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上海人的夏季战蚊史,一起来回望→
上海的夏日,温和湿润,雨量充沛,还有多雨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因此是蚊子集聚的高峰。上海人与蚊子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跟着小布一起来看一看上海人从蚊帐到花露水、蚊香那些丰富有内涵的“战蚊”故事吧~ 烟熏攻 帐幔守 蚊帐,作为防蚊的工具,历史则更为悠久。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类似蚊帐的东西,那时候称为“帱”。 上海居民一直有使用蚊帐的习惯,特别是郊县地区,很多居民即使已经搬进新式住宅也不忘使用带有蚊帐的传统床榻。蚊帐多用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以兼顾透风。 晋代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中的蚊帐 说到制作蚊帐的主要原材料就一定要讲讲我们上海的一位著名先人——黄道婆。元代至元年间,来自华亭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区域)的黄道婆在海南地区学得纺织技术归来,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艺,从轧花、弹花、纺纱到织布,一一加以改进,并依托当时上海地区繁盛的棉花种植业,进而带动棉纺织业空前繁荣。 元代之后,上海、松江和崇明等地的纺纱织布业都较为发达。例如,据相关志书及史料记载,20世纪初,崇明地区的土布年产量达250万匹。而土布又主要分为“坯布”“间布”“单篡”等,单篡是指布的经纱与纬纱较稀疏,类似于当今医药上用的纱布,这就是制作普通蚊帐的主要原材料。 说起国产蚊帐的主要生产厂家,首推三友实业社和上海帐子公司。 三友实业社,1911年由陈万运与沈久成、方智达集资创办,是民族企业的杰出代表。早期生产蜡烛烛芯,此后生产三角牌毛巾、被单、印染色布、透凉罗纹纱帐及浴衣等多种棉织品,为国货之精品。1919年三友实业社抓住时机,在报刊上持续刊发广告,其中主打蚊帐新产品“透凉罗”,强调“透凉罗”打倒“珠罗纱”、“护卫国货的成长也是国民天职”等。 例如这则1923年6月19日《申报》刊发的三友实业社广告中写道: 新发明,夏令需要的国货是绝好的蚊帐料…… 普通做蚊帐的料有好几种,我先举出来讲讲,作一个比较。夏布,价贱的,质地粗劣,颜色斑黄,很不雅观。价贵的,紧密不透风。洋珠罗,质脆,容易破洞,洗后要缩短。潮州罗布,大抵粗劣不适用。洋漂布,热闷不透风,且为舶来品。以上诸种帐子料差不多是大家觉得不合用。那末请注意透凉罗的优点:明白透风,质地坚固,经洗不缩,价钱便宜,有方格的,条子的,很雅观,阔九十二英寸,每码银一元,天气热得很,蚊子凶得很,这种罗帐是人人所必需的用作窗帘料亦极相宜。 三友实业社生产的透凉罗帐子也保护了无数上海人免受蚊虫侵扰。 1946年4月,张影波租下南京西路473号门面,开设第一家分店。此后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并在林森中路(现今淮海中路)开出另一家分店,此后又在南京和广州开设分号。至此,上海帐子公司进入鼎盛时期。品种齐全,花样层出不穷。除中式帐、西式帐、双层帐、双开门帐、小人帐之外,参照阳伞骨架形状,仿制成婴儿用的阳伞帐;参照人力车上活络帐篷的原理,仿制成“一脚踢”帐子(这种帐子,入睡时只要用脚轻轻一蹬即会撑开,收拢后则携带方便),还有避臭虫帐子等,名称稀奇又实用,一做出来,总是争购一空。旺季日销量达四五百顶之多。 1987年,南京东路街景。左侧可见上海帐子公司的招牌 图片摄影 | Jean-Marc CHARLES 最佳拍档,蚊香和花露水 蚊香可以说是最早被用于防治蚊虫叮咬的一种卫生杀虫剂型,是从烟薰法演变而来的。蚊香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已经有人用中草药制作棒香,这种方法相对于燃烧自然材料烟熏已经是进了一步。现在我们使用的盘式蚊香是1880年日本人上松彦川以阿基米德螺旋和中国的阴阳八卦中的“太极头”相结合的原理发明后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说到沪产蚊香,那就一定要讲方液仙和他的中国化学工业社(简称中化社)。方液仙,名傅沆,浙江镇海人士,1893年12月生于上海。方液仙尤其喜爱研究化学,曾师从德国人窦柏烈学习。 1912年,他19岁时在上海独资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开始少量生产牙膏、雪花膏等日用品,雇人挑担上街叫卖,但销路不畅,亏损颇大。直到全国掀起振兴国货运动,中国化学工业社产品的销售量才渐渐有了起色。 1920年,中国化学工业社改组为股份两合公司。公司总部设在河南路,于广东路设发行所。最初在重庆路租房开设工厂,后在槟榔路(今安远路)购置土地建立厂房。 此时,雄心勃勃的他把创制新产品的目光锁定在了千家万户都需要的蚊香上。他想尽各种办法,克服了原材料、生产工艺等诸多困难,终于在1920年试制成功,他还特别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词语,把产品取名为“福禄寿三星蚊香”。自此,第一种国产蚊香开始跻身市场。 20世纪20年代中期,方液仙在槟榔路再建第三厂,专制 “三星”蚊香以及淀粉、酱色等。当时蚊香的主要生产原料除虫菊等皆来自日本,方液仙为确保原材料安全,在浙江余杭瓶窑镇及上海北新泾等地开设农场试种除虫菊,成功实现原料自给。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三星”蚊香渐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时事新报》刊登的三星蚊香广告 20世纪80年代,三星蚊香在奉贤燎原农场建厂,远销东南亚和中东等国家及地区。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上海三星日用化学品厂生产的三星蚊香一直占据国内市场前列。现今虽然各种电蚊香占据了市场,但“三星”这个老牌子始终在上海人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50年代,三星蚊香外销产品的说明书 20世纪80年代,三星蚊香外包装 除了蚊香,花露水自然也是驱蚊止痒的神器。上海开埠后,一种称为“科隆水”(法语为Eau de Cologne,也称古龙水)的家化用品开始出现,此后演变为“花露水”的称法。据称是源于欧阳修《阮郎归》中的词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但无确切考证。 1875年12月11日《申报》刊登的花露水拍卖告示 百余年来,上海市场上出现过多个品牌的花露水。国人生产的双妹花露水、明星花露水以及现今的六神花露水,都是佼佼者。 双妹(英语:Shanghai Vive),原称双妹嚜 (Two Girls Brand), 1898年由冯福田创立于香港,1903年进驻上海。该品牌由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公司广生行持有。 明星花露水起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中西大药房董事长周邦俊参考中国古典医药文献,以酒精加上玫瑰、茉莉等多种花香精调配而成花露水,由化妆品部门销售。 而上述两家与上海家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989年,上海家用化学品厂的研发人员为应对痱子等夏季皮肤问题,将中药古方与花露水相结合,推出了包含有六味传统中药的六神花露水。 20世纪70年代,上海家用化学品厂生产的春蕾牌花露水商标 爱国卫生运动以及驱蚊往事 1913年5月22日,上《时事新报》刊登的“闸北防疫卫生处通告”,文中强调蚊虫的危害以及需要加强对其扑灭 1952年8月第1期《文汇报》在头版刊发的爱国卫生运动报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灭蚊宣传画 蚊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统计 资料来源 | 世界卫生组织,图片制作 sgvmosquito.org 白纹伊蚊 上海市爱卫办和疾控中心在每年的7—9月都会开展灭蚊专项行动。图为2020年,徐汇区某菜市场对蚊虫容易滋生的卫生死角进行消杀作业 图片摄影 | 袁婧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吴维嘉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