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发现一只“水瓢”,专家却说: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价值百万
对文物感兴趣的朋友或许知道,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高价值的往往不是金银玉器,相反的多为“笨重”的青铜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是“青铜器”多流行于商周时期,而先秦时代的历史记载又相对稀缺,因此“青铜”就成了人类从“新石器时代”走向文明的标志性产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一位农民工偶然“捡到”一件青铜器,因为器形较小没有引起重视,还在家中当作“水瓢”用了近10年时间;直到1996年,当地开展文物普查,这只青铜“水瓢”才被发现,更让人惊讶的是,专家竟给出了“价值百万”的天价。
说这话还要回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福建宁德市有个“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农民趁农闲时打些散工;就在这天,村民正在临县一处工地装卸沙土,偶然间发现了一件生满绿锈的青铜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个阔口平底的容器;说是“平底锅”吧,显得太小,说它是“瓢”吧,铜制的又显得太重。这位农民工也没当回事,下了班就将其带回家中,本以为是件“古董”,结果连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值钱”;也是机缘巧合,家中刚好少个“水瓢”,虽说重量有些压手,但也能勉强能用。
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村民所在的周宁县开展文物普查活动;在专家的宣讲下,村民忽然想起那只“水瓢”,便想请专家给看看。这位专家跟文物打了十多年交道,拿着“水瓢”这么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可由于“水瓢”被多年使用,上面的绿锈已然抹掉,如今看起来倒有些“鲜亮”,因此一时间也不敢断定其年代。虽说如此,这位专家还是拿出了100元钱,表示愿意“购买”这件青铜器;实事求是的说,如果村民将其卖废品,所得或许还不到一百,因此也就欣然答应了。
就这样,专家拿着“水瓢”回到研究所,又联合数位专家一起鉴定;在经过专业的断代检测后,“水瓢”的年代竟然是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而数位专家的鉴定结果惊人的一致,这件青铜器并非“水瓢”,而是古人用的“熨斗”;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要说了“即使是今天有人家里还藏有这种‘老式熨斗’,按理说不算稀奇,还要经过‘专业鉴定’,难道专家连‘火斗’都没见过吗?”这里解释一下,的确有朋友家中至今仍留有“火斗”这种老物件,但多为铁质;而这件“青铜熨斗”在材质上有着明显不同,由于被使用多年,经过“抛光”后也让专家难以判断,因此才有了“专业鉴定”这一过程。
说起“熨斗”的渊源,喜欢“封神榜”的朋友或许知道,早在商纣王时期有种酷刑叫做“炮烙”,而最原始的“熨斗”就是这种酷刑的缩小版,直到秦末汉初才定型为熨烫衣服;最早的“熨斗”使用起来也较为简单,将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等底部烧热后便可以熨烫衣料了。专家手里的这件“青铜熨斗”保存相对完好,外形大致为圆腹宽口,长柄,通体素面无纹,斗身青铜材质中还沾有一些闽东常见的红壤,这就说明此青铜器的原产地应该就是“闽东北山区”;按理说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铜熨斗”,可器身上一无铭文,二无古纹饰,且并不少见,专家应该不会太过重视。
事实却恰恰相反,专家不仅欣喜万分,还说是“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对此专家也有相应的解释:早在汉代时期,中华文明并不是同步发展的,以青铜器的铸造为例,中原地区相对发达;但是今天的海南地区在当时却显得颇为落后,尤其“闽东北山区”甚至还处于半原始状态。而这件“青铜熨斗”的发现,恰恰证明了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而且有了贵族“统治”。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更不明白了“一只‘熨斗’而已,这跟贵族统治有什么关系?”
如果以史料记载来看,“青铜器”盛行于商、周、秦、汉,由于当时冶炼技术的限制,“青铜”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稀有金属,也称为“金”;青铜器在当时属于“非王侯不可用”的奢侈品,汉代“熨斗”针对的也是较为珍贵的丝织品,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才会有,至于平民百姓,既没有贵重丝织物,更不会,也不能拥有“熨斗”这种僭越身份的青铜器。而这件“青铜熨斗”出土与闽东山区,这就证明了该地区已经出现了可以使用青铜器的“贵族”,自然也就出现了“统治”;“青铜熨斗”素面无纹也证明贵族身份,作为地位尊崇的贵族,“熨衣服”这种事自然由下人去做,由于不常示人也就没必要将“熨斗”制作的非常精致。
这件“青铜熨斗”虽谈不上国宝级文物,但其历史意义还是将它推上了珍贵文物的行列,专家称其“价值百万”;当然,在确定“青铜熨斗”的珍贵之后,专家又找到那位村民,并给予200元的奖励和荣誉证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