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湖笔,写下非遗传承新篇章
新华社杭州8月7日电(记者殷晓圣、王聿昊)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祥地和主要产地。
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湖笔的制作工序多达120多道,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多数工序由手工完成。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晓华的母亲是善琏湖笔厂第一批水盆工。1981年,王晓华从高中毕业,进入善琏湖笔厂。和母亲一样,王晓华从事的工序也是水盆。
所谓“水盆”,是指在水盆中挑拣羊毛、兔毛等动物毛,并通过手工剪裁和整形,完成笔头的制作。在湖笔制作中,水盆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工序,直接关乎成品质量和使用手感。
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大特征闻名。为了达到这几点,无数制笔匠人倾注心血、精益求精。王晓华介绍,以水盆这道工序为例,为了保持动物毛的形态,水盆里的水只能用冷水,“工人的手一整天都泡在冷水里,夏天皮肤会被水泡皱,冬天会生冻疮,破皮溃烂也是家常便饭”。
虽有诸多艰辛,但王晓华对湖笔日久情深。几十年的坚守和探索使她成为湖笔制作的能工巧匠,连年在湖笔行业比赛中获得水盆技艺第一名,并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由于制笔工作单调而艰辛,这些年踏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也日渐稀少。这让王晓华意识到,自己身上非遗技艺传承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王晓华带了两个徒弟,上班的时候,她让徒弟就坐在自己的两旁,这样可以手把手地教,随时指出徒弟在制作中的问题。“现在入行的年轻人少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老师傅都会教。”王晓华说。
为了更好地将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王晓华还协助当地学校开发本土教材,担任善琏学校、善琏成校湖笔工艺技术培训班的指导老师。王晓华所在的善琏湖笔厂也时常组织亲子营、研学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认识湖笔,了解这门非遗技艺。
和王晓华一样,大部分从事湖笔制作的工人,精进于湖笔制作的一道工序,默默守护和传承这门非遗技艺,一干就是一辈子。
可就是由于湖笔的制作工序细分、制作门槛较高、学习周期长,这个传承了两千年的非遗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在湖州,一家百年湖笔店找到了传承非遗的另一个思路——产品突破和经营创新。
坐落在湖州市中心吴兴区爱山街道的王一品斋笔庄创立于1741年,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走进笔庄,不同品类和款式的湖笔琳琅满目。
笔庄第17代传承人许剑锋介绍,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王一品斋笔庄在传承制作传统湖笔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品,现有产品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各式湖笔多达500余种,年产量20多万支。
定制湖笔、复刻古代名笔、文房套装……通过品牌联名和跨界合作,老字号的传统湖笔正逐步走入年轻人的视野,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极富韵味的文化礼品不仅在直播间销售火爆,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一些针对特定用途设计的湖笔也为笔庄开辟了新的市场。每到过年,笔庄的对联专用兼毫笔就变得供不应求。“我们还有一款专为抄经设计的特小狼毫,销量一直不错。”笔庄营业员告诉记者。
许剑锋介绍,这些年笔庄还尝试和网络游戏公司跨界合作,在虚拟的二次元世界里,游戏玩家可选择毛笔和羽扇作为武器道具,这不仅能拉近古老非遗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人关注湖笔,甚至能为线下引流。
“我们不仅希望将湖笔制作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也希望通过不断推陈出新,让大家感受到湖笔和书法的独特魅力,使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许剑锋说。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