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8个大红灯笼的秘密!
「本文首发在微信:物道(wudaoone),专注中国精致生活的文化平台」
这回呀,我要扎个大灯笼
文 | 物道
1949年9月2日,距离开国大典仅有28天,文工团舞美队收到一个任务,他们将负责天安门城楼大典的布置工作。在这里,他们将给新中国搭建一个最大的舞台。一个星期内,16开白皮纸画出了20张草图。经过决定,他们将在天安门城楼的10根红廊柱中间悬挂8盏红色的大灯笼。
1949年9月21日,距离开国大典只有十天。
“自从大清国倒了,我爹就再也没扎过灯,他说,我们老蔺家四代六十九口,给宫里扎了一百多年的灯,吃的是皇上的俸禄,这手艺自然也得伺候皇上。”
蔺师傅,早年宫里扎灯,手艺是一号。文工团舞美队跑遍了北京城,才找到了他。老艺人看了设计图,得知要在天安门上扎灯笼,顿时精神抖擞。
“这回呀,我要扎个大灯笼。”蔺师傅说道。
这是天下最大最大最大的灯笼
1949年9月28日,距离开国大典仅剩三天。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相传唐明皇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时,为庆祝国泰民安,才扎花结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老蔺家的手艺自古流传至今,他们遵循着祖祖辈辈的规矩,他们家扎的灯笼足够精致、足够讲究,且花样繁多。只要你站在北京城问一句谁家灯笼扎的最好,无不竖起大拇指对老蔺赞叹不已,并称其为京城扎灯笼天下无双。
“做灯用的料,得是浙江剡溪出的迟燕,三年生,背阴面,不粗不细,这根底下生的竹荪,算是最好的,经得起劈丝定性,做这么大的灯笼,就得使用这个。”
「竹」是扎灯笼的骨梁。最好的是百年前的单竹,人称苦慈,算是慈竹中的极品了,这每一竹节之间的距离都在四尺以上,拉出来的蔑丝,比头发丝还细,编制出来的东西就像那绸缎一样,又柔又软的。“这竹子是长在青神山上,为了找打他们,当初我们老蔺家三下四川,一根一根挑出来的。”
「扎」是灯笼成型的过程。首先灯笼直径要和灯座大小相匹配,灯座越大,灯笼圆度越接近完美苹果圆形状。再把劈开的竹条插入灯座小孔中,用钢丝固定好,这才算是完成了制作灯笼的第一大步。上下灯座上插好竹条后,师傅们开始制作灯笼骨架:摁住上面灯座直至灯笼成为椭圆形。再经过整形、熬胶、刷胶、贴灯笼布、贴云纸等十多个步骤后,第一个大灯笼便完成了。
传承祖辈手艺,做工不忘规矩。当初文工团舞美队找到老蔺时,他诚惶诚恐,怕扎不好,更怕丢中国人的脸。“老祖宗有规矩,手艺人不忘初始,这么大的灯笼,太难了。”可如今在天安门上的八个大灯笼,就是出自于老蔺家的手艺。它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80公斤,这一挂就是45年...
“这将会是天下最大最大最大的灯笼!”
向大灯笼敬礼
1949年9月30日,距离开国大典的前一天。
早晨六点,天安门东边的太阳冉冉升起,带着温度的阳光顺着长安街那条路迎面而来,文工团舞美队队长与队员们依次排开,他们看着站在灯笼下的蔺师傅说:“向蔺师傅敬礼。”这样庄重的礼仪,这样真挚的一句话。让蔺师傅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缓缓地转过头,对着灯笼说:“向灯笼敬礼”。
蔺师傅传承着灯笼的手艺,为宫廷做了一辈子灯笼,可他却从没有走上过天安门。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到当下的新中国,每个时代,每个行业,每个人,每件事,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改变。可只有一个安定和平的国家才能赋予这一切更好的明天。文明的重视,手艺的传承,人民的生活,历史的沉淀也都将在此空前繁荣。
今天,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7周年。太阳照常升起,灯笼依旧高挂,没有人会忘记,也没有人会被忘记。但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向中国敬礼!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