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记忆】上海人的夏季战蚊史,一起来回望→

 

上海的夏日,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还有多雨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因此是蚊子集聚的高峰。上海人与蚊子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跟着小布一起来看一看上海人从蚊帐到花露水、蚊香那些丰富有内涵的“战蚊”故事吧~


俗话说“秋后的蚊子猛如虎”。立秋之后,我们的生活还是经常被这位讨人嫌的“老朋友”打扰。最适宜蚊子活动的气温大约在26~30℃,当气温过低或者过高时蚊子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打折扣,这就是为什么在盛夏的时候,反而会感觉蚊子活跃度降低了。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每年还有多雨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近期,气温日趋走低,且时常伴有阴雨,又会出现蚊子集聚的高峰。加之上海及周边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和环境都比较适合蚊类的繁殖。

烟熏攻 帐幔守

自古以来,蚊子一直骚扰着人类。两千多年前,《庄子·天运篇》中就曾写道:“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 南宋大文豪陆游更是不堪飞蚊所扰,一气之下也写出名篇《熏蚊效宛陵先生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只言片语中就把古人驱蚊的两种方法中描述得淋漓尽致,扇子击退蚊子未果,进而用燃烧艾草熏赶。早期人们除了燃艾草,还用除虫菊、驱蚊草等有驱虫作用植物来对付蚊子。清末《申报》关于上海乡民立秋后生活场景的报道中就有“门庭静緑苔,何风皆有韵,竹露净无埃,灼艾驱蚊去,移花引蝶来,纳凉池上好,邀月共徘徊……”这样的描述。

蚊帐,作为防蚊的工具,历史则更为悠久。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蚊帐的东西,那时候称为“帱”。

上海居民一直有使用蚊帐的习惯,特别是郊县地区,很多居民即使已经搬进新式住宅也不忘使用带有蚊帐的传统床榻。蚊帐多用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以兼顾透风。

晋代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中的蚊帐


说到制作蚊帐的主要原材料就一定要讲讲我们上海的一位著名先人——黄道婆。元代至元年间,来自华亭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区域)的黄道婆在海南地区学得纺织技术归来,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艺,从轧花、弹花、纺纱到织布,一一加以改进,并依托当时上海地区繁盛的棉花种植业,进而带动棉纺织业空前繁荣。

元代之后,上海、松江和崇明等地的纺纱织布业都较为发达。例如,据相关志书及史料记载,20世纪初,崇明地区的土布年产量达250万匹。而土布又主要分为“坯布”“间布”“单篡”等,单篡是指布的经纱与纬纱较稀疏,类似于当今医药上用的纱布,这就是制作普通蚊帐的主要原材料。

说起国产蚊帐的主要生产厂家,首推三友实业社和上海帐子公司。

1880年5月15日《申报》刊登的蚊帐发卖告示
1913年6月9日《时事新报》调查报告栏目中刊登的蚊帐纱进口数据

三友实业社,1911年由陈万运与沈久成、方智达集资创办,是民族企业的杰出代表。早期生产蜡烛烛芯,此后生产三角牌毛巾、被单、印染色布、透凉罗纹纱帐及浴衣等多种棉织品,为国货之精品。1919年三友实业社抓住时机,在报刊上持续刊发广告,其中主打蚊帐新产品“透凉罗”,强调“透凉罗”打倒“珠罗纱”、“护卫国货的成长也是国民天职”等。

例如这则1923年6月19日《申报》刊发的三友实业社广告中写道:

新发明,夏令需要的国货是绝好的蚊帐料…… 普通做蚊帐的料有好几种,我先举出来讲讲,作一个比较。夏布,价贱的,质地粗劣,颜色斑黄,很不雅观。价贵的,紧密不透风。洋珠罗,质脆,容易破洞,洗后要缩短。潮州罗布,大抵粗劣不适用。洋漂布,热闷不透风,且为舶来品。以上诸种帐子料差不多是大家觉得不合用。那末请注意透凉罗的优点:明白透风,质地坚固,经洗不缩,价钱便宜,有方格的,条子的,很雅观,阔九十二英寸,每码银一元,天气热得很,蚊子凶得很,这种罗帐是人人所必需的用作窗帘料亦极相宜。


靠近南京路福建路口的三友实业社店面
图片来源 | Institutd’Asie Orientale ENS de Lyon

三友实业社生产的透凉罗帐子也保护了无数上海人免受蚊虫侵扰。

1951年,三友实业社在南京东路开辟橱窗,支援抗美援朝
图片来源 | 黄浦区档案局


南京路上另一家老字号就是上海帐子公司。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位名为张影波的年轻人初中毕业后,只身从江苏吴江来到上海,在南京东路549号三星棉铁厂帐子柜学生意。20世纪40年代初,学生买帐子的甚多,而上海滩尚无专营帐子的商店,许多人时常因买不到帐子而空跑。张影波凭借其敏锐的嗅觉,便萌生了开一个帐子店的念头。1942年初春,张影波邀约十多位亲朋好友商议,讨论开一家专售帐子的商号。第一批进货500顶帐子,200条被单,300副枕套,500条毛巾。虽号称“公司”,实则为店。

1946年4月,张影波租下南京西路473号门面,开设第一家分店。此后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并在林森中路(现今淮海中路)开出另一家分店,此后又在南京和广州开设分号。至此,上海帐子公司进入鼎盛时期。品种齐全,花样层出不穷。除中式帐、西式帐、双层帐、双开门帐、小人帐之外,参照阳伞骨架形状,仿制成婴儿用的阳伞帐;参照人力车上活络帐篷的原理,仿制成“一脚踢”帐子(这种帐子,入睡时只要用脚轻轻一蹬即会撑开,收拢后则携带方便),还有避臭虫帐子等,名称稀奇又实用,一做出来,总是争购一空。旺季日销量达四五百顶之多。

1946年4月5日《铁报》刊登的上海帐子公司南京西路分店开张公告。有趣的是,上海滩著名滑稽戏搭档,姚慕双和周柏春受邀担任嘉宾
1946年7月14日《中央日报》刊登的上海帐子公司促销广告,同版面还有著名的双妹花露水广告,也强调了驱蚊功效


1956年7月7日迁入南京东路740~746号(贵州路口)。1978 年改名为上海帐子商店,1985年恢复原名为上海帐子公司。由于生活环境及条件改善,加之消费需求变化,居民生活中蚊帐的需求量不断下降, 这家知名的老字号不得不拿下“帐子公司”这块金字招牌,于1992年正式更名为 “上海卧室用品公司”。2001年,公司转制,更名为“上海卧室用品有限公司”。至今,仍然是南京路步行街上极具特色的招牌。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帐子公司使用的包装纸

1987年,南京东路街景。左侧可见上海帐子公司的招牌

图片摄影 | Jean-Marc CHARLES


最佳拍档,蚊香和花露水


蚊香可以说是最早被用于防治蚊虫叮咬的一种卫生杀虫剂型,是从烟薰法演变而来的。蚊香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已经有人用中草药制作棒香,这种方法相对于燃烧自然材料烟熏已经是进了一步。现在我们使用的盘式蚊香是1880年日本人上松彦川以阿基米德螺旋和中国的阴阳八卦中的“太极头”相结合的原理发明后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说到沪产蚊香,那就一定要讲方液仙和他的中国化学工业社(简称中化社)。方液仙,名傅沆,浙江镇海人士,1893年12月生于上海。方液仙尤其喜爱研究化学,曾师从德国人窦柏烈学习。

1912年,他19岁时在上海独资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开始少量生产牙膏、雪花膏等日用品,雇人挑担上街叫卖,但销路不畅,亏损颇大。直到全国掀起振兴国货运动,中国化学工业社产品的销售量才渐渐有了起色。

1920年,中国化学工业社改组为股份两合公司。公司总部设在河南路,于广东路设发行所。最初在重庆路租房开设工厂,后在槟榔路(今安远路)购置土地建立厂房。

此时,雄心勃勃的他把创制新产品的目光锁定在了千家万户都需要的蚊香上。他想尽各种办法,克服了原材料、生产工艺等诸多困难,终于在1920年试制成功,他还特别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词语,把产品取名为“福禄寿三星蚊香”。自此,第一种国产蚊香开始跻身市场。

20世纪20年代中期,方液仙在槟榔路再建第三厂,专制 “三星”蚊香以及淀粉、酱色等。当时蚊香的主要生产原料除虫菊等皆来自日本,方液仙为确保原材料安全,在浙江余杭瓶窑镇及上海北新泾等地开设农场试种除虫菊,成功实现原料自给。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三星”蚊香渐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时事新报》刊登的三星蚊香广告

中国化学工业社蚊香工厂生产场景
图片来源 | 《健康家庭》(1939 年第2期1页)

20世纪80年代,三星蚊香在奉贤燎原农场建厂,远销东南亚和中东等国家及地区。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上海三星日用化学品厂生产的三星蚊香一直占据国内市场前列。现今虽然各种电蚊香占据了市场,但“三星”这个老牌子始终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50年代,三星蚊香外销产品的说明书

20世纪80年代,三星蚊香外包装


除了蚊香,花露水自然也是驱蚊止痒的神器。上海开埠后,一种称为“科隆水”(法语为Eau de Cologne,也称古龙水)的家化用品开始出现,此后演变为“花露水”的称法。据称是源于欧阳修《阮郎归》中的词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但无确切考证。

1875年12月11日《申报》刊登的花露水拍卖告示


百余年来,上海市场上出现过多个品牌的花露水。国人生产的双妹花露水、明星花露水以及现今的六神花露水,都是佼佼者。

双妹(英语:Shanghai Vive),原称双妹嚜 (Two Girls Brand), 1898年由冯福田创立于香港,1903年进驻上海。该品牌由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公司广生行持有。

明星花露水起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中西大药房董事长周邦俊参考中国古典医药文献,以酒精加上玫瑰、茉莉等多种花香精调配而成花露水,由化妆品部门销售。

1924年3月10日《时事新报》刊登的双妹花露水广告

1927年6月28日《申报》刊登的明星花露水出品消息


而上述两家与上海家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989年,上海家用化学品厂的研发人员为应对痱子等夏季皮肤问题,将中药古方与花露水相结合,推出了包含有六味传统中药的六神花露水。

20世纪70年代,上海家用化学品厂生产的春蕾牌花露水商标



爱国卫生运动以及驱蚊往事


对于疟疾最重要传播源——蚊子,虽然采取过一些清除行动,但总体收效甚微。加之解放前上海各类沟渠、暗浜、死水塘众多,为蚊虫提供了大量繁殖场所,所以每年夏秋季,蚊虫之患一直困扰着广大市民。

1898年,上海出版的《格物新报》刊登的“灭蚊便法”,翻译自《伦敦中国新闻纸》

1913年5月22日,上《时事新报》刊登的“闸北防疫卫生处通告”,文中强调蚊虫的危害以及需要加强对其扑灭




解放后,市政府在加强专业卫生机构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群众卫生运动,重点是清洁卫生和防治疫病。1950年1月,成立市清洁运动委员会,各区建立相应机构,街道建立677个支会,居民卫生小组发展到2万多个,动员和组织市民参加清洁卫生运动,控制传染病流行。

1956年,上海根据《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精神,号召全市人民养成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良好习惯,爱国卫生运动同工农业生产建设紧密结合,被提到“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高度,进入以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后将麻雀改为臭虫)、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新阶段。蚊子由此被明确列为上海市民的“头号公敌”。

1952年8月第1期《文汇报》在头版刊发的爱国卫生运动报道


20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以消灭病媒虫害为主,将蚊子、苍蝇、臭虫、老鼠、蟑螂、钉螺等列为扑灭的重点,坚持不断地反复进行扑灭。1952年起,每年定期开展一次突击活动,发动群众杀灭老鼠和扑灭蚊子、苍蝇。当年全市共灭杀老鼠46.1万只,灭蝇98吨,灭蚊8吨,改善郊区粪缸1万只。与此同时,重点治理臭水塘浜,改善环境卫生。

此后,全市逐步开展治理臭水塘浜工作,仅1958年上海就发动居民159万人次,填没污水浜153公里,埋下水管道180公里,疏通河浜228公里,填土60万立方米,为历史上治理塘浜最多的一年,蚊虫的孳生地也就此大量减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灭蚊宣传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积极响应全国爱卫会的号召,开展大规模的除害达标工作。1989年开始,上海每年4月开展“卫生月”活动,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解决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环境卫生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开展的季节性灭蚊活动,使上海的蚊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四害”密度的下降和其他防疫措施的落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虫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虽然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市民居住条件的提升,蚊子的困扰有所缓解,但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暖冬现象频发,这又助长了蚊子的繁殖。

很多市民对于“人蚊大战”都有着深刻的记忆。

蚊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统计

资料来源 | 世界卫生组织,图片制作 sgvmosquito.org


据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市爱卫办)和疾控中心资料显示,上海最常见的蚊子主要有白纹伊蚊、骚扰阿蚊、中华按蚊、三带喙蚊、淡色库蚊等5种。其中,被俗称为“花脚蚊子”的白纹伊蚊最为“气势汹汹”。

这种蚊子的体形较小,全身黑色间有白斑,中胸背板上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平时栖息在竹林、树林、草丛和缸、罐、潭的内壁等处,对人类毫不留情,特别“凶残”。由于人体皮肤对它的唾液特别敏感,所以被“花脚蚊子”叮上后会起一个樱桃大小的包,比一般蚊子块都要大得多,而且奇痒无比。一些比较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例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就是白纹伊蚊,它的吸血高峰为早上8—9时和下午4—5时。它喜欢在静止的清水中产卵,最快十几天就可以发育为成蚊,大家要格外注意,严防死守!

白纹伊蚊

上海市爱卫办和疾控中心在每年的7—9月都会开展灭蚊专项行动。图为2020年,徐汇区某菜市场对蚊虫容易滋生的卫生死角进行消杀作业

图片摄影 | 袁婧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吴维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