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的大型充气灯笼如何在20多米的空中“一动不动”?
不少细心的朋友们应该能够发现,在10月1号上午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沿着天安门广场两侧,70个红色的大型充气灯笼高悬在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之前,成了庆典现场一道亮丽的空中风景线,配合广场北侧的临时观礼台和“红飘带”主题景观雕塑,既表达吉祥、喜庆,又体现庄严、热烈,烘托了浓浓的节庆氛围。
直径5米、高4.2米,如此庞大的充气灯笼是如何实现在20多米的高度“一动不动”的?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70个充气灯笼又是怎样被快速拆装的?
悬在20米高空纹丝不动的大型充气灯笼(摄影:央广记者肖源)
大型充气灯笼用的是航天标准
在庆典现场,70个大型充气灯笼分成两组,每组35个,沿南北方向分列广场两侧,每个灯笼之间大约相隔20米。不少观众发出赞叹,如此多的大型灯笼是如何实现保持在稳定的高度、几乎始终“一动不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508所大型充气灯笼总体技术负责人陈旭向中国之声透露,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型充气灯笼的技术标准完全采用了航天标准。
陈旭:“我们是航天标准,包括材料的复验,包括在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的这种审核、这种检验,包括你最后产品完了以后的检验。我们检验的时候要求它缝的线迹,包括多长情况下有多少针,保证必须正负不能差多少,这些都是按照航天标准执行的。”
据了解,用来支撑灯笼的系留绳采用的是芳纶绳,是卫星、飞船回收时所用的材料,虽然只有6毫米粗,但却能承受800公斤的力,确保了灯笼的绝对安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508所回收着陆专业副总工程师、大型充气灯笼技术负责人滕海山介绍,所谓“一动不动”是从观众的视角看,而从检测数据看,采用五点系留法的灯笼能够基本实现在一定风力下,幅度相对较小的位移。平稳悬在20多米空中的灯笼背后,并不只是简单的“放灯笼”,而是要综合运用空气动力学和理论力学等专业知识。所谓“系留”技术,其实从字面上也很好理解,就是“系住并留住”,把大型灯笼稳稳地留在空中。
此外,在此前的试验过程中,技术团队还在灯笼上安装了温度压力传感器,对灯笼的抗风、抗压、抗晒等性能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滕海山说,在技术上,不仅要做到万无一失,更要做到“万万无一失”。
滕海山:“我们专门加了温度压力传感器放在里边,无线的。那就知道它随着温度变化,它那里边压力怎么变化?透气性究竟怎样?(正是由于增加了测量手段后,)我们对整个灯笼抗风性能,还有升温抗压性能等的认识就更深刻了,也就更有信心了。”
“天上”的技术高,“地上”的功夫深
滕海山透露,充气灯笼是利用氦气比空气轻的特点,往内囊里充氦气升空的。而氦气属于惰性气体,通常是用来检验是否漏气的,所以做氦气灯笼对气密性要求非常高。508所设计的大型充气灯笼是采用降落伞的制作技术,通过热熔化焊接,把复合膜焊在一起,密封性非常好。对于大型充气灯笼团队而言,除了技术上的准备外,由于灯笼体积大、镇铁的质量大、现场拼装时间短,整个流程的精细化、合理化,是灯笼团队在“地上”做的大课题。
滕海山:“(比如广场的)东西侧路,怎么进场?镇铁怎么码放?在哪个车上怎么去装?怎么卸车?(卸车以后如何快速到位,都有精确的设计)所以在组织管理体系这方面,我认为比原来做得更精细。”
陈旭介绍,此次灯笼全流程操作,是由508所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完成的。从三十多辆工程车的装卸、镇铁的搬运、叉车的配合、灯笼的充气、保护,以及庆典之后的一整套拆卸流程,团队将其拆分成了几百个技术动作,每个动作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今年6月开始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志愿者几乎每天都要重复训练这些动作细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才有了这道艺术感和科技感相结合的广场空中风景线。
央广记者:李行健、张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3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