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碳氮比(C/N),就会知道土壤为啥要补有机肥了
这个世界很奇妙,我们一直在为粮食增产努力着,也一直在为土壤板结等现状呼喊着,更是一直在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奔走着,但仍是有人搞不懂,为什么土壤中要补充有机质。补充有机质了,一听说需要持续不断地补,就开始考虑,这不是在无益投资,增加生产成本嘛。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碳和氮的区别。这根本就是两个元素,在作物生长中是需求量比较大的,碳(C)是需求最大的,氮(N)也是需求比较大的。要说区别,那就是功能不一样,作物需求量不同,再进一步讲,碳大量地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中获取,也从有机质中获取,氮却必须得人工施入;但要说联系点,那就多了,首先都是作物必须的大量元素,然后就是在作物一生中都有持续需求,再就是碳氮比(C/N)了。
为了说清楚碳氮比的重要性,也为了讲清楚土壤为啥要施有机肥,今天就开篇罗列一下了。
作物生长、收割
一、作物营养需求的元素及碳、氮的作用
我们都清楚,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至少有16种。其中大量元素6种,碳、氢、氧、氮、磷、钾;中量元素有3种,钙、镁、硫;微量元素有7种,铁、锰、铜、锌、硼、钼、氯。
而这16种营养元素中,碳是用量最大的元素,碳占农作物有机质的52-58%,干物质的30-35%。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蛋白质中氮的含量占16%-18%。蛋白质和核酸又是作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基础。氮又是组成作物叶绿素、酶和多种维生素的成分,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物生长
二、碳从哪里来,为啥有机质里的碳比较多,搞清楚啥叫碳氮比(C/N)
作物中碳的来源大多数被作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获取,作物通过阳光,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吸入转化成有机物,再释放出氧气。而碳的来源正是二氧化碳转化而来的。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形成、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环境保护有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等物质组成的,是组成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其中碳占有机质总量的58%左右,氮占有机质总量的4%左右。
我们发现了,在有机质中的主要元素中,碳与氮之间有一个比值,就是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值,我们通常叫碳氮比(C/N),这个比值非常重要,会影响整个有机质中的腐殖质转化速度的快慢,也同时影响到土壤中矿化过程的快慢。经过测算,我们通常认为最为有利的碳氮比为25:1。因为当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时候,构成自身细胞体大约需要5份有机碳和1份氮,同化过程中还需要消耗4倍的有机碳取得能量,所以,微生物吸收利用1份氮需要消耗25份有机碳,也就是25:1是最为合理的碳氮比(C/N)。
碳氮比过大,微生物分解矿化作用就慢,还要消耗土壤中的有效态氮素。所以,我们才要尽量多地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以期其分解土壤矿化过程中吸附在土壤中的氮、磷元素,被作物根系所吸收。
作物叶片吸收
三、叶片吸收二氧化碳与土壤中的碳谁更对作物有利
了解了碳氮比(C/N),知道了为什么碳对于有机质如此重要,能看得见的就是能将土壤中沉积的盐类矿化,被作物吸收利用。而有人讲了,叶片就是吸收二氧碳,为作物提供碳源的。土壤中的碳又很少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我们管好叶片,碳元素就不会少。
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也是我们多少年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方面被人不理解的地方。实话讲,如果阳光充沛,靠作物叶片完全可以承担二氧化碳的吸收,补充碳源,促进作物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如果土壤没有足够的有机质,不仅正面补充不到有机碳,而且对于作物根系以及茎叶和果实的发育都是相当不利的。
1、根系衰弱、作物早衰
土壤缺乏有机质,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根系寻找不到营养元素,就不会长粗、伸长,其吸水吸肥功能就会越来越弱。
而作物根系吸收的营养元素不够或者不全面的时候,叶片的活动功能也会降低,吸收碳的速度也会减弱,甚至会在没有阳光的天气,严重失碳,光合作用严重滞后,作物早衰也就是可以预想到的了。
作物根系
2、作物抗病能力下降
这还是与作物根系有关。我们都很清楚,不管叶片有多大功能,当失水失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叶片出现病症,在生理上会造成吸收功能的减弱。而靠叶面喷施肥料不仅会加大成本,也会因为根系吸水能力减弱,而治标不治本。
长期的长势不旺,终会给病菌以侵蚀的机会,作物发病的几率肯定会加强。
这就如我们晚上睡觉前都会洗洗脚一样,脚底舒服了,全身才舒畅,农作物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研究作物吸收有机碳的方式时,究竟是叶片更有作用,还是土壤有机质更为有利,都不要进入一个片面的误区。农资人实录认为,作物的大部分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来,如果培养不好土壤,分解不了矿物质元素,促进不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茎秆长得再好,叶片吸收效果再好,终有缺水缺肥的时候,那结果就会很惨了。
这也告诉了我们,土壤有机质并不是我们要加,而是我们多年没有往里加的结果,根据养分归还原理,我们早该加了,而是我们在之前透支了一部分有机质,现在需要还上而已。
土壤板结
四、土壤板结,就是土壤中缺了碳
我们理解的土壤板结,有多种原因,更多的认为是化肥施用过量。岂不知如果有好的土壤有机质,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化肥因吸收不了而被吸附在土粒中。被吸附的化肥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发现,施再多的肥料都不会对作物有更好的效果。
原来是肥料利用率更低的结果,其直接原因就是没有相应有机质来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矿化,被作物根系吸收。而碳正是形成有机质的重要元素。我们讲,土壤板结,其实就是缺了碳,是能够被理解的。
出苗
五、搞清楚了碳氮比,碳元素在哪里?就在那些枯枝落叶里
其实我们为了搞清楚碳氮比(C/N),并不仅仅是为懂得了其中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我们清楚,在我们收获粮食的时候,能明白并不仅仅是氮、磷、钾在起作用。 而能够使氮、磷被作物吸收的主因在于有足够的碳在为氮的吸收助力。
正因为碳在有机质中含量达52-58%,所以我们需要将有机质补充进土壤中。补充进来的这些有机质本来就是土壤能够维持根系生长、吸收的必要因素。
那么,我们怎么补充这些有机质呢?又该怎么合理补充呢?办法有两个:
1、补充有机生物总量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只要是绿色植被多的地方,比如林区,那里的土壤有机质就相对高;只要是绿色植被少的地方,土壤有机质就低,比如新开垦的土地。其实只要是绿色植被多,在一个生长生息过程中,这些植被会为土壤自然生成有机物质。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果园中,有绿色植被的,其果质往往比没有植被的好,一方面是有机质的增加,活化了土壤;一方面是有机质碳氮比正常,促进了土壤中大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肥料利用率提高了。
而我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些植被还得人工去除,这就是个矛盾。那么,若要大量补充有机物总量,人工办法就是以下几个了:秸秆还田(必须的)、增施农家肥(包括畜禽腐熟粪便)、增施精制有机肥、增施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施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施复合微生物肥料、增施腐植酸肥料等。
我们发现了,其实给土壤增加有机质的方法有很多,但基础的一条还是秸秆还田。有的人讲,秸秆还田后,秆子打不烂,影响种植生产,来年化不了,土壤里全是秆子;年年往里倒,地都坏了。各种说法都有。其实我认为问题是有,但还田的正面作用是主要的。试想,如果一年中只往土壤中放一袋有机肥料,为增加有机质,这只是杯水车薪,说实话,这就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秸秆还田才是真正增加有机质的好办法。只是我们这几十年欠下了土壤那么多,一下子补,感觉有些不适应罢了。
秸秆还田
2、减少有机质消耗
一味地添加有机质,其实有个成本问题呢。我们从前透支了土壤有机质,现在让我们还,就有点舍不得了。那么怎么办,防止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嘛。
因为有机质中的微生物活动是需要营养的,我们尽量不去破坏它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就会以最小的营养成本来给我们作物创造最大的效益。比如可以少耕、免耕、地膜覆盖,以期减少微生物的分解活动;测土配方施肥,来减少微生物不必要的分解能耗;合理利用雨水,设立排水装置,来保持土壤水分储存等。
测土配方施肥
大自然本来就是个有机的统一体,比如碳元素(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大约为0.03%。当我们利用二氧化碳,转换成有机碳后,被作物吸收利用。我们又将富含碳的作物秸秆还田后,产生二氧化碳,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一部分流回空气中,还在土壤有机质中产生有机碳,与氮元素配合为微生物生存和活动做支持,然后微生物再促进土壤矿化作用,把大量元素分解后,被作物吸收。总量永远保持恒定,看咱们怎么去合理利用它。
搞清楚了碳氮比(C/N),我们心里有数了,在农业生产中会有目的地去劳动,往往会事半功倍。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