着说,多年来是小巴给了我一切,让我养活了三个子女。

小巴牌生意的没落是时代变迁所致,无可避免。雕刻牌推出后,小巴司机也很喜欢,但生意大增只是一时,雕刻牌质量上乘,一个牌可以用数十年,当时有一则香港新闻说曾有小巴撞车,唯一没有破损的就是小巴牌。

当年花60万港元买的电脑雕刻机,渐渐排不上用场,最后只能忍痛丢弃。

麦师傅的老婆时常唠叨此事,当时60万港元足够买层楼了。如果当年没有买电脑雕刻机而是买了房产并一直持有至今,已经市值千万。

对此麦师傅自嘲道:“写了小巴牌多时,第一次看到制作科技有突破,不买不安乐,其实无法赚回。如今想来,好像还是买两层楼比较好。”

03 -

勤勉、肯搏的狮子山精神

麦锦生和很多那个年代香港生意人一样,信奉狮子山精神,勤勉努力,肯拼搏。

生意做大,自然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当时香港尚未回归,有不少黑社会老大参与小巴生意,要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并不容易。但麦锦生还是努力在夹缝之间努力养大子女投身社会,将自己钟意的事业扩大。

在生意之外,麦师傅也在努力参与着小巴牌的文创生意。当时香港艺人吴业坤开演唱会,找来了麦锦生制作小巴牌来做宣传海报。他只是收了正常的价格,为的是将小巴牌代表的城市文化意义更多地宣传给普通人。

在绘制成功后,吴业坤专门将海报寄回给麦师傅,在海报上手写了「Dear 麥生 Thank you 手字好靚」表示感谢。

在香港电影《半斤八两》中麦锦生也参与制作了小巴牌。

04 -

留住小巴牌

也是留住我们珍惜的市民文化

“小巴牌在小巴挡风玻璃钱,不仅仅是一个牌子那么简单,他陪伴着香港曾经的时光,我觉得小巴在香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角色”,麦锦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小巴行业没落后,他开始考虑转型,将小巴牌转型制作成礼品。

他在参加手写小巴牌工作坊时,都会先花一个小时介绍小巴的历史背景,再开始示范怎么制作小巴牌,怎么写字。

正是因为许许多多像麦师傅这样的人,我们关于城市和市民生活的记忆得以保留。那些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留存的事物塑造着我们的集体情感与共同记忆,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尽自己所能保留下这些文化与历史记忆,麦师傅的初心可见一斑。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