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主席为何对一根普通的竹拐杖情有独钟?
在中南海的毛泽东故居中摆放着一根很朴素的竹杖,竹杖表面因为长期的使用泛着莹润的光泽,它几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故人,温柔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伟大故事。
从1953年登杭州丁家山到后来去山海关视察、参观故宫,乃至在后来与他国领导人会面以及重访井冈山时,毛主席拄的一直都是这根看起来朴素至极的竹拐杖。
从很多红色故事的资料中,我们得知主席一生用过很多拐杖,但却只有这个陪伴了主席十几年之久的竹拐杖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有幸能更深入和直观地感受主席崇尚俭朴和严于律己的品格,让在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也能体会到那些老革命家身上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品质。
拄杖登山,方才得览众山之小
毛主席除了喜欢诗词,还热爱山水,于主席而言登山望远总是能令人心旷神怡。主席一生到过杭州四十余次,他十分喜爱杭州,甚至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53年春天,毛主席再次来到杭州,在工作之余,他与工作人员一起登上了杭州的丁家山。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进入了花甲之年,身旁的工作人员担心主席的身体吃不消但又没有携带拐杖,便到附近的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一下后,便交由主席当了拐杖。一路上,竹杖的清香萦绕在每个人的鼻尖,给整个登山活动又增添了一抹乐趣。
但在登到一半的时候,主席突然停了下来,神情变得有些严肃,他转身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认真地回答道:“老乡本来不愿收钱,但是我们还是付了。”听到这里,主席才展露笑颜,连说了几个“做的对”,对这根拐杖的喜爱又添了几分。
毛主席一向非常尊重和关心人民群众,时刻恪守着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来要求自己以及共产党的部队。共产党内部设立党规党纪,无论是首长还是普通的公职人员都必须要遵守,毛主席要的就是“去特殊化”,从群众中来,更要走到群众中去。
曾经有一位工作人员因为无偿收取了一些地方送来的东西被毛主席严厉批评,之后更是被直接调离了中南海,纵使他已经在主席身边工作了很多年,但此等错误在主席看来仍不可被原谅。群众在主席心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
儒家经典《孟子·离娄下》中写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认为只有真正尊重和热爱人民群众的政党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真正获得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在中国的发展与历史进程中,反复被检验,亦反复被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和生命力。
毛主席在每一个小细节中都恪守着“仁者爱人”的原则,以登山这一小事便可看出毛主席的君子品性与伟人气度。
毛主席一生都未曾坐过轿子,他心中时刻装着百姓,自然见不得百姓辛辛苦苦地卖着苦力抬着人走。1955年夏秋之际,毛主席再次来到杭州登山,这次主席提出了要登玉皇山。那时玉皇山下有专门抬游客上山的“滑竿”,但主席坚决不坐,同时还命令王芳把从部队调来以供歇脚的两匹马送回去。
毛主席不仅不坐轿,连担架也不愿坐。在1947年3月,因为胡宗南重兵直逼延安,毛主席决定率领部分中央机关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但在此之前毛主席染上了肺炎,身体初愈还十分虚弱,卫士考虑到主席的身体状况特意准备了担架,但是主席却执意和大部队一起徒步行军。
警卫员孙振国虽然也十分担心但知道拗不过主席,所以只好找了根柳木棍,充当起了主席的临时拐杖。毛主席靠着这根柳木棍硬是成功同部队一起徒步行军转战至陕北,之后这根柳木棍还被主席从陕北一路带至了西柏坡。
曾有人问过毛主席为何不愿坐轿,主席郑重地解释道:“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与之相反的是,蒋介石逢登山必坐轿。当蒋介石带着夫人宋美龄第二次坐着大轿到达泰山之巅时,感叹的那句“一览众山小”不过是国民党覆灭前的时代泡沫而已。
历史证明了一个脱离群众的政党,最终只能走向毁灭的无尽深渊。只有时刻把群众放在心里的革命者和领导人,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走出泥潭,建立一个真正光明的、有未来的政党。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地登山,他日到达顶峰之际才可真正览得了众山小的雄奇景象,亦可真正触得到璀璨的万丈霞光。
竹杖芒鞋,亦可开创崭新之局
“节俭”二字几乎伴随了毛主席的一生。毛主席的袜子、睡衣等许多衣物都穿了多年,补丁更是打了一层又一层。毛主席的一件睡衣,穿了20年之久,破了又补,补了又破,到了1971年“退役”的时候,上面已经足足补了73个补丁。
在这二十年间,工作人员不止一次想要为主席换一件新的,但每次都被主席拒绝,主席总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在生活方面,主席一直以来都很是节俭,脚上的袜子穿了多年袜筒也早已变松,一不小心就会露出袜子上的补丁,所以在接见外宾时为了不失了体面,身边人就会时常提醒主席坐下时要收腿。主席常说要“俭以修身”,并也乐在其中。
196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问中国,并在长沙与毛主席会面。在一天散步的时候,胡志民提出要与毛主席互换拐杖,当作纪念。但当胡志民抬起他手中的那根精致高级的木拐杖时,毛主席却笑着扬了一下手里的竹拐杖连连摇头,并且风趣地说:“不换,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好了。”最后,胡志明也只好作罢。
看似是一根小小的竹拐杖,好似不值得主席如此珍视,但其实主席真正看重的不是竹杖本身,而是其背后蕴含的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作风与传统,细节之处方可见其用心之深。
毛主席的俭朴态度始终如一,无论是在建国前艰苦的革命阶段,还是在建国后人民生活有所好转的时候,主席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习惯。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理访华,在见到毛主席卧室的那一刹那,不禁怀疑这真的是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房间吗,除了简单基础的家具外,就是满满的书籍,朴素且平凡。
自古以来,往往都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若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都耽于享乐、奢侈成性,那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必然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与伤害。毛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切实地用行动为所有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做了一个节俭克己的榜样,使得中国自上而下都洋溢着一种讲求节俭与质朴的实干之风。
这次新中国的访问之行对尼克松的触动很大,他在其晚年的时候特地将这一段的访华之行写进了自己的回忆录,其中对主席卧室的描写尤为细致,多年过去仍旧可以记得如此清楚,足以看出毛主席艰苦朴素的行事作风对尼克松总统造成了多大的震撼。
尼克松总统看到了主席住所的简朴,但可能不知道的是主席在中南海也是要交房租的,不仅要交房租,水电、煤气等一系列日常的家庭开支也是要单独支付的,这些林林总总加到一起大约要占到主席每月工资总额的四分之一。
除了日常开支,毛主席还有个习惯,便是喝茶,一个月要喝掉大约两斤茶叶。所以一般毛主席外出开会或是工作时都会自己带一些茶水,但若是忘了带,喝了别人的茶水,也是要一笔笔记好账,随后再由专门负责主席开支记账的吴连登定期或不定期地去结账。
主席很清楚上面的行为对下面各级领导干部的影响,他曾专门就廉政建设的问题说道:“如果说我随便吃了、花了、用了、拿了,部长也可以,省长也可以,县长、村长都可以,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了!”毛主席真正做到了以一己之力,树廉政之风。
但别看毛主席对自身长年节俭,但对需要帮助的党员与群众却一直很是大方,主席多次动用自己的稿费资助一些民主人士和人民群众,比如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小学教员李庆霖、罗哲烈士的妻子曹云芳等等。
毛主席一生虽节俭朴素,但却也恣意精彩,胸中有家国情怀,脑中亦有治国之智。仅凭着竹杖芒鞋,毛主席带领着群众硬是靠着不懈地拼搏与奋斗在一片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大地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出了一个真正伟大的先局。
千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1965年,毛主席已经72岁高龄了,而距他离开井冈山也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主席说他老了,经常能够梦到井冈山,梦到过去的日子,所以想要回去看看。终于在同年的5月22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了三十八年之久的井冈山,并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中那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道出了多少感慨与时代的风烟,不禁令人思绪万千。
毛主席想起三十八年前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登上井冈山,当时不仅是被逼无奈,还面临着诸多危险,对比如今自己身为新中国的领袖“千里来寻故地”的从容不迫与意气风发,毛主席不禁百感交集并暗暗握紧了手中这根陪伴了他十几年的竹杖。
“八七”会议之后,毛主席谢绝了瞿秋白让其留在上海党中央工作的建议,坚定地表示要去到山上结交绿林好友,从那时起,井冈山的红色基因便开始被点燃。谁也不会想到在这片土地上,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势,为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曾经的井冈山,四面都是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势力,但如今漫山遍野都弥漫着祥和与安宁的氛围。过去井冈山的人民遭受着严密而残酷的经济封锁,而如今人们生活有了电灯,衣食住行也好了不知多少倍。
当毛主席的车队驶进新建成的茨坪宾馆时,主席十分高兴地对身边人说:“和当年那时大不一样了啊!当时敌人对我们围追堵截,我们只能靠着两条腿拼命地走,这一千多里路足足走了有半个多月。可是,你看现在啊,坐汽车两天就到井冈山了。”
毛主席到达井冈山后,每天仍面临着十分紧张的工作安排,但为了不错过井冈山清晨的恬静美好,主席在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后都要去散散步,感受一下井冈山苍翠的山林美景。毛主席平生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就是登山,恰巧在主席居住的宾馆后面就是一座小山,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里,主席总会拄着那根陪了他十几年之久的竹拐杖去爬爬山。
在十几年间,这根竹杖陪着主席登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也陪着主席出席过诸多重要场合,被主席亲切地称为“老伙计”,这个老伙计不仅可以在平时帮助主席行走,更是可以在危险来临时用以自卫。
在登山的过程中,毛主席曾用竹杖拨开过荆棘丛,划开过湍急的溪流,也支撑过碎石嶙峋的峭壁,主席用汗水将其打磨得愈加莹润有光泽,而这根竹杖也以自己的方式陪伴帮助着主席,并也不断以一种别样的方式见证着新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一根小小的竹拐杖,成为了毛主席的心爱之物,并被赋予了一种纪念意义被放置在了主席在中南海的故居中,供后世瞻仰与思考。竹杖中不仅蕴含了毛主席几十年如一日克己节俭的处世哲学,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与传统,也为后世红色精神的延续做了重要的历史背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