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16根线,21条规则,历经千年,这个“非遗”木偶戏为何久演不衰?

 

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它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2012年,它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实现了我国在此项目零的突破;它就是集戏曲音乐、操作表演、工艺造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提线木偶戏。

本周日上午11:10,深圳卫视《温暖在身边》将带您走进泉州市木偶剧团,一起领略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

提线木偶戏《驯猴》

提线木偶戏又称“悬丝傀儡”,起源于秦汉,最迟于唐末五代,就在泉州地区流行了。每尊提线木偶身上设置16条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操纵表演难度大,全靠精准的抽线功夫。作为一个特殊的剧种,泉州提线木偶戏拥有自己独特的剧种音乐(俗称“傀儡调”),拥有自己的传统剧目,拥有自己的操作手法,拥有自己的木偶制作工艺。

提线木偶戏《偶韵诗情》

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分为‘生、旦、北、杂’四个行当,每个行当根据人物年龄、性格、地位的不同,又分为各种角色。明清以前,闽南地区的偶头都由雕刻佛像的民间作坊制作,由于深受宗教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传统的偶头造型与佛教造像的风格十分相似。

传统提线木偶戏偶头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舞台灯光表现形式,偶头的造型早已不是最初的传统模样,从粗雕到细刻、再到粉彩、装饰,为了表现出行当和角色的个性,造型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

现代偶头——楼兰姑娘

林聪鹏是泉州市木偶剧团的偶头雕刻师,是国家级非遗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从12岁进入泉州木偶剧团学雕刻起,林老师已经完成了上千个形态各异的木偶头。起初只是因为哥哥做偶头雕刻,林老师觉得有趣在一旁跟着学。没想到四十多年过去了,哥哥早已转行做了画家,而自己却扎在偶头创作上,一直都没有离开。

林聪鹏——偶头雕刻师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樟木因为质地轻盈,易于被提线操作,木纹交叉,不易变形开裂,所以成了偶头雕刻的最佳底材。在开雕之前,一般的雕刻师会先在木头上打个草稿,定出偶头五官的基本位置。然而林老师却不需要在木头上做任何标记,只要脑海中有了明确的偶头造型,凭感觉他就能在手中雕刻出来。

提线木偶偶头雕刻

一个提线木偶由勾牌、丝线和木偶三部分组成。为了减轻重量,便于提线操作,木偶的胸腔骨架最初由竹丝镂空编织而成,现在改为用铁丝搭建,而四肢躯干,则由泡沫塑料填充。提线木偶会表演,依靠的是身上线位结构的布局。一个合格的提线木偶戏演员,不仅要掌握戏曲的唱腔、木偶的表演手法、还得会做木偶、缝衣服、排线位。这几个环节必须由演员亲自完成,表演起来木偶才会得心应手。

提线木偶身体结构

一个提线木偶的基本线位有16条,头钉线两条,胸坎线、后背线各一条,脚线两条,手线各五条,分别细化到手指、手掌、手腕、手肘等各个关节。复杂时,提线木偶身上的布线会多到三十条以上,不同的线控制着身体不同的部位。木偶演员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配合21套基本的线规,可以让提线木偶模仿出人类的绝大部分动作。然而想要“走”好木偶,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底是不可能完成的。

陈应鸿表演提线木偶

陈应鸿是泉州市木偶剧团的一名演员,也是国家级非遗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老师与林老师不仅是剧团的老同事,而且有过一段同窗的岁月。1977年,福建省艺术学校提线木偶班对外招生,两千多人报考,最终只有15人被录取,陈老师与林老师就是这批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从此,岁月与初心仿佛都凝练进了一根根丝线当中,一端连接着木偶,另一端连接着他们,这一连就是41年。

陈应鸿——一级演员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一代代人的坚守,让提线木偶戏传承至今两千余年,并享誉海内外。16根线提起的不仅仅是一个木偶,也是一方文化。它生动逼真,却又偶趣十足,它是集雕刻、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今天上午11:10,深圳卫视《温暖在身边》将带您走进泉州市木偶剧团,一起领略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418.html