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底下听古仔”⑥|洪秀全手植龙眼树195岁了
视频加载中...
在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故居,有着这样一棵家喻户晓的龙眼树。它由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亲手种下,距今已有195年历史了。它曾经差点被清兵砍伐,又曾遭遇雷击,可谓命运多舛。然而,它依然顽强生长着,一直屹立不倒。如今,它的5条枝干从树身拔节而起,活像一条巨龙昂首翘尾,正要腾飞。每当八月到来,它结出的龙眼肉似玻璃,核如黑漆。当你摘下一颗放入口中,顿感甜味十足,糯而爽口。
“它不仅仅是一棵古树,更是我们最可爱的长者。”守护龙眼树14载的花都区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骆凤仪深情地说道。
龙眼树长得郁郁葱葱
古树名片
龙眼树:估测树龄195岁,树高6.8米,胸围550厘米,平均冠幅15米,东西冠幅15米,南北冠幅15米,栽植人洪秀全,栽植时间为清朝。
位于花都区大布乡官禄洪秀全故居
遭遇雷击一劈两半 重新抽枝生生不息
从洪秀全故居大门鱼贯而入,沿着一条青石砖铺就的道路迤逦前行,村民念念不忘的老龙眼树顿时映入眼帘:一棵古树横亘于整个故居中央,五条枝干盘虬卧龙。站在古树下抬头望去,只见翠绿色的枝叶宛如华盖一层又一层地遮住天空,在缝隙中还透出一缕缕阳光,让记者在夏日中不由得感受到一丝清爽的凉意。
指着古树旁凿有“洪秀全青年时手植的龙眼树”字样的石碑,73岁的村民(原洪秀全纪念馆退休干部)洪瑞珍打开了话匣子。
“关于这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故居东南面有一口古井,井旁只有石头,没有泥土,所以依井栽树很难成活。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井边栽树,树叶可以遮阳防暑,树根对井水又有澄清的作用,所以村里的老人就鼓励年轻人在井旁栽树:‘谁能在井旁栽活一棵树,将来必成大器。’当时,13岁的洪秀全刚刚参加完县童子试,入选了,心情非常好,就在古井旁种下了这棵龙眼树。小树伴随着洪秀全茁壮成长,最终长成了遮天蔽日的大龙眼树。”
“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那一年,龙眼树刚好遭到雷击,从中间直接被劈成两半,奄奄一息。两次来到这里的清军本想摧毁一切与洪秀全有关的东西,但是看到这棵树之后,他们突然决定留此残树示众。于是,龙眼树就这样被保留下来,并且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以顽强的生命力重新发芽抽枝,长成如今青龙一般的大树。”洪瑞珍说。
谈到这里,洪瑞珍的侄子、57岁的村民洪锦全带着记者绕树一周,忽然指着一处空地笑着说:“古树旁是清澈的河塘。小时候,每逢夏天,我们三五个小伙伴就会来到古树下面嬉戏玩耍。有时候,我们会在树下消暑纳凉睡午觉,有时候会在树旁河塘里钓鱼钓虾,真的十分惬意。当时都是小孩子,调皮,攀爬大树成了我们喜欢的活动之一。大家顺着古树一路往上爬,谁爬得最高,谁就是胜利者。有一次爬着爬着,一不小心,我就从树上摔了下来,摔到了树下这个地方。小伙伴都替我担心,但我爬起来后,什么事情都没有。我想,也许龙眼树也像长者一样在守护着我,守护着我们村民吧。”
定期探老树 成村中惯例
“遭遇雷击后,老龙眼树重获新生,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都区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骆凤仪表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村里就开始流传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村民虽然搬到别处居住,但洪姓长辈依然会定期带着晚辈来到龙眼树前,一边仔细观摩村里这位“老长辈”的身体状态,一边给晚辈们讲述龙眼树的故事。
“前些年,我就带孙子特地来这里看望龙眼树。他听完龙眼树的故事后,感觉不过瘾,吵着闹着让我足足讲了三遍。看着他望向龙眼树那种眼神,我内心充满了欣慰。”洪瑞珍告诉记者,让历史文化在一代又一代村民身上传承下去,是每一位老一辈村民心中共同的期盼。
日前,花都区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体验活动。孩子们变装为古人,听讲解员将洪秀全故居、龙眼树等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还体验了3D打印古代物件,通过现代科技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奥秘。“我们还定期举办传统节日教育活动,送展下乡,进行线上直播以及线下讲解宣传教育等。”骆凤仪介绍。
龙眼树的故事不仅在花都街坊中广泛传播,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据花都区博物馆统计,洪秀全故居每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其中不乏名人身影。如今的“洪秀全故居”“书房阁”和“广东省花县洪秀全纪念馆”三处建筑的三块牌匾均为郭沫若先生题写;1959年,谢觉哉到故居参观时,看到这棵龙眼树也曾有感而发,题诗抒发感慨。
古树有了身份证 信息明确利保护
“龙眼树伴随着故居度过了195年的岁月。在我们眼里,它不仅仅是故居的古树名木,更是我们身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把它照顾好,我们责无旁贷。”从14年前刚刚看到龙眼树的那一刻起,骆凤仪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14年来,几乎每一天,只要骆凤仪在岗,她都会风雨无阻地来到龙眼树旁,走上几圈,近距离观察古树的长势,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离开。
“曾经有段时间,白蚁灾害严重,龙眼树萎靡不振,枝叶稀松,许多叶子渐渐发黄打蔫,这让我们十分担心。博物馆一方面对木质部进行防腐,利用环保型弹性树洞修补专利技术对树体裸露木质部和腐朽树洞进行处理;一方面对于病虫害加以监控和巡查;将促根剂、腐殖酸类肥料等按比例混配,用深根施肥机直接灌输至古树根部;采用高效吊针营养液对古树进行树体输液,提供水分和营养元素……经过精心照料,龙眼树再次枝繁叶茂起来,每到丰收季节更是结出一二百斤的果子,像是表达一种无声的感谢。”骆凤仪介绍说。
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外,村民也自发组织了巡树队伍,定期来到洪秀全故居进行古树巡视工作,他们对于古树的感情,就像对待村里的长辈一般,发自内心。
“目前,花都区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高古树名木管养水平。除了委托第三方专业养护单位对区内古树名木进行巡查、病虫害防治、应急处理等管护服务以外,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签订工作,明确管理责任单位相关权利和义务。此外,我们还制定《花都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指引》,让各镇街严格实施。”花都区城管局绿化一科邝金海介绍说。
邝金海还表示,花都区298株古树名木已全部录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为对接系统平台信息更新,2022年3月已全面完成古树名木铭牌更新制作及悬挂工作,通过铭牌二维码(电子身份证)可明确古树科目、树龄和位置等详细信息,严格落实“一树一档”要求。“也就是说,花都区每棵古树名木都有了自己的专属IP,不仅有利于各级政府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还有利于提升民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
●记者手记
龙眼常青 文脉长存
这棵龙眼树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它是漫长历史的见证者,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也感受过发展繁荣,沐浴了195年的雨露和春风。它也曾屡遭天灾而差点枯萎,但最后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重新焕发新生,长成参天大树,像极了一个人默默无闻奋斗的一生。
正是有了这样一份时光感,令老树成了村民之间的精神纽带。在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的画面之一,就是村民会自发巡树护树。有时,两拨护树队相遇了,彼此还会心有灵犀地相视一笑——这说明,古树在村中生长了195年,承载了历史以及村民的集体回忆,所以,它成了一方文化的根源。古树产生了一股凝聚力,把大家的心连接起来。有了树,就有了共同的文化语言,有了共同的归属感。
龙眼常青,文脉长存。就算有一天,龙眼树真的老去了,它经历过的那些历史故事也会在树荫下被口口相传,一直讲述下去。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董业衡、耿旭静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