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老子的“渎职”——周王室典籍失窃之谜

 

老子像

老子在担任周王室“国家图书馆馆长”期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件——老子看管的珍贵图书典籍,一夜之间神秘失踪了!典籍所载的古代文明与文化信息也随之而去。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文化大窃案。

周王室图书典籍为什么会失窃?失窃的图书典籍被运往何方?什么人胆敢忽悠“国家图书馆”?作为这些图书典籍的监守者老子,是否参与了这次盗书活动?即使他没有参与盗书,这些宝贝从他鼻子底下被盗走,他有没有“渎职”行为?

老子当了周王室典籍管理员之后,每天都要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那时的收藏室,也就几间房舍而已。书架上摆的书,说得好听一点叫做“书”,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堆竹片和布条!

那时没有纸张。所谓的书,不是竹简,就是木简,还有一部分是布帛,上面或刻或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这些东西,一卷卷,一捆捆,粗粗细细,长长短短堆放在一起,老子每天搬来搬去,进行整理和归类。

书的门类又很繁杂,什么《三坟》与《五典》,《八索》和《九丘》,什么《阴符》与《祈昭》,《河图》与《洛书》等等,这些图书有的比较完整,有的却缺页少字,需要不断地校对和核订。

老子工作量很大。竹简、木简、绢书、麻布书,需要分类并按年代次序编号,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部分竹简、木简,因为纬(皮绳和麻绳)断了,板、片脱落了,散乱开来,页码颠乱,得重新理顺,用新的皮绳或麻绳穿缀起来。

但老子干起来倒是很有兴致。因为有些竹简、木简上的字,因磨损而漫漶不清,或者绢卷上的字被鼠咬火炙,难以认得了,这就需要及时补刻或补写,老子就根据上下文意,进行必要的考证,把失落的字一一补上去。这样一来,老子就做了许多考证工作,慢慢成为学者了。当然,他的同事很多,只是他做得好,慢慢地就由一般的图书管理员提升为柱下史,当了“国家图书馆馆长”。

一天,秦国派人送来一批书。按当时规矩,诸侯国给周王室献书,使者返回时可带几本王室图书。秦国使者要求带回一卷周朝《王制》,可当时馆存《王制》仅有一本了,老子只好加班加点,自己动手把《王制》誊写了一遍。

当夜,他忽然想起自己抄《王制》时,抄错了一个字——把“男”写成了“田”。原来《王制》上在讲周朝官爵时,原文是“子男五十里”,而老子却把“子男五十里”,抄成了“子田五十里”。

他马上起床,从家里赶来改正这个字。

他做事认真,平时遇到朝王见驾和天阙议事,老子都要列席作记录。活动或会议结束后,他要把“会议纪要”重新整理一遍,从木板上抄写到黄绢上,然后排号归类,放入书柜,标上名称密码。

公卿幕僚来借书,他要落笔记账,写明借书时间和还书时间,若到时不还,他就以恰当的方式向其索书。图书出出进进,看似纷乱却井然有序。同时,老子的工作不局限在城里,他不单纯做收藏史,还要做征藏史,要到附近郊县去采风,收集民间诗歌和文献,带回来整理成册,以补充国家的档案文献。

一次,他手下一位职员下乡采风,在如今新安县境内一山村发现一本书,名叫《箫韶》。这位职员想把书带回,但书的主人就是不出手。老子听说后,根据书名推断这是一本音乐书,而且非常重要,可能是舜写的。因为在此之前,只知舜作韶乐,不见舜写乐理。此书若真是舜的作品,被周王室收藏室收藏,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于是老子让那位职员领着,赶到那个小山村,一打听,才知此书是一个中年汉子刨地时掘出来的。老子想让他把书献给国家,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

那中年汉子却不肯,因为连着几天有人来看书,他隐约觉得这是个宝贝。但他又想让京城来的老子鉴定此书,就到屋里端出一个小瓮,弯腰放到老子面前。

中年汉子从瓮中掏出一小捆木简,递给老子。

老子接过木简,小心地展开,只见破旧木板上刻着一些古体文字。这些文字老子大部分不认得,只认得书名是“箫韶”两字。

老子细细把全文看了一遍,似懂非懂。于是他对中年汉子说:“这是《箫韶》,但不知是不是舜的亲笔。我付你三镒黄金作定金,把此书带到京城让人鉴定,若真是舜的亲笔,一定再付金银,你看如何?”

中年汉子笑笑,同意了。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也不好当——老子既是图书保管员,又是会议记录员,运书时又变成了装卸工、搬运工,还要定期到民间采风,好辛苦!好繁琐!老子为了周王室的图书典籍,真是费尽了心血。但是,他所有的努力和成果,竟在一次政治变故中付诸东流——这些宝贵的典籍,突然之间神秘地失踪了!

惊天大案!谁干的?

王子干的!也是啊,若非天子贵胄,谁敢啊?

原来事出有因——这次图书典籍被窃,起于王位之争: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了。本应由嫡长子接班,但这个嫡长子不争气,也死了。于是周王室在天子继位上发生争执和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不服气,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王城公园一带),自立为王,当了“天子”。

王子朝是庶出,如今掌天下,自然不合规制,就有人起来反对。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一番争斗之后,王子朝斗不过王子丐,打算投奔楚国去。

他逃跑不带珠宝,却要带图书典籍,他把目光投向了收藏室。

一场厄运降临,牵涉到了老子。

这个王子朝,携带大量周王室典籍,火速投奔到楚国,此事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上有记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从此,这批无价之宝便永远离开洛阳,并为后世留下三大谜团。

这三大谜团是——

第一,自古以来,人们都不知道老子离开洛阳后的去向。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不知所终”,所以老子究竟往哪里去了,至今还是个谜。

现在,我们大胆设想老子随着王子朝投奔楚国去了,理由如下:管理周王室档案典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王子朝须带上老子这样的专家前往楚国,不然,经过装车、搬运、颠簸、卸车,这些图书典籍早被弄乱,文献次序就会“乱码”。所以王子朝不会放过老子,当时奔楚的队伍中,应当还有老子和其他档案管理员。

第二,王子朝投奔楚国,应给楚国国君带见面礼。他带的见面礼是这些笨重的图书吗?楚国国君会稀罕这些东西吗?如果这些东西不是作为见面礼,他带着又有何用呢?

其实,这个谜好解答——王子朝携带周王室典籍奔楚,是表明自己才是周王室的正统继位人。因为王室的档案,才是周王室的全息密码,是国家乾坤文脉之所在。《左传》记载王子朝撤离洛阳后,分派使者去几个诸侯国寻求支持,这位走上流亡之路的“前总统”,显然还在做着复位的梦。

因此可以肯定,王子朝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今天把周王室典籍搬离洛阳,正是为了明天让典籍重回洛阳,他自信还能夺回王位。

第三,王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什么地方?周王室的典籍又到哪里去了?这又是一个谜。关于这些问题,两千五百年来,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今天也只能找到一点点线索,这便是三国魏文帝时编写的百科全书《皇览》。这本书记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

这是关于王子朝归宿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说王子朝的墓,在今日的南阳市。南阳市镇平县有“晁陂”,此地乃王子朝后裔的聚居地。据此可推断:王子朝奔楚之后,为保持行止机动灵活性,不愿到楚国都城定居,而是选择楚国边境南阳——这个既安全又靠近洛阳的地方定居。

老子像

而那些珍贵的图书典籍呢?

作为有计谋的政治家,王子朝不会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儿交给楚国,而是会送少量典籍作为见面礼,因为毕竟是客居在楚国的地盘上。但他会把绝大多数宝贝藏起来,以图东山再起后运回洛阳。

但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杀了王子朝——《左传》同样记录了这个重大事件,但没提及周王室典籍的下落。令人不解的是,此后两千五百年的漫长岁月,再也无人寻觅周王室典籍,这批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就这样被人淡忘了。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否随着王子朝的被杀而被烧掉了呢?是不是被埋在洞穴中慢慢烂掉了呢?自古以来,这个问题不知使多少读书人困惑。一些专家推断,这些文化遗产,不可能全部烂掉或消失,原因有二:一是跟着王子朝奔楚的图书管理员,为了谋生,不得不抄书、卖书,历史记载王子朝奔楚之后,当地私学迅速兴起,正与这些人来到此地和这些典籍流落民间有关;二是楚国后来出现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楚国文人显然受到了正统思想的熏陶,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滋润。

那些来到楚国的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与图书典籍为伴,基本上都成了学富五车的学者。他们到了楚国之后,再也没有借书和填写读书卡的业务了,他们不得不潜伏起来,终日整理图书典籍,这使得他们有了著书立说的绝好机会——这些人当中有没有老子?有人怀疑他就在其中,因为如今南阳和栾川老君山一带,都有老子当年活动时留下的遗迹,这里也是洛阳通往楚国的最近之路。

但洛阳学者不相信老子向南去了楚国,而相信他顶住了王子朝的胁迫,逃到邙山翠云峰上修道炼丹,并向孔子讲授了周礼。至于说图书被窃,朝廷怪他有渎职之罪,他也很无辜——因为作为一个小官,怎能抵住王子朝的压力?

老子之前程,歧路也多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