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芭乐遍地横行,好歌无人问津,华语乐坛怪现状之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长期存在的现象都不是偶然的,当我们置身于一些现象之中时,多数人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追随,只有少数人会观察和思考背后的东西。你大可以说少数要服从多数,也可以说存在即有理,但这并不代表长期存在的现象就一定正确,它们也有可能错得离谱,比如华语乐坛暴露出的某些顽疾。

前些天,和几位朋友闲聊音乐,由于彼此年龄差距较大,所以喜欢的流派也各不相同,有人爱听流行,有人钟情摇滚,有人只听民谣,也有人醉心重金属或轻音乐。虽然喜欢的类型各异,但大家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看法,如今,新歌的质量和内涵已大不如前了,而且倒退得非常厉害,就算咬着牙去耐心欣赏,可依然找不到深度共鸣,无奈最后只能又听回过去的老歌。

究竟是人们的怀旧情绪太泛滥?还是时下的新歌真的太空洞不值一听?为什么很多人对当下的新歌接受度如此之低?

作为音乐圈内的资深人士,他们又持有怎样的观点?

对着镜头,耿直的歌手郑钧一针见血:如果让我推荐优秀作品,我还是会选择过去的经典。现在的音乐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艺术了,那些看起来很火的歌大多都是屎。各大排行榜也崩了,他们选出屎来喂给大众吃。

身为摇滚前辈,崔健的用词显然比郑钧含蓄一些:我们的音乐教育太差了,光忙着经济发展了,音乐教育却并没有发展。你没有内容,没有技术,没有情感,我为什么要听呢?如今年轻人听的音乐是包装出来的,因为人长得好看。

音乐人李宗盛则痛心地表示:当前华语乐坛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垃圾,不知道提高音乐质量,只知道一味牟取利益,每每反思乐坛的这些问题时,都令人十分难受。我不在乎赚不赚钱,我在意回到音乐最基本的东西,我更在意有没有好歌,这些歌对于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罗大佑给年轻一代音乐工作者的建议是:一定要狠狠修炼自己,音乐修养、乐器掌控能力、编曲能力、作词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如果你只是想出风头挣快钱那很简单,但这样一来,你很难长期做下去。音乐是体现时间积淀的艺术。

看来问题不是一般性的严重,按照一些圈内人士的说法,如今的华语乐坛可能真的应了那句话: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华语乐坛怪现状之输出端

❶ 滑稽的排行榜

对某些音乐类榜单一直心有余悸,只要他们一开奖,就显得自己特无知,因为绝大多数上榜的歌和人都不认识。小心翼翼地询问别人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你连他都不认识啊?真够孤陋寡闻的,他在XX综艺里巨火,连外国的音乐排行榜他也是常客,每次他开演唱会,下边的歌迷都自费包场,我跟你说,他的粉丝都超有钱……

刷榜和买榜的勾当姑且不论,既然是上榜歌曲,那至少质量和美感得过硬吧?很遗憾,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毫无艺术价值。

对,就是这么奇怪,在唱片公司“独具匠心”的运作后,某些歌星唱着不明所以的新作,得到了大把粉丝痛哭流涕地追捧,把一旁的路人看得一愣一愣的。难怪经常有人哀叹,我老了,新鲜事物我接受不来。

❷ 抄袭的大明星

成蹊之前聊过一些比较常见的抄袭手法,有抄主旋律的,有套和弦的,有抄编曲的,有把意境和感情一锅端的,也有把几首作品拍散再拼凑的。有人拿着抄袭拼凑的歌堂而皇之地接受万众瞩目,有人凭借一首抄袭之作走热然后成了流行明星,也有人靠抄袭起家一路走到了天王天后的高度。华语乐坛的抄袭现象,不可谓不严重。

为什么那么多明星热衷抄袭?让自己的想法落地当然不如直接套用别人的成品来得省力,要知道被套用的作品一般都是音乐性比较出色的,更容易获得好评,另外,抄袭是唤起听众记忆点的最佳方式,有些歌听起来很耳熟,也许第一次听就似曾相识,很容易博取好感。简言之,抄袭可以红得更快,同时令创作成本更低。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有的明星非常坦诚,被指抄袭后绝不诡辩,反而会大大方方地承认,但更多的明星选择了无视、冷漠和听之任之。

❸ 孤独的成名曲

某位歌手仅凭一支热门单曲大火,而且火得一塌糊涂,可就在你等他推出其他新作时,却发现这位歌手消失了,从此也很难听到此人的其他作品。一段时间后,他又出现在了某电影或某综艺中,反正是不会跟音乐再有瓜葛了。曾经的成名曲,显得那样孤独。

在流量为先的时代,聚集起高热度即迅速改行的例子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做音乐远不如演影视剧和搞综艺来钱快,所以很多歌手耐不住寂寞,懒得去深钻和精耕,转而利用已有的热度去其他领域谋利。说到底,都是钱闹的。

这样的歌手,注定只是流星,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名曲迅速被时代淹没,从此再也没人记得。初入音乐圈时,他说音乐是他的理想,神圣不可亵渎,很快,他却亲自主演了亵渎梦想的剧情。

❹ 空洞的热门歌

眼下那些快速流行起来的热门歌颇值得研究,不是都市里的小情小爱就是朗朗上口的无病呻吟,它们快速蹿红接着快速坠落,有时坠落的速度比蹿红的速度还要快些。各大音乐软件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首风靡全国的热门单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毫无营养,极致空洞,只靠旋律上口和歌词扎心毕竟是走不远的,这感觉就像一个颜值上佳但毫无内涵的人,可能第一眼看上去还凑合,但经不起任何推敲和品评。这些歌,就像一朵朵美丽的昙花,一现之后,再无芬芳。

向下求同并不是华语乐坛的独家专利,即便是欧美流行音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音乐人和制作人的面前,有最好的设备,有昂贵的乐器,有大把的资金,然而他们并不想创作出多么杰出的作品,只挖空心思去生产热歌。迎合大众喜好,使唱片热卖,令歌手爆红,这才是写歌的目的。于是,芭乐情歌得以大肆横行。

什么是芭乐?我个人对芭乐的理解是:爱情是不变的主题,人声是表达核心,歌词刻意多愁善感,节奏不快不慢,乐器简单且用套路式推进,编曲平淡敷衍不犯错。

比芭乐更不堪的是口水歌,口水歌比较容易解释,用魔性的副歌给你反复洗脑,满是粗糙和低俗味儿。

芭乐横行,口水歌遍地,好歌无人问津,都在研究速成,可大众却显得很受用。

好花要好土,对歌手和音乐人们来说,大众就相当于他们生在的土壤,你我都是这土壤的一份子。音乐的艺术本质日渐模糊,那作为土壤的我们又做得如何呢?

华语乐坛怪现状之接收端

❶ 只看脸不听歌

这是最突出也是最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我承认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但对于艺术家们来说,颜值充其量只是个加分项而不是主项,他们之所以能长久打动人心,主要是靠作品、实力和精神。

以前我特喜欢与人聊音乐,后来无奈放弃了,我发现与人交流音乐实在太难了,很多人都是只看脸不听歌的,我们在两个频道上各说各的,表面上一派和谐,实则根本没有交集,完全是低质的沟通。

有时候我特纳闷,为什么一定要揪住颜值不放呢?既然人家是音乐人,难道听众不该将注意力放在作品上么?这是对作者最起码的尊重吧?

❷ 只听唱只看词

嗓音是所有,歌词是一切,此类歌迷的数量之大超过想象。种种迹象表面,太多人只停留在音乐欣赏的表层而从未深入过,当然,藏于深层的美感也就不可能获知了。

音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首歌中不止有主唱和歌词,还有创作背景、乐器音色、伴奏旋律、乐手配合、情绪表达、意境延伸、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要点,这也是一路有家驹经常分享的文章方向。

如果你一直不走出演唱和歌词的舒适区,那么与音乐有关的深层美感和共鸣,你可能永远也无法体验到了。

❸ 做无谓的排名

喜欢周杰伦,就一定要把周杰伦说成亚洲第一世界前列。崇拜黄家驹,就一定要把黄家驹说成中国神话世界奇迹。钟情王菲,就一定要把王菲说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还不算,还酷爱替人家排名,谁秒杀了谁,谁碾压了谁,谁吊打谁。有时候觉得,歌迷比偶像还累。他们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统统发泄在了做排名的过程中,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快感和安慰。

总共没听过几个人的歌,甚至某个人的歌都没听全,却有给全世界音乐做排名的胆量,如此看来,梁静茹的勇气这些人一定没少听。

文无第一,其实不用煞费苦心地排名,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第一,你的偶像也是你心中的第一,但请不要张嘴大声说出来。别忘了,道可道,非常道。

❹ 擅长剑走偏锋

去各大音乐软件的歌曲评论区转一圈你会发现,人们好像不是在听歌,其中很多评论让人哭笑不得,作诗的,编故事的,写对联的,寻人的……各种评论都有,唯独对音乐本身的美感赏析少之又少。

人们不愿意沉浸在艺术中,也不愿意就音乐谈音乐,而更愿意脱离歌曲活在另一个虚无的世界里。延伸思考和感知是对的,但至少不要偏离作品本身,也许音乐本来只是描写一段湖边美景,他却听成了面对困难要自信自强。

这些人还特别擅长以偏概全,尤其喜欢抽出一个指标,然后得出一堆结论。比如一首歌曲的吉他音色不错,就算其他元素都很稀松平常,他们也敢说这首歌是神作。比如一位歌手写了一支公益歌曲,明明作品烂到外星球,他们也敢说这是大爱之作的典范。

摆在你我面前的当务之急只有一个,尽快提升音乐欣赏水平!如此才能去发现更多好作品,进而体验到更多高级美感和共鸣。

小时候成蹊酷爱看枪战类的片子,里面的人经常是双手齐射,连换弹夹的动作都没有,子弹永远打不完,看得人爽死。后来乍一看到某片里出现换弹匣的镜头,颇感不适,畅爽感顿失,最恨的一句台词就是:我没子弹啦!但后来想明白了,打个没完是不合理的,没子弹才是正常的,从此再看到举枪连射五分钟不停的片子反而不适应了,还会说一声,哎呦好low。

听歌也是如此,刚开始听到好歌时也是不顺耳的,可好歌听多了,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后,就会明白以前听的只是芭乐和口水歌。

纵观音乐层面和听众层面的诸多怪现状,如果想深究背后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一个字,急!歌手着急出名着急赚钱,所以不惜用刷榜或抄袭的手段来走红,然后便大肆捞钱。用时间去沉淀?抱歉做不到,那太慢了。歌迷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所以听歌也着急,太长的听不了,太吵的听不了,太静的也听不了。靠深度聆听去提高欣赏水平?抱歉做不到,那太累了。总之一句话,双方都太浮躁了。

说了这么多,华语乐坛是不是一定没救了呢?成蹊认为不是。

华语乐坛堪称全世界最特殊的乐坛,得益于市场体量十分庞大,因此它养活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每种音乐风格都可以存活下来,再小众也饿不死。长期以来,芭乐和好歌共存,而且各自都在野蛮生长,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流量歌手们代表着人气和热度,独立音乐人代表着质量和方向,两者虽势同水火,却又在同一环境中碰撞发展。有一点很值得欣慰,好歌手好乐队好作品正在日益增多了。

我相信,随着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对对艺术敬畏之心的培养,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垃圾歌曲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有含金量的音乐作品逐渐成为主流,真正优秀的歌手和乐队终将赢得市场。

认识到问题所在,对未来抱有信心,愿有一日,真诚的作者得到尊重,优秀的音乐花开遍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