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剪刀行业“状元”: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百年老字号
没想到吧,一把剪子,竟能传承三百多年,成就一个经久不衰的百年字号。
张小泉
张小泉以前是个人名,现在是个刀剪具品牌名。
前面张小泉的刀不能拍蒜的事闹得沸沸扬扬的,其实张小泉的主打器具是剪刀。
张小泉是明末徽州黟县人(今安徽),他的父亲张思家也是个锻制剪刀的好手,曾在安徽芜湖学艺。
张思家学成后,回到家乡黟县开了个剪刀铺,招牌叫“张大隆”,在当地小有名气。
崇祯年间,烽烟四起,加上天灾,黟县生意很是难做。于是张思家就带着儿子来到杭州,找了块地,继续干“张大隆”剪刀铺的老本行。
说起杭州,那可是锻造出干将莫邪此等宝剑的地方,这里有着传统而优秀的铸造技术。张思家来到这里后,求师学习,选用“龙泉”“云和”等优质钢为原料,经过反复研究,终于精心创造出了独特的新工艺。
他制成的剪刀,材料好样式美,打磨工艺也极为精湛,锋利且经久耐用,因此名噪一时,各行各业的人都慕名而来。
张思家死后,儿子张小泉子承父业,继续大显身手。
那个时候,张家的招牌还是叫“张大隆”,但因为名气太响亮,被太多商铺模仿,市场上到处都是冒牌“张大隆”。竞争激烈之下,在康熙二年(1663),“张大隆”改名为“张小泉”,从此生意更加火爆。
据说到乾隆朝的时候,也就是张小泉孙子那一代,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时曾微服上门张氏剪刀铺,买了一把“张小泉”剪刀。不多久,专办贡品的杭州织造衙门就到张氏剪刀铺进货了。这便说明了乾隆皇帝对“张小泉”剪刀的认可。
而“张小泉”虽然改了名,但生意红火,那效仿冒牌之事也少不了,什么“张小全”“老张小泉”“真张小泉”……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清光绪年间,“张小泉”近记店的店主不堪冒牌之扰,还做出了拦知县轿子告状的疯狂举动。之后其剪刀上便添加了“泉近”的商标字样。
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美国巴拿马世博览会上获奖,从此走出国门,打开了国际销路。
毫无疑问,能走过如此漫长的三百多载光阴,“张小泉”自有其坚韧和独到之处,若不是品质过关,也不会走到今天。
这么多年,“张小泉”不仅是中华老字号品牌,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手工业品牌,单是这份来之不易的悠久传承,就该加倍好好珍惜。
王麻子
南张北王,这个王就是北京的王麻子剪刀。
王麻子是个外号,清代顺治八年(1651),北京菜市口一家剪刀铺里,一个满脸麻子的人正在严格检验手中的剪刀。他正是这家店的王姓店长,人称王麻子。
一开始,王麻子并不自己生产剪刀,而是从各地收购剪刀,然后自己严格检验。只有经他检验合格的,才能拿出去售卖。所以王麻子的店是靠着质量上乘而打出名声的,也因此而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
直到清嘉庆年间,王麻子的后人仍在沿用“王麻子”的招牌,将其做大做强。而和“张小泉”一样,“王麻子”家喻户晓后,冒牌者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什么“汪麻子”“吾麻子”“真王麻子”等层出不穷。
当时还有人写诗道:“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三横一竖看莫慌。”
其实市场上这样的事情很难杜绝,不止张王两家,其它领域内的大品牌也会遭遇这种事。
19世纪50年代,当时的北京刀剪行业有五十多家作坊,在公私合营的背景下,王麻子剪刀厂合并了这些剪刀作坊,对其进行统一生产管理,也统一使用了“王麻子”商标。
从此以后,“王麻子”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成了老北京剪刀业的象征。
作为民族老字号品牌,张小泉和王麻子都受到了十足的重视。1956年,毛主席曾指出:“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好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如今,这两个剪刀品牌不仅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它们各自的锻制技艺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在肯德基麦当劳、耐克LV家喻户晓的当今,一些中国老字号甚至不如洋品牌的知名度来得更高,这确实很可惜,所以我们都在说要支持国产品牌。
但另一方面,好不容易走过了三百多年的路,也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走到了今天,那就更要好好珍惜这块金字招牌,对得起百年老字号的名声和它在人们心中的情感认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