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深圳商家设置标识提醒青少年少喝含糖饮料,专家提醒代糖饮料多喝也有害

 

来源:读特

近日,深圳市卫健委在全国创新发布酒精饮料碳酸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制作标准和设置规范,明确酒精饮料、碳酸饮料的销售者应当在货架或者柜台上设置符合标准的健康损害提示标识,提示 " 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 "" 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等内容。

近日,深晚记者随机走访了多家大型超市、便利店及社区生活超市等经营单位时发现,落实情况 " 两极化 ",部分商家已落实到位,部分商家则全然不知。营养学领域业内人士提醒,糖分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高血压等疾病,青少年儿童应从小养成健康习惯,不过量摄入糖量过高的食物。

商家设置标识提醒市民少摄入糖。

【走访】

部分商家已落实

提醒顾客按需购买含糖饮料

走访中,深晚记者留意到,全市多家大型商超皆已将提示标识安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提醒消费者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在沃尔玛景田店的饮料区," 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的标识吸引了不少市民注意。据门店店员透露,元旦后,门店就按照要求悬挂了提示内容,提醒消费者按需购买含糖饮料。

超市饮料区设置标识,提醒青少年少喝含糖饮料。

而在该店的糖果区、调味品区,深晚记者同样看到了写着 " 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易导致龋齿、肥胖 " 和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限量不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以下 " 的 2 款提示标识。

超市糖果区设置标识提醒顾客少摄入糖。

除了超市,部分连锁餐厅也从线上线下多渠道提示青少年儿童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走访中,深晚记者就看到,肯德基、麦当劳皆挂出了相关温馨提示。

不过,走访中,深晚记者看到,大部分社区小型生活超市、士多店、报刊亭等则皆未安置该标识。在位于梅林的吉米便利店,记者并未看到门店安置相关标识。对于该政策要求,店员也表示并不知情。而在部分饮料自助的餐厅,记者也未看到相关标识,如位于景田的萨莉亚餐厅,饮料自助机仍与往常一样,顾客可现场不限量自取。

对于设置提示标识的做法,市民看法不一,莫衷一是。不少市民表示,该标识对于提醒顾客注重健康、减少糖分摄入十分重要。不过,也有部分市民认为,是否喝酒、摄入糖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与标识没任何关系。" 喜欢甜味饮料的人,他会想尽办法摄入糖分,要让孩子少喝或不喝,最好的方式是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 " 市民王先生向深晚记者表示。

【科普】

过量摄入酒精、糖分会导致多种疾病

那么,过量摄入酒精、糖分对身体有何危害呢?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业务科主任、营养学专家熊静帆透露,过量摄入酒精会伤害胃肠黏膜、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也会增加高血压、中风、乳腺癌、消化道癌及骨质疏松的风险。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而言,饮酒对机体的损伤更严重。" 研究表明,不存在安全的饮酒标准,理想的健康状况是完全不喝酒。"

而过量摄入添加糖,除了导致龋齿、肥胖,还会增加营养不良、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甚至痛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过量的添加糖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影响儿童青少年长高、导致记忆力下降、皮肤粗糙、加重近视等问题。

【提醒】

代糖饮料多喝也对身体无益

走访中,深晚记者留意到,不少商家将代糖饮料摆在了饮料区域的显眼位置。这种 " 无糖饮料 " 不含蔗糖等添加糖,以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等甜味剂(代糖)为添加剂,不含糖却有甜味,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这种 " 含糖 " 饮料,青少年儿童又能否饮用呢?

熊静帆表示,甜味剂尤其是人工甜味剂甜度很高,经常食用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味蕾,使其对甜味敏感度下降,反而喜欢更甜的食物,也会增加龋齿、肥胖、糖尿病等慢病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经常饮用含代糖的无糖饮料也可能会造成饮用者肠道菌群紊乱,如果是以戒糖或者是健康为理由无节制的饮用所谓的无糖饮料,也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熊静帆透露,常见的添加糖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但水果和主食也不能够无节制食用。她提到,最好的补水方式是足量饮用白开水,儿童青少年要尽量不喝或者少喝甜味饮料,更不能用饮料代替饮用水。

【延伸】

" 食育 " 工程从根本培养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深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升青少年儿童营养健康意识。2020 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打造青少年校园 " 食育 " 工程,通过体系化、标准化开展青少年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工作,从生活习惯、饮食安全等多方面提升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水平,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该多吃、哪些适量吃都进行了明确。

目前," 食育 " 工程已先后走进全市近百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校园食安宣传及营养健康教育超过 300 场,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意识有了明显提升。未来," 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 将不仅是提示,更将成为青少年儿童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

编辑 冯进容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 文字 张焱焱 / 图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