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俐镇无人报摊经营3年售出10万份报纸从没少过钱
受无人售报摊的影响和启发,有人也搞起了无人售菜摊 (本版图片由 刘增璇 摄)
当地居民在无人售报摊前选报纸
大家自觉投钱到塑料盒里
伶俐镇无人售报摊3年售出10多万份报纸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罗琼 赵敏)3月24日上午11时19分,龙兴添骑着摩托车拐进了青秀区伶俐镇农贸市场的小巷,停在了一张小木桌前。他是有15年工龄的送报员,挂在他摩托车后座的绿色邮包上,“南宁日报”“南宁晚报”的字样已经斑驳。小木桌上,摆着6种报刊和一个去了盖的白酒外包装塑料盒;桌下,是压在砖头下面的上百份报纸。
龙兴添弯腰抽出了好些报纸,装进绿邮包,发动车子再次闯进蒙蒙细雨中。小木桌是他的报刊零售点,但他从来不看摊,每天将报纸摆上小木桌,他便开着摩托车送报去。
3年了,从2013年4月开始,过往的群众拿走一份报纸,便往塑料盒里投上1元钱。接受采访时,龙兴添指着小木桌上“报刊零售 自觉投币 伶俐文明 谢谢合作”的海报说:“卖了超过10万份报纸,没有少一分钱报款。”伶俐镇居民指着塑料盒说:“做人要诚实守信,现在伶俐的无人菜摊渐渐多起来了!”
3年来无人报摊没少过钱
2013年4月,伶俐镇出现了一个无人报摊,这个报摊成为当地一道风景(本报2013年11月2日6版《无人售报摊 诚信值千金》对此进行过报道)。
今年3月24日再见时,该报摊依然是当初的模样。此时,三三两两的居民到报摊,翻看当天的报纸。有零钱的,将1元钱投进塑料盒里,拿起一份报纸;没带零钱的,自行从塑料盒里找补,无人干涉。
“伶俐镇没有报刊亭,就这一个无人报摊。”居民郑大姐说,一开始她觉得摊主很大胆,也为摊主担心过。但是几年下来,无人报摊还在,大家也都习惯这样的买报方式了。
“它对我们很重要。我每天都来转一圈,翻翻报纸、看看新闻,特别对国家政策和养生知识感兴趣。”雷大爷说,居民们都希望能够及时获取新闻资讯。
龙兴添“无人报摊”的初衷也在此。他说,农村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不少年轻人去外面打工了,居民们平常没什么娱乐,空闲时都想看看报纸。加上摆个无人报摊,不需要房租和人工,所以就打定主意做这件事了。
3年来,这个无人报摊已经售出10多万份报纸。“没有少过钱。” 龙兴添说。
无人菜摊不关门杂货店渐多
“一份报值不了什么钱,我相信这里的民风。”龙兴添的言行,无声地推动了传统诚信精神在当地的传承、弘扬和发散。
无人报摊,壮了不少人的“胆”——圩日,无人菜摊多了起来,放上一块手写价格牌,农户就赶圩去了;黑夜里,杂货铺开始不收摊了,用一块帆布盖在货品上防风挡雨即可……
“昨天,有个阿婆在无人报摊旁边摆了个无人菜摊,听说最后也没少钱。”在无人报摊对面经营杂货生意的谭阿姨说,特别是圩日时,就会有不少农户带着自己种的青菜、生姜、葱蒜等来摆摊,摆上写着“2块钱一把”“1块钱一把”的牌子,旁边放上个收钱的纸盒,就去逛市场了,买完东西之后再回来收摊。
“人和人之间靠互相信任嘛!不单是那个无人报摊,旁边市场里的水果摊、鱼摊,附近的杂货店等,晚上收摊也只是拿篷布盖一下而已。”居民谭大叔说。
无人报摊旁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杂货店内,店主郑丽芳说,她在这开店3年了,经常观察无人报摊的情况,发现“不少东西不少钱”后,自己也大胆了起来。“东西又杂又多,以前光收摊就要花一个小时。现在不收摊,盖块篷布在上面防风挡雨即可,放心省事!”郑丽芳乐呵呵地说。
让诚信遍地开花成为常态
“我斜对面的杂货店,4个门面,看见我晚上不收摊没丢东西,他们也开始不收摊了!”郑丽芳的做法,被附近的水果店、杂货店纷纷效仿。记者问及4家晚上不收摊的店主,他们均表示没有丢过任何货物。
在这里,无人报摊已经不再特殊——晚报2013年的报道,或许让市民和读者记住了无人报摊的摊主龙兴添;而现在,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买报人,以及坚信、坚守诚信的伶俐人。
按龙兴添一天卖100份报纸计算,3年就是10余万份,这意味着10余万人次在坚守诚信。“卖的是信任,买的是诚信。”南宁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龚维玲称,无人报摊折射的是良好的社会风气,日渐增多的无人菜摊和不收摊店铺,则是好风气的感染和传播的结果。
让诚信遍地开花,成为一种常态。龚维玲认为,无人摊点考验的是人们的社会公德和个人素质,可以尝试在更多地方推行和推广无人摊点模式,带动更多的人“从我做起,讲诚信”,在相互影响,相互对照中,进一步修正、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传播诚信,传播文明,最终肯定能汇聚一股强大的社会公德暖流。
(责编:tibe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