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那些古代令人惊叹的神奇发明(上)

 

指南车:驾驶导航技术

图 指南车图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一种用来辨认方向的仪器,传说中指南车乃是由轩辕黄帝发明。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施展法术,作起狂风大雾,迷漫四方,无法分辨方向。于是黄帝乃制作指南车,以分示四个方位,就这样擒获蚩尤。

史书又记载了三国时魏国马钧制作司南车。车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为南方。此指南车是采用齿轮的原理制作,并没有使用磁极。

《宋史·舆服志》对指南车的机械结构,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此车仅用为帝王出行的仪仗。

金朝的燕肃于天圣五年(1027年)造指南车,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能自动离合,“……至国朝,不闻得其制”,大观元年(1107年)吴德仁改良了燕肃指南车,但之后又失传了。

十二辰车

武则天即位之初,江苏有位工匠献了一件名叫“十二辰车”的宝贝,用于精确报时。此车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每当它的辕马位于正南时,马上所载的午门就会自动打开,蹦出一个小人儿。无论此车在什么地方,它所指的正南方向都毫厘不差。

史载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司南”,当时的人已经发现磁石的作用,而“十二辰车”运用的也是这种原理。可以报时的西洋钟表在明末清初才传入我国,而在技术上遥遥领先的“十二辰车”却湮灭无踪。这位江苏工匠还献了一件名叫“木火通”的玩意儿,盘中盛火,无论盘子怎样反转,火都不会熄灭。盘中所盛的燃料,大概就是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石油。

《朝野佥载·卷六》:

巧人张崇者,能作灰画腰带铰具,每一胯大如钱,灰画烧之,见火即隐起,作龙鱼鸟兽之形,莫不悉备。则天如意中,海州进一匠,造十二辰车。回辕正南则午门开,马头人出。四方回转,不爽毫厘。又作木火通,铁盏盛火,辗转不翻。

出《朝野佥载》,《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六·伎巧二》

则天如意中,海州进一匠,造十二辰车。回辕正南,则午门开,马头人出。四方回转,不爽毫厘。又作木火通,铁盏盛火,辗转不翻。

【译文】

唐朝武则天如意年间,海州向朝廷进献一位匠人,能制造十二时辰车。这种十二时辰车,当车辕转到正南时,午门自动开放,有驾车的马与人从门里探身出来。这种十二时辰车,围着东、南、西、北四方旋转,不差毫厘。这位海州匠人,还会制作木火通,是用铁盘盛火,旋转时火也不从盘中掉下来。(出《朝野佥载》,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六·伎巧二)

--------------------------------------

飞行木鸢:侦查敌情的机器鸟

飞行木鸢是一种会飞的机器鸟,用木材做成,内设机关,能在空中飞行。

战国时代,鲁班(真实姓名古籍记载有公输班、公输盘及公输般等,亦有尊称公输子。)与墨子都曾制造木鹊或木鸢。

《墨子》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鸿书》中也记载:“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

鲁班制作木鸢以侦查战争的情况,不正如同现代无人飞机侦查敌人情报相似。而后到汉代,张衡也创造了飞行木鸟,然而木雕的飞行引擎机械结构一直是个迷团。

鲁般  

  鲁般,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於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其父后伺得鸢,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巨千谢之。般为断其一手,其月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出《酉阳杂俎》,《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五·伎巧一》)

【译文】

鲁般,敦煌人,生死的年代不祥。他心思精巧,善于创造。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动,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没有人知道这件事。直到他的妻子怀孕,父母再三追问,他的妻子才说了这一切。后来,他的父亲窥探到木鸢的秘密,敲击机关十多下,乘上它,一直飞到了吴地的会稽。吴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重又造一只木鸢,乘上它飞到吴地,找到了父亲的尸体。

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回来后在肃州城南,造了一个木仙人,让他的手指指东南吴地方向。于是,吴地大旱三年。吴地的一位占卜术士,占卜后说:"吴地大旱,是鲁般干的呵。"于是吴人带着许许多多的物品来向鲁般谢罪。鲁般断去木仙人一指,这个月吴地就下了大雨。建国初期,当地人还祈祷过这个木仙人。战国时期,公输班也造过木鸢,用它来探视宋国的情况。(出《酉阳杂俎》)

木牛流马:自动运输神机

蜀汉的诸葛亮为了解决在四川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运送粮草,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木牛流马”的交通工具。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南齐书·祖冲之传》记载:“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小车: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涉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

木制舞蹈人——木偶戏

据《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西巡狩道,有献工人名偃师。偃师所造倡者,趣步俯仰,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伎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欲杀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

西周时,周穆王向西巡狩的时候,曾经在遥远的异域遇见奇人偃师,偃师造出的偶人和常人的外貌极为酷肖,周穆王一开始还以为只是偃师的随行之人,经过偃师的解说,才让这位神性极强的名王也惊奇万分。

偃师见穆王,穆王问:“和你同来的人是谁?”“是我所造的歌舞者。”穆王大为惊讶,上上下下细细观看,不相信这是造出的假人。

奏起音乐,那人开始歌舞,它的舞姿和歌声千变万化,而且无不合乎节拍韵律。调动手臂便会摇摆起舞,让旁观者惊奇万分,周穆王看得有趣过瘾,还让宠姬一起出来观看。

表演即将结束时,歌舞者盯着穆王左右侍妾,好像眉目传情的样子。穆王大怒,偃师立刻剖散歌舞者让穆王观看,穆王一看,原来这个歌舞者全是由皮革、木料、胶水、漆料和其它一些黑、白、红、青的物件所构成的。穆王仔细查看,发现它内部的肝、胆、心、肺、脾、胃、肠和外部的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是人工造出来的,无一不像真的。重新组合之后,又如刚才一般能歌舞了。

穆王试着废其心,则歌舞者就不能说话了;试着废其肝,它的眼睛就看不见;试着废其肾,它的双足就丧失了行动的能力。穆王这才高兴的感叹道:“这真叫巧夺天工!”随后穆王命令将偃师带回中原。

而这种技艺唐朝时也依然有流传,唐代笔记小说集在《朝野佥载·卷六》就有记载这种会跳舞说话,形同真人一般的木偶人:

“洛州殷文亮曾为县令,性巧好酒,刻木为人,衣以缯彩,酌酒行觞,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应节。饮不尽,即木小儿不肯把;饮未竟,则木妓女歌管连理催。此亦莫测其神妙也。

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矣。”(《朝野佥载·卷六》)

西汉木偶

窟礧子,亦云魁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杜佑 《通典》

马王堆汉墓曾发掘出了歌舞俑和乐俑共三十件,但这些傀儡雕塑,仅有竹钉固定的手部可动。

图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歌舞俑和乐俑

1978年,山东莱西发掘了一座西汉墓,其中有一批木偶,最大的高达193厘米,无论蹲坐、站立还是屈膝而跪,都灵活自如。这些实物证明了西汉木偶的精巧程度,同时让人想起那个曾为周穆王表演木偶戏的能工巧匠偃师。

图 山东莱西汉墓发掘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

这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除去头颅外全身能动,关节处由卯榫接合。同时木偶的腹腿处还发现许多小孔,旁边还有一根用于调节牵线的银条。

三国人马钧为“天下之名巧”,曾在洛阳的曹魏宫中任职,搞了许多机械发明。他还奉旨做百戏木偶,使其自动表演击鼓吹箫、跳丸抛剑、攀绳倒立等动作。到热衷玩乐的隋炀帝时,木偶戏表演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出现水上木偶。

唐代的木偶戏既在“闾市盛行”,又经常在贵邸演出。《北梦琐言》载:镇蜀要人崔安潜也“频于使宅堂前弄傀儡子,军人百姓,穿宅观看,一无禁止”;率“众千余人”的叛将庞勋深知百姓爱看木偶戏,“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虑其邀击。”可见唐代的木偶戏,已成为举国上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到了宋代,每一个瓦子中设有数量不等专供表演的勾栏棚,其中就有表演傀儡戏的“傀儡棚”。从文献记载和保存下来的诗文、图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国傀儡戏最兴盛的历史时期。

图 宋 傀儡戏

图 南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傀儡戏在明代大量吸收戏曲声腔、剧目和表演艺术的营养,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表演艺术方面,尤其是提线傀儡戏受戏曲行当的影响巨大,使其形成了傀儡戏的艺术体制。明人文徵明《傀儡》一诗中云:末郎旦女假为真,便说忠君与孝亲,脱却戏衣还本相,里头不是外头人。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傀儡戏主要分为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杖头傀儡、布袋木偶、悬丝傀儡、横枝傀儡等。

梁刘昭注《后汉书.五行志》引东汉应邵《风俗通》:“‘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也。挽歌,执用绋相偶和之者。”此为傀儡戏原本来源。

《旧唐书·音乐志》及杜佑《通典》,均认为傀儡戏起于丧家乐,迄汉末始用之于嘉会,然在丧礼中扮演驱除邪煞的重要功能。一直延续至近代,并成为民间傀儡戏的主要功能之一。此种特殊社会功能,使傀儡戏迥异于其它剧种之表演功能,并具神秘色彩。

所以,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少有玩玩具娃娃的原因吧,即便是今天这个传说影响也并未消散,只是在欧美变成了恐怖故事,感到遗憾的就是现在很难见到这种流传至今的傀儡戏了啊,都去玩玩具娃娃了。

又或者说,中国人怎么可能从来不懂人体结构呢?哪里用得着西方传教士“告诉”中国人,连傀儡戏都做得出,何至于要等到南宋那幅《骷髅幻戏图》才明白,相反,恰恰是中国一直有此传统,才能出现《骷髅幻戏图》。

附:新发现补充资料,转发。

又被抢了一个,软身人偶: @法厄烔

  偶然看到的几尊明代软身神像,因为觉得这个关节很有意思,征得作者同意发到微博来

作者:@咫尺理塘歸去来 时间:2022-02-04 18:26:54

  BJD是剽抄中国的球形关节木偶。

  ——————

  明代软身神像。

  真正的形神具备的鼻祖级球形关节木偶,现在叫“BJD(Ball—jointed Doll),即“球型关节人偶”或者“球型关节人形”。”图中明代神像是很成熟的球形关节作品,都是榫卯结构,看脚掌关节,甚至脚掌也考虑处理分段了。看来应该还是可以换装的,居然还有护甲。肚子大是审美,撑衣服,在明代后国内并不讲究细腰审美,明代版画里面的美女脱衣服也是这样的大肚子。门神像里面尉迟恭他们都是粗腰大肚,那是有力量的表现。同样,大肚子也是写实。咱们现实里有几个成年人没有肚腩呢?尤其已婚的。古代富人家成年男女,吃饱穿暖,很瘦的人也有点肚腩的。再看看今天畸形的审美,唉!

  在中国在川渝黔地区,也有软身像,就是平时和普通神像同处一样供起来,或者单独安置(我见过躺床上的),然后到了庙会节庆,就更衣坐上轿舆抬出去巡游,有的短途,周边有的长途跨地域。

所以,大家看到了吧,这种BJD娃娃其实来自于中国明代软身神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