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是“百毒之首”的水果?专家为你解惑
每年草莓大量上市季节,一些网络视频声称草莓从育苗到采摘全过程需要施用多种农药,甚至兽用抗生素,认为草莓不能吃。这些视频不断传播,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担心。
对此,中国食品辟谣与科普联盟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王强、吴声敢、赵学平等专家。专家表示,视频里的内容很多都不是事实,容易引发消费者担心和顾虑,导致消费信心下降,严重影响草莓产业发展。
草莓是“百毒之首”?草莓中有农药残留正常吗?草莓检出农药残留,还能不能吃?一起来看专家们是如何为公众答疑解惑。
一、草莓上种子的形态与经常打药有关?
据网络上自媒体平台发布视频,自然草莓上的粒(其实就是种子或籽)都是鼓出来的,而经常打药的草莓每个籽是凹下去的,凹得越深就证明打药次数越多。
专家辟谣:这个说法错误。草莓种子(籽)在果实表面的位置其实就是草莓品种的一种外部特性。有的草莓品种(如“越秀”)籽是凸出表面的,有的品种(如“越心”)籽是凹入表面的,这与是否打药或打药次数多少没有丝毫关系。
二、青霉素钾等兽用抗生素能提高草莓抗性?
有视频称,很多农户现在给草莓打兽用抗生素(视频画面出现标有兽用抗生素“青霉素钾”的药瓶),以提高草莓的抗性,但究竟是提高抗病性还是抗药性没说清楚。
专家辟谣: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兽用抗生素用于防治由细菌侵害引起的动物疾病,如青霉素钾用于呼吸系统感染、猪丹毒等。草莓病害多为真菌性病害,使用防细菌的抗生素来防真菌,根本就没用,更不用说提高抗病性,也不可能提高抗药性。即使草莓发生一种叫“空心病”的细菌性病害,也可用噻唑锌等能杀细菌的农药加以防治,不能使用青霉素钾等抗生素,因为我国早已规定抗生素不得作为农药施用于农作物。
三、草莓苗移栽前农户都会使用百草枯等除草剂来除草封地?
有的视频讲,草莓苗移栽之前,很多农户都会打除草剂,把杂草都除一遍,这叫封地。视频画面往往还配上除草剂“百草枯水剂”的药瓶。
专家辟谣:目前草莓只有甜菜安和甜菜宁2种除草剂茎叶喷雾已取得国家农药登记,百草枯除草剂已在我国禁用。种植草莓时,如在草莓苗移栽前使用除草剂除草封地,能使草莓苗定植后免除杂草为害,远比人工除草高效,并节省成本。
目前,草莓生产提倡清洁栽培,种植户大多采用地膜覆盖来抑制杂草发生,同时防止草莓接触土壤引发污染,确保草莓质量安全。专家建议,“如果发现有种植户使用百草枯等禁用农药的行为,一定要向执法部门举报,提供相关线索。”
四、种植草莓要打很多次农药,并且还是高毒农药?
有视频称,很多农户要打各种药防治草莓的根腐病,还要打各种杀虫剂,毒性非常高,画面中甚至出现带骷髅头的农药瓶。
专家辟谣: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草莓等水果上使用高毒农药的现象已基本杜绝。草莓生长期间常遭到20多种主要病虫害的危害,容易造成死苗、减产甚至绝产等严重后果。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是减少这些病虫害的首选。
专家表示,我国《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早已规定,严禁在果蔬、茶叶、菌类、中草药材上使用剧毒和高毒农药。如果有人偷偷摸摸违禁使用高毒或剧毒农药,一经查实,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家表示,草莓使用农药是正常现象,目前我国登记在草莓上允许使用的农药有132个,涉及有效成分58种、生产厂家90家和剂型14种,这些农药都是通过科学试验证明其药效和安全性后才得以批准使用的。只要按标准或标签说明使用,就不存在安全问题。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生病了就需要吃药,只要你按医嘱或标签说明吃药就不用担心。
由于草莓在种植过程中会同时发生多种病虫害,而不同病虫害需要使用不同农药来防治,因此将两三种农药混合一起施用也是正常现象。有些视频谈到“草莓至少需要打8-10遍药,每次打药最少有6到7种”的现象应该是不多的。实际上,草莓用药主要在育苗期,开花后很少用药,因为大棚里有用于授粉的蜜蜂,一旦用药不当,容易对蜜蜂产生伤害,得不偿失。
五、草莓是“百毒之首”的水果?草莓中有农药残留正常吗?草莓检出农药残留,还能不能吃?
专家辟谣:草莓的生长离不开农药的使用,而农药残留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草莓生长期很长,育苗可长达7个月,移栽后到采收也长达3-8个月。若在开花前施药,特别是苗期施药,残存在草莓植株上的农药经过风吹雨打、太阳光照和生物降解后,农药残留会大幅降低。随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进步,草莓如果用了某种农药,哪怕残留极低甚至痕量,都会被检测出来。因此,检出农药残留是正常现场。
专家建议,为确保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每个国家都有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用以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我国制定了草莓中177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基本涵盖草莓生产所用的相关农药。即便农药残留超标,也不能说一定就是不安全的,关键是超标的程度是多少,各国在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时一般会增加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残留量低于标准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文/李楠)
来源: 新华社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