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科三兄弟:薯蓣、参薯和甘薯
薯or芋,命名的“潜规则”?
图0 竹芋/Maranta arundinacea,根茎肉质,纺锤形
听说过一种植物“命名惯例”,说是在以富含淀粉的地下部分为食的作物中,吃块根的叫“某薯”,吃块茎(根茎)的叫“某芋”,进而还能影响到同科属植物的定名。如番薯、豆薯、木薯、胭脂薯等均以块根为食,而芋、魔芋、竹芋、蕉芋之类可食部位都是块茎(根茎),吃块茎的土豆虽通称“马铃薯”,但在《中国植物志》中的正名却是“阳芋”。你说气人不?
关于“阳芋”:国内公认最早明确记载土豆的“农书”为1848年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曰:“阳芋,黔滇有之。绿茎青叶......下结圆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臛煨灼,无不宜之。”《中志》定名遵循“优先权”原则,故取“阳芋”为正名。而“土豆”在古代文献亦有之,原指它物(比如台湾把花生叫做土豆),用来指代马铃薯则始于东北地区,首见于1930年《吉林通志》。
原产中国的薯蓣
图1 薯蓣的块茎
后来我向业内人士咨询,对方表示这纯属信口雌黄,从来没有过这种“命名规则”......没有就没有吧,我忘了出处,搜也搜不到,貌似是我自己凭空捏造的一样。对方还举例来“反驳”我----薯蓣/Dioscorea polystachya,薯蓣科科长兼薯蓣属署长,即俗称的“山药”,主要食用部位就是地下块茎,但并不以“芋”为名。此物是少数原产中国的农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就叫“薯蓣”(或写成“藷藇”,见之于《山海经》)。
图2 “山药豆”,薯蓣的珠芽,也叫零余子,可食
据《本草纲目》,“薯蓣”在唐代宗李豫朝为避讳同音的“豫”字更名为“薯药”,宋英宗赵曙朝又因避“曙”字讳而改称“山药”,“名”运一波二折,堪比赵匡胤他二弟赵廷美。然李时珍惯于道听途说,最爱假语村言,不能全当真,唐宋两位帝王焉能如此事儿妈,专门跟个民间用来垫肚子的农作物过不去?事实上,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已经指出“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足以证明薯蓣和山药这两个名称是长期共存的。
图3 薯蓣的块茎是垂直生长的
薯蓣的块茎呈粗细不一的长圆柱形,表面布满“毛须”,外形上来看更像是“根”,结构特征则更符合“茎”的定义,不过块茎和块根是近现代植物学才有的概念,对于我国古人来说二者的区别并无意义。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薯”字几乎全部与薯蓣有关,可以认为是“薯”字之本源;而开头提到的各种“薯”均为舶来品,无一中华土著,如果真有用“薯”字命名块根植物的“惯例”,必然是后来形成的做法,无法应用到薯蓣头上。
参薯和甘薯,北方人见不着
我国共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约52种,其中可食用的并不止薯蓣1种,至少还有参薯/D. alata和甘薯/D. esculenta,这两种也是以块茎为食,名字是标准的“某薯”,栽培范围远不如薯蓣广泛。前者可能原产于孟加拉湾的北部和东部,后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热带岛屿乃至于非洲和美洲,我国长江以南多个省区以及西藏常有栽培;后者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栽培和野生均有,我国两广、海南有栽培,广东茂名种植较多。
图4 参薯,叶片卵形至卵圆形
图5 长成脚丫状的参薯,“脚板薯”
图6 断面紫色的参薯品种
参薯/D. alata,又名大薯、脚板薯,块茎形状多变,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均有之,还有扁圆而重叠或具各种分枝的“妖孽”。通常圆锥形或球形的块茎外皮褐色或紫黑色,断面白色带紫色,余者外皮淡灰黄色,断面白色或带黄色。断面几乎全为紫色的参薯品种,具有独特的香草香味,是为“香芋冰淇淋”中的“香芋”之本尊,尤以菲律宾保和省的特产品种“Ubi-Kinampay”最佳。断面白色的参薯品种,用途与山药略同。
图7 甘薯,单叶互生,阔心脏形
图8 甘薯的块茎
甘薯/D. esculenta,名称常与番薯/Ipomoea batatas混用。此物最早栽于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甘薯,盖薯蓣之类”,比明朝万历年间番薯传入中国早太多了;虽然番薯后来被广泛呼为“甘薯”,连《植物名实图考》作者也被整得一头雾水,但固执的《中志》还是把“甘薯”定为本种的中文正名。其地下块茎顶端通常有4-10多个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球形的块茎,即供食用不问,其外皮淡黄色,“多毛”,又名甜薯或毛薯。
日本的“宇宙薯”是什么东西?
图9 “宇宙薯”
图10 “宇宙薯”
图11 “宇宙薯”
“宇宙薯”是一种来自日本的小众栽培植物,在国内部分园艺爱好者中流行,日本国内称“宇宙芋(宇宙イモ)”,食用部位为“零余子”,相当于“山药豆”。其状古怪,如来自宇宙深处的陨石,故名。看叶的形态和“零余子”的颜色、质地,酷似薯蓣属的黄独/D. bulbifera,但黄独的“零余子”多球形或卵圆形,没长成这模样的。前几天查证了一下,其拉丁文名为D. bulbifera f. domestica,原来还真是黄独(的栽培型)。
图12 黄独,单个零余子可重达300克
图13 黄独的块茎
“宇宙薯”的味道我不敢妄加猜测,黄独的零余子我是尝过的,极苦,料想地下块茎亦不会好。在我国古代,吃黄独的却大有人在,零余子、块茎及嫩苗都吃,穷苦农民聊以充饥,文人墨客也常以“黄独”入诗,如“瀹雪煮黄独”、“无心对客煨黄独”等等,连杜甫也曾哀叹“黄精无苗山雪盛”,想采也采不着。然而很遗憾,黄独有毒,会引发中毒性肝炎,只是不会当场挂掉罢了。猜测“宇宙薯”的毒性稍弱或无,毕竟是人工栽培型嘛。
云南的“粘山药”
图14 “粘山药”
在吃的问题上,云南人民以悍不畏死著称,啥玩意儿都敢往嘴里塞,如果某种薯蓣科野生植物的块茎稍能入口,几乎不可能被放过。上图是云南的“粘山药”,很可能就是粘山药/D. hemsleyi本种(或云南薯蓣/D. yunnanensis),俗名有意思,叫“粘黏黏”,其黏状可知也。处理时手会发麻,貌似有一定的危险性,通常不直接食用,而是煮熟后压成粉,做成类似魔芋豆腐的“粘山药豆腐”。有机会一定尝试一下。
绝知此事要躬行
图15 竹芋
最近本砖家执掌厨政、乾纲独断,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网购了少量竹芋、甘薯和参薯,其中竹芋最是超乎我的想象。起初我想把它蒸熟,发现有点困难,遂改为直接水煮,然后又用高压锅怼了一遍,它仍然保持坚挺,宁折不弯。最后勉强算熟了吧,xue微有点水煮荸荠的气息,内部略粉,但绝不软糯,而且纤维极多,一口下去全是纤维断裂的“沙沙”声。不过最后我还是坚持吃完了......z
图16 甘薯和参薯
同竹芋相比,甘薯和参薯就好很多了。如上图所示,上方是甘薯,下方是参薯,既然均为薯蓣科植物的块茎,和山药算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吃起来多少有些相像而又似曾相识的感觉。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除了颜色之外,口感亦有不同:前者熟后自动“皮开肉绽”,质地干粉,名字既甘且甜,然实无甜味及其它味道;后者需手动揭皮,口感软糯,香甜味似有若无,虽不是“香芋”的正版品种,但还是比前者好吃。
山药什么味道就不必啰嗦了,大家都知道的。Over。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